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連續14年位居福建前列,去年版權登記量突破18.8萬件——泉州:以版權保護之力 鑄文化強市之基
版權,是文化的基礎資源、創新的重要體現,更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作為世界遺産城市的泉州,正緊扣“打造文化強市、旅遊強市”目標,以全鏈條服務、全方位守護的版權保護工作機制,將700余項非遺技藝、22處世遺點及眾多文化企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産業創新賦能、品牌出海的勢能。
在福建,泉州的版權保護始終是“走在前、善創新”的代表。泉州版權作品登記量連續14年居福建省前列,2024年達18.8萬件,同比增長81.6%。版權保護“德化經驗”作為“中國方案”全球示範,“惠安版權保護助力雕刻産業發展”獲省級肯定。
文化“尋寶” 創新“賦能”
——打造“民間文藝+版權+産業”發展模式
從“泉州簪花兔”到“十龍九子”再到“七彩刺桐蛇”,鯉城“一年一個爆款IP”的速度與影響力背後,是對版權保護利用的深刻理解與創新應用。2024年“龍生九子”生肖IP衍生53種周邊産品,收穫近1800萬元的銷售總額;2025年“七彩刺桐蛇”首輪授權冠名總價值超1300萬元,周邊産品上線2個月全市場銷售額超1000萬元。
作為2024年全國12個、全省唯一的全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試點,鯉城在今年2月正式印發實施《鯉城區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後,迅速整合民間文藝普查信息成果,篩選、建立鯉城區民間文藝作品檔案,匯總登記鯉城區民間文藝400余項,系統整理28項代表性民間文藝,形成鯉城區民間文藝資源庫。通過建立“原生作品備案+衍生作品登記”分層體系,鯉城已累計原生作品備案超500件、衍生作品登記突破1.2萬件,泉州拍胸舞“打七響”等傳統技藝通過版權登記實現活態傳承。鯉城還開發“版權刺桐”數字平臺,打造集作品預登記、作品成果展示、政策諮詢瀏覽、線下站點導航等功能于一體的版權綜合生態系統,提供一站式版權服務體驗。平臺上線以來,已吸引206名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及民間文藝傳承人簽約授權,累計完成版權交易金額1.2億元,帶動數字文創産品開發512款。
鯉城在版權轉化利用方面的“打法”,在泉州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即將更多社會資源引導投入傳統文化,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創作生態,促進文化産業的整體提升與繁榮,打造“民間文藝+版權+産業”的發展模式。
在10月中旬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暨2025國際版權論壇,就是這一模式的集中展現。泉州組織了33家企業參展,參展企業數量、展品數量均居全省首位,涵蓋工藝美術、文創設計、數字文化等多個領域。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的融合,成為參展企業的一大特徵,如提線木偶戲《機靈偶遇》就展現了木偶表演與現代科技“機器狗”的巧妙結合。
這種版權轉化利用的模式,泉州顯然得心應手。以近年來蜚聲國內外的蟳埔簪花圍為例,通過“簪花+文創+體驗”模式,開發聯名版權産品200餘款,入選《2025抖音非遺數據報告》“最受歡迎非遺體驗項目”Top10,直接帶動豐澤區蟳埔村2025年三季度旅遊收入同比增長120%,村民人均增收超3萬元。今年上半年,泉州開展152場“南戲十二時辰”公益展演,線下觀眾超20萬人次,相關話題全網傳播聲量突破5億。
“全鏈”服務 立體“守護”
——推行“行政+司法+社會”保護機制
“泉州各級各有關部門對版權工作的全方位、全鏈條、全覆蓋保護,讓企業心無旁騖地創新創業、更加自信地‘走出去’!”在談及泉州版權轉化利用的工作成效時,福建匹克集團總經理許景南讚道。
受到企業界讚譽的,正是泉州推行的“知識産權快速維權協作機制”,即通過打通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渠道,實現版權簡易案件和糾紛“一門辦理”“一次解決”。泉州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道:“目前著作權糾紛適用簡易程式比例達96%,案件審理週期同比減少4.82天。”為提高該機制的覆蓋面、觸達率,泉州市檢察機關在2024年2月專門成立了“親清護企”團隊,組織普法宣講團走訪企業,收集企業的建議、訴求等,並建立知識産權保護名錄,開啟“親清護企”綠色通道、拓展維權渠道。在這一機制的帶動下,版權、公安、檢察、法院等部門密切協作,泉州的行政執法、司法保護成效明顯。2025年,辦理侵權行政案件21起,涉案金額5000余萬元;市版權局連續8年獲評全國查處重大侵權盜版案件有功單位。
