原標題:晉江:讓綠色成為城市發展亮麗的底色
近日,晉江經濟開發區永佳智慧裝備産業園“標準領航 能源先行 點燃零碳園區建設新引擎”案例,在巴西貝倫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COP30)上亮相,以可複製、可推廣的零碳園區建設實踐,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了生動的中國方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近年來,晉江深入踐行“兩山”理念,以降碳為總抓手,統籌推進減污、擴綠、增長協同發展,通過産業低碳轉型、循環經濟升級、生態空間拓展,構建全域覆蓋、多元協同的綠色發展體系,讓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發展優勢,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從“高耗高排”到“綠色低碳”的轉型革命
“以前乾燥窯排出的熱氣就像‘潑出去的水’,現在微熱管陣列換熱器通過熱量交換,能把8%的熱量‘抓’回來給泥漿加熱,一年可節約840噸煤,減排2184噸二氧化碳。”在晉江宏華集團生産車間裏,副總經理李毅強指著升級後的設備介紹,如今他們每生産1平方米瓷磚的天然氣消耗量比行業平均水準低3%,燃燒産生的氮氧化物穩定在每立方米39.7毫克,相當於給窯爐裝上了“環保濾鏡”。
綠色轉型不僅體現在單一設備的升級,更貫穿于整個工廠的生産全流程。作為國家級綠色工廠,晉江鳳竹紡織密集部署了25項綠色節能技術:屋面搭設3.6萬平方米太陽能光伏系統,年發電量約500萬千瓦時;4台煙氣回收處理設備高效凈化廢氣並回收餘熱,一年可節約5000噸標煤;廠區道路採用風光互補智慧路燈系統,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從生産工藝到基礎設施,綠色理念已經滲透到企業運營的每個環節。
民營經濟是晉江經濟的主力軍,提升民營經濟“含綠量”,就是激活高品質發展“含金量”。晉江市工信局局長林永紅表示,為加速傳統産業綠色轉型,晉江精準發力,出臺加快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若干措施,從技術嫁接、資源對接、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為企業賦能。
在政策引導下,建陶、紡織、食品等傳統優勢産業掀起“綠色革命”:豪山建材投入900多萬元升級脫硫塔設備,排放指標達到行業最優,再投入近2000萬元改造乾燥塔,降低20%生産能耗;紡織企業推廣無水染色技術,每噸面料節水80%以上;食品企業採用餘熱回收系統,年節約標準煤超千噸。
此外,晉江建立健全綠色製造激勵機制,每年評定20家以上市級綠色工廠,對獲評國家級、省級的企業分別給予20萬元、10萬元獎勵,同時推行産品綠色設計、打造綠色供應鏈,形成全鏈條綠色發展格局。截至目前,晉江累計培育34家國家級綠色製造企業(園區)、69家省級綠色製造企業(園區),“綠色製造”已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在能源供給側方面,晉江鼓勵企業建設分佈式光伏,按裝機容量給予每兆瓦4萬元補助,配套儲能設施再補10萬元;推動綠電交易與綠證交易銜接,對綠電消費比例超30%的企業優先保障用電,持續夯實綠色發展的能源基礎。
從“廢棄垃圾”到“城市礦産”的全面升級
瓶身PET材料可做滌綸短纖的原料、瓶蓋PE材質清洗後分色可做各類防護網、商標紙PVC材質破碎清洗後磨粉可做鞋底材料……在晉江港益集團,一個廢棄PET飲料瓶通過完善的生産鏈實現100%再循環利用。2023年,港益集團利用約27億個廢塑膠瓶、4萬多噸廢布邊角料,生産了約10萬噸滌綸短纖,讓“廢棄物”真正變成了“香餑餑”。
環保不是口號,而是貫穿生産全鏈條的價值創造過程。晉江深諳“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著力構建“資源—産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體系。針對建陶産業石粉石渣、製鞋行業邊角料、汽修行業舊輪胎等大宗工業固廢,晉江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對再生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按年用電量給予0.1元/千瓦時獎勵,最高50萬元;輔導企業享受企業所得稅減計、增值稅即徵即退等優惠。2024年,全市循環利用各類廢棄物超18萬噸。
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成為循環經濟的新亮點。晉江制定五類建築垃圾分類標準,推廣移動分揀設備和智慧化處理技術,鼓勵社會資本建設資源化基地,並在政府項目中明確再生産品使用比例。在晉江建築垃圾資源化示範基地,破碎機將廢混凝土加工成再生骨料,廣泛應用於道路墊層和建材生産,讓“城市垃圾”變成了“城市礦産”。
值得一提的是,晉江還依託國科大智慧製造學院、福州大學晉江科教園等高校資源,深化固廢處理技術産學研合作,組織企業赴上海考察學習無廢産業園建設經驗,引入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提升分類回收效率。
從“生態痛點”到“生態亮點”的空間重構
晉江英林鎮馬山水庫周邊,曾是亂石裸露、溝壑縱橫的廢棄礦山,如今已裹上“綠裝”,搖身一變成為村民鍛鍊、遊玩的景區:平整的硬化道路順著水庫四週延伸,規範醒目的安全標識清晰可見,整齊排列的綠化樹迎風挺立。這一蝶變,源於晉江對大覺山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的持續生態修復。經過近一年的系統治理,場地平整、道路鋪設、擋墻修建、綠化養護等工程全面完工,一幅“礦區變景區,舊貌換新顏”的生態圖景,正慢慢覆蓋這片曾因採礦留下“瘡疤”的土地。
大覺山片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是晉江推進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的生動縮影。為修復“生態傷疤”,晉江構建“市鎮統抓、部門協同、全員參與”的礦山修復格局,針對磁灶鎮、內坑鎮等歷史遺留礦山,通過覆土綠化、種植固土植物等方式開展復綠工作。截至目前,晉江全市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圖斑521宗、面積6011畝,已完成治理265宗、面積3247畝,正在治理256宗、面積2764畝,昔日的“生態痛點”正逐步轉化為“生態亮點”。
從礦山復綠到全域增綠,晉江將林業生態治理與園林景觀提升有機融合,以山、水、城聯動一體綠化為抓手,推進森林進城、花園下鄉、園林上山、綠滿晉江,積極營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市綠美景觀。近5年,晉江新改擴園林綠化3060畝,植樹造林2.7萬畝,建成省級森林村莊7個,持續打造“一山一水”慢道系統28.5公里,晉江南岸公園、八仙山公園、晉陽湖公園等一批山水公園化項目相繼建成投用,讓綠色成為城市最動人的底色。(融媒體記者丁榮漢 通訊員林錦鑫)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