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莆田涵江:一張證書 激活“沉睡”資源
2025-11-24 10:20:32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莆田涵江區推進數據知識産權登記與多維應用,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一張證書,激活“沉睡”資源

  11月下旬,莆田涵江區大洋鄉向陽大白菜喜獲豐收。“自從9月拿到農田小氣候數據集數據知識産權證書,我家向陽白訂單比以往漲了三成!”種植戶肖國華説,證書讓向陽白有了“數字身份證”,完整的生長數據為産品溯源和品質保障打下了基礎,讓消費者買得更放心。

  數據不僅賦能農戶,也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大洋鄉鄉村振興發展中心幹事陳琦璐介紹,覆蓋全鄉18個村的鄉村振興數據集已在今年5月獲頒全省首張數字鄉村數據知識産權登記證書,現在資源分配有了數據支撐,精準度大大提高。

  在涵江,從農田到古村,數據正通過系統梳理與合規確權,從“沉睡”資源轉變為發展新資産。作為省級數字經濟核心産業集聚區,該區持續推進數據知識産權登記與多維應用,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建檔數字“身份證”

  走進大洋鄉的共享稻田,一組物聯網感測器靜靜矗立其中。這些設備持續採集著溫度、濕度、降水量、風速風向等關鍵環境指標,形成了高精度時序數據點的數據庫。

  “過去農民看天吃飯,現在我們用各種數據‘種田’。”陳琦璐分享道,“這些數據不僅為水稻種植提供科學依據,更構成了每塊田的‘數字檔案’。”

  9月25日,大洋鄉“我在大洋有畝田”高精度農田小氣候數據集成功獲得數據知識産權登記。這標誌著該鄉農田氣候數據正式成為受法律保護的“數字資産”,助推數字技術與傳統農業的深度融合。

  該數據集依託莆田市氣象局部署的物聯網感測器網絡,實現了對農田環境的全天候監測。每一塊被認領的田地都有了“數字身份證”,認領者可以通過手機實時查看專屬田塊的生長環境。

  這張數據知識産權證書一拿到,大洋鄉的稻田裏到處洋溢著喜悅。

  種地更有準頭了。靠著數據指導,啥時候播種、怎麼施肥、澆水多少,都有了科學依據。老鄉們説,這樣種出來的稻米更飽滿,預計優質大米能多收三成。

  天災能提前防備了。通過分析往年的氣候數據,建立了災害預警,碰到颳風下雨也能提前做好準備,減少損失。

  “現在顧客看得明白,吃得放心,我們的大米更好賣了!”參與“我在大洋有畝田”計劃的農戶鄭佑成笑著説,這張薄薄的證書,讓大洋大米在市場上更有分量了。

  “我在大洋有畝田”數據集的成功登記,是涵江區數據知識産權的又一個新成果。此前,大洋鄉已先後獲得了鄉村振興數據集、閩中革命活動分析數據集、大洋冬米環境數據集、瑞雲山景區數據集等多張數據知識産權證書,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打通確權路徑

  2024年底,福建省推行數據知識産權登記試行規程(試行),涵江區成為全省首批實施該行動的縣區之一。

  登記審查須提交數據名稱、規模、應用場景、採集情況、規則或演算法等10多項信息。面對數據來源雜、權屬界定難、申報專業性強等挑戰,涵江區摸索出一套“摸底—梳理—申報—賦能”的標準化流程。涵江區黨建事務中心主任林慶金介紹,區委組織部牽頭組建了一支“黨員先鋒服務隊”,下沉至鄉鎮、街道,開展“數據資源普查”。

  在大洋鄉,服務隊發現該鄉擁有獨特的冬米種植氣候數據、瑞雲山景區遊客行為數據以及豐富的閩中革命歷史資料。“這些長期被忽略的數據,經過系統化整理和權屬確認,就是潛在的數據知識産權。”林慶金説。

  在明確數據家底後,大洋鄉探索出“從現有數據提煉價值”與“按主題定向收集”兩條路徑。

  “得益於莆田市‘數字一張圖’大數據調度指揮平臺,每個鄉鎮、村都積累了大量數據。”林慶金説,一是基於現有數據提煉整合,如將傳統村落、建房審批等信息轉化為專題數據集;二是圍繞“鄉村振興”等主題定向收集人口、産業、文化等多維數據,反向構建數據集。

  發現數據價值後,下一步是構建符合登記要求的數據集。這是一個將原始數據轉化為標準化資産的關鍵環節。

  以大洋冬米環境數據集為例,技術團隊匯集了該鄉近5年的溫度、濕度、土壤成分等8000多個數據點,並引入區塊鏈技術進行存證,確保數據來源可信、不可篡改。

  為降低申報門檻,涵江區政務服務中心設立了“數據知識産權服務專窗”,提供全流程幫辦。針對鄉鎮反映的“流程不熟悉”問題,中心專門編制了《數據知識産權申報指南》,將複雜流程簡化為幾個明確步驟。截至目前,該專窗已協助完善申報材料120余份,推動登記效率提升60%。

  釋放多維應用

  涵江區涵東街道基層治理數據集、三江口鎮芳山村磚瓦業多維信息數據集、大洋鄉道路交通數據集、涵江區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情況調查數據集……點開福建省數據知識産權登記存證平臺可以看到,今年以來,涵江已經成功登記相關數據集證書78張。

  如今,這些成果正通過“證書+場景”的深度融合模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治理效能、金融活力和産業動能。

  在基層治理領域,涵西街道構建的基層治理全維度數據集,通過對人口、房屋、事件等多元信息的整合分析,實現了公共服務的精準投放。

  “以前社區服務靠經驗,現在靠數據。”涵西街道辦事處主任吳世友介紹,“系統能自動識別獨居老人、特殊困難群體,提醒我們定期走訪,實現了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的轉變。”

  數據知識産權的價值在金融領域取得關鍵突破。今年9月,莆田農商銀行向大洋鄉授信2500萬元,其中以瑞雲山景區數據集和旅遊商標組合質押的1000萬元額度,屬全省首例。

  大洋鄉黨委書記姚恩開介紹,該資金將專項用於數據集對應的産業升級。例如,瑞雲山景區可利用遊客量匹配度數據集優化淡季運營,實現數據驅動與金融賦能的有效閉環。

  “證書不是目的,而是推動發展的一項數據工具。”林慶金説,“我們要讓數據真正參與到鎮域發展中來。”

  在文化傳承與旅遊開發方面,涵江區白塘鎮的洋尾村數據集獲頒莆田市首張歷史文化類數據知識産權證書,該數據集隨後被迅速應用於智慧導覽系統和“宋韻家風研學遊”項目開發中,今年已吸引280余支黨建研學團隊到訪,帶動古村旅遊收入增長70%。“數據知識産權讓靜態的文化‘活’起來了。”涵江區白塘鎮鎮長薛健健感慨道。(報業集團記者 林愛玲 通訊員 林亦霞 黃蔓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