該機制只是泉州體系化版權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從政策層面看,指導版權保護工作的統領性政策接踵而至。2024年12月,為構建“行政+司法+社會”的立體化保護網絡,泉州出臺《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文旅産業知識産權管理暫行規定》,通過明確版權歸屬、規範版權交易、打擊侵權行為等措施,為傳統文化産業的版權保護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今年年初,《泉州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知識産權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修訂,錨定推進泉州國家知識産權強市建設示範城市和國家知識産權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試點城市工作,旨在進一步提升我市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水準。
具體實踐層面,將服務支點紮根在一線,是泉州的一大工作亮點。泉州以15個省級版權服務工作站、1個全國版權示範園區(德化新秀園)、3家全國版權示範單位、3家省級版權示範園區、28家省級版權示範單位為支點,構建覆蓋“創作—登記—轉化”的全鏈條服務體系。這種“以點及面”的方式,真正打通了版權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數據顯示,源和1916創意産業園、鯉城浮橋街道綜合文化站等工作站下沉園區社區,2024年累計提供版權諮詢超2萬人次,協助辦理作品登記1200余件,促成民間文藝作品轉化交易376筆。
泉州還以金融活水,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到版權工作中,包括每年統籌2000萬元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500萬元戲曲扶持資金,構建“創意孵化—版權登記—授權轉化”培育機制;建立“版權+金融”機制,2024年以來推動32家文化企業通過版權質押融資3.82億元,為數字文旅新業態提供資金支撐。
激活“稟賦” 多維“出海”
——探索國際視野下的“泉州模式”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加大應用場景建設和開放力度,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對泉州而言,無論是産業集群開拓新興市場的發展需求,還是文旅産業持續繁榮帶來的國際聲量提升,出海都成為當下及未來的發展命題,這也對版權保護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在國際層面展現版權保護模式,泉州早已有心得。今年7月,由中國國家版權局、中國常駐日內瓦代表團與WIPO聯合舉辦的“版權在中國”主題展覽中,德化縣版權保護成功經驗作為中國版權保護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圖文版面、視頻宣傳片和優秀版權作品實物等形式精彩呈現,吸引了全球目光。在此之前,德化版權保護經驗成為“全球第二個版權保護優秀案例示範點”。
德化模式的特點,在於打造了以“政府服務引導、行政聯動服務、司法嚴格維權、行業誠信自律、社會廣泛參與”為核心,構建起覆蓋版權登記、專業服務、高效維權的全鏈條防線。這種“五位一體,多元共治”版權保護體系,為德化企業出海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接下來,泉州將以“保護創新成果、賦能文化發展”為核心,以“集聚升級、規範提質”為主線,加快形成版權保護工作的新模式。
——構建民間文藝版權保護“泉州樣本”。立足世遺之城稟賦優勢,泉州將實施世界遺産版權保護工程,建立22處世遺點數字版權數據庫,推動開元寺飛天壁畫、清凈寺浮雕等核心元素版權登記全覆蓋。同時,以鯉城試點成果為樣本,2025年新增一批覆蓋面廣、版權創新能力強的市級版權工作站,力爭全年版權登記量突破20萬件,打造世界遺産版權保護利用標杆。
——打造文旅IP産業集群。泉州將推動城市IP打造,每年重點培育5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IP,推進“文旅+版權+科技”融合園區建設,引入元宇宙、AIGC技術開發數字文創,培育3—5家年營收超億元的版權企業,力爭2027年版權相關産業産值突破500億元,佔GDP比重提升至5%。
——拓展國際版權交流合作。響應泉州産業出海、文旅出海的新趨勢,激發海絲起點城市的區位優勢,泉州將主動用好世界閩南文化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國際盛會的載體作用,推動建立海絲沿線國家版權合作機制。同時,泉州還將實施“閩南文化版權出海計劃”,推動南音、木偶戲等民間文藝赴東南亞、歐洲巡演,讓泉州成為世界閩南文化版權交流核心樞紐。
坐擁世遺之城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泉州正通過全鏈條、全流程、全方位的版權保護工作體系及創新機制,鼓勵和推動更多的文化企業、個人走出國門,開展國際版權貿易和文化産業合作,以此提升泉州文化産業的國際影響力,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融媒體記者 黃偉毅 通訊員 李紀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