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綠心”引來“金山銀山”
週末的清晨,海珠湖上霧氣氤氳。不時可看到飛鳥啼鳴展翅飛出。綠道上,晨運和遊玩的遊人也逐漸多了起來——經過近年的生態修復工作,被譽為“廣州綠心”的海珠濕地,已成為市民休閒遊玩的一處“世外桃源”。
這裡水網交織,綠樹婆娑,積澱了千年果基農業文化精髓,融匯了繁華都市與自然生態美景。
在2015年底被評為國家級濕地公園後,今年1月,海珠濕地公園又以“城市園林綠化及城市生態修復”主題,獲得2016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為廣州第一個城市園林綠化及城市生態修復獲獎項目。
綠水青山也引來了“金山銀山”。據了解,去年有50個重大項目相繼在海珠濕地周邊落戶,其中不乏500強企業、央企和上市公司,形成獨特的“濕地效應”現象
海珠濕地保護契機始於廣州亞運會前夕
海珠濕地位於廣州市中心城區新中軸線,面積3倍于美國紐約中央公園,距離廣州地標——廣州塔僅3公里,是全國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面積最大的濕地公園。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裡的區域農業生産依然興盛,有“萬畝果園”之稱。不過,隨著城市擴張特別是穿境道路的建設,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已經不高,再加上這裡的蟲害比較嚴重,不少果地因此逐漸荒廢。不僅如此,由於城中村截污管網建設滯後等原因,濕地內河涌污染嚴重。
海珠濕地保護的契機,出現在廣州亞運會前夕。當時,總投資約8億元的海珠湖建設工程被納入廣州市水環境治理重點項目。約兩年後,為更好、更大面積地保護海珠濕地,廣州海珠區委、區政府啟動了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項目。
同時,海珠濕地公園建設項目也取得進展。2012年9月,海珠濕地完成一期1000畝建設並正式開園。當年年底,經國家林業局批准,海珠濕地成為廣州地區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單位。在試點建設期間,全面開展河涌清淤疏通,新建34座水閘,利用珠江潮汐水位變化規律與水閘人工調度相結合,提升水體交換和自凈能力,進一步改善水質。
2015年12月31日,海珠濕地通過國家林業局試點建設驗收,正式升級為國家濕地公園,更名為“廣東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