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首頁 > 廣東頻道 > 文旅> 正文

精準提煉廣東美術“其命惟新”歷史經驗

2017-07-17 09:18:22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陳偉讚 責編:董健雄

  原標題:一次重溫經典的“視覺盛宴”

  14日,“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北京開幕,引發了京城美術界的高度關注。在隨後舉辦的大展學術研討會上,京城著名美術理論家薛永年、劉曦林、陳履生、王仲、尚輝、王鏞、李一等相繼發言,縱論對大展的觀感以及對廣東美術研究的心得。

  中央美院教授、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薛永年用“碩果纍纍、豐富多彩、美不勝收”12個字形容大展,他認為,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對研究美術史的人來説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能借此展開系統、深入、全面的學術研究。

  談策劃

  研究20世紀中國美術史必看的展覽

  “中國美術館用幾乎全部展廳展示一個地域的美術,規模幾乎是空前的。”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裔萼認為,本次展覽的學術梳理非常清晰,使得觀眾能夠很好地了解廣東百年藝術發展歷程。“無論是展出規模,還是作品水準,均堪稱大展。”

  “如此全面、客觀、辯證、集中地看到廣東美術百年的全貌,這還是第一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認為,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是一次高品質的大展,策劃非常精心、週密,理論準備也很充分。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丁寧、《中國美術報》執行主編王平等專家不約而同用一場“視覺盛宴”形容大展。

  “大展帶給我們對‘經典’的特殊體驗,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這是中國百年美術的特殊版本,是研究者、欣賞者前面的一座富礦,很豐富。”丁寧説。

  “大展重現了廣東美術引領的中國美術之‘先’。”中國美協《美術》雜誌執行主編尚輝指出,20世紀前期嶺南畫派提出“折衷中西”,對比之下,海派裏雖然有學習西畫的傳統,但並沒有明確提出“中西”的概念。因此,“中西融合”在中國畫史上的體現,毫無疑問最先是從廣東開始的。此外,從洋畫運動、新興木刻運動,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廣東美術家數度引領中國美術的“第一”。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劉曦林認為,通過本次大展全面、立體、豐富的呈現,他更進一步體悟到大美術、大合力、大文化之“大”的意義。“廣東在整個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中不可小覷,它非常豐富,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難以想像,如果油畫家裏沒有了李鐵夫、馮鋼百、羅工柳、胡一川,水彩畫家裏沒有了王肇民,版畫家裏缺少了賴少其、李樺、古元,中國百年美術史該如何書寫……”

  “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給全國美術史論家送了一本大書,送了一個大課題,值得年輕的朋友們認真地讀、認真地研究。”劉曦林説。

  “這個展覽非常難得。不僅對於研究廣東美術,而且對於研究20世紀中國美術史,是必須要看的重要展覽。”國家博物館前副館長、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陳履生説。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