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將劃定全省生態保護“紅線”
28日上午,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第二場記者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王輝 王良玨 攝
2019年迎來“二孩”入園小高峰,需增加多少學位?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為何躍居全國第一?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成效如何……28日,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第二場記者會,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景李虎、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省環保廳廳長魯修祿和省農業廳廳長鄭偉儀回應近期社會熱點,透露今年工作重點。
●南方日報記者 吳少敏 蘇力 陳芳庭
教育
明年預測要增30多萬個學前教育學位
廣東高等教育如何“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二孩時代”來臨,如何保障幼兒園中小學學位供給?針對這些備受關注的教育熱點話題,景李虎作出回應。
審議通過高等教育新一輪提升計劃
早在2015年4月,廣東率先在全國啟動高水準大學、高水準理工科大學建設,以“雙高”對接國家“雙一流”。第一輪高水準大學建設已結束,廣東將如何推動高校實現新一輪大發展?
景李虎在回答南方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省政府已經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廣東高等教育“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的新一輪提升計劃,把全省高等教育和高校根據不同特點進行分類,給不同類型高校確定不同目標,重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其中,“衝一流”針對原來高水準大學和高水準理工科大學建設高校。這些高校包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汕頭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將繼續加大力度、加快發展,在全國、在世界爭一流。
“補短板”就是“粵東西北高校的振興計劃”。粵東西北高校的綜合實力相對較弱,要把這個短板補起來。這一類高校主要包括廣東海洋大學、韓山師範學院、嘉應學院、廣東醫科大學、嶺南師範學院、韶關學院,還有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肇慶學院、惠州學院等粵東西北地區高校和珠三角邊緣地區高校。
“強特色”就是支持一些在行業裏特色鮮明的學校。這些學校包括廣東財經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廣東金融學院、廣東警官學院、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廣州航海學院、廣東藥科大學、廣東技術師範學院等,要把特色做得更“特”,把特色做得更“強”,在其所處的學科領域裏面佔領制高點。
景李虎還透露,省政府在佈局“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規劃時,已相應地增加了很多投入。相信未來幾年,廣東高等教育將再有大踏步的發展。
做準備迎“二孩”入園小高峰
隨著“二孩”政策的實施、戶籍制度的改革、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學前教育學位供給的壓力越來越大。
景李虎透露,2016年底全省學前教育三年在園的幼兒人數是421萬,2017年底是441萬。根據預測,到2018年底會達到461萬,到2019年底會達到498萬,到2020年會達到519萬。
也就是説,按照正常的增長速度來看,我省的學前教育每年需要增加學位20萬左右,而在2019年迎來“二孩”入園小高峰,需增加30多萬個學前教育學位。
“我們已經在做準備,努力讓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景李虎説,去年10月,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已下發《關於增加幼兒園中小學學位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意見》,要求科學地預測未來五年幼兒園和中小學學位需求、編制建設專項規劃、落實建設用地和鼓勵多元辦學。
在辦好公辦幼兒園、公辦學校的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教育,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來辦幼兒園。加強學前教育教師隊伍的培養,要求跟進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培訓,提高品質。
科技
廣深科創走廊“政策包”正研究制定
“廣東高新技術要樹標提質,不光注重數量增長、還要轉向高品質增長。”王瑞軍透露,廣東正在研究制定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科技創新“政策包”、研究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行動計劃,為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創新企業注入新動力。
粵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首位
在科技部發佈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7》中,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首次躍居全國首位,其中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3個指標均排名第一。
王瑞軍坦言,廣東雖然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一,但是領先優勢不明顯、不牢固,特別是在知識創造、知識獲取兩個分項指標上,落後於其他省市,在基礎研究、創新人才、合作創新等方面短板明顯。
如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科技獎勵大會上,我省38個項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然而在獲獎項目數量上,北京是我省的2.5倍,上海是我省的1.5倍。
王瑞軍表示,省科技廳將繼續深化改革,實現“兩個轉變”,即從科技管理向創新治理轉變,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
企業參與評價認定 有望享受減稅
王瑞軍透露,在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的過程中,廣東採取了普惠性的政策措施予以補貼和扶持,還根據國家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2017年給予了9138家企業結構性稅費減免,減免量達373.7億元,約為2014年全國加計扣除減稅總額。
牽住打造國家科技産業創新中心的“牛鼻子”,廣東接下來如何為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注入新動力?王瑞軍表示,省科技廳正在研究制定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科技創新“政策包”,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
其中,省科技廳正研究實施粵港澳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重點研究資金過境、稅收平衡、人才往來和培養、科研設備進口關稅、互聯網信息服務等一系列問題,真正實現高層次創新人才“來得了、走得通、留得住。”
王瑞軍還呼籲更多企業參與到“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評價認定”中,可以實現企業的自主評價、信用管理。他提醒説,獲得“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的軟體業、現代服務業、服務外包等企業,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參照高新技術企業。
環保
上半年將出臺環保垂管改革實施方案
記者從會上獲悉,廣東今年將劃定全省生態保護“紅線”。上半年,我省將出臺環保垂管改革實施方案及機構編制、幹部管理、人財物上收及管理等配套文件。
“珠江水”水質全國領先
魯修祿直言,2017年是廣東生態環保工作標誌性一年。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主要領導高強度、高頻度研究、推動落實環保工作。
“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督察追責尺度之嚴前所未有。”他説,全省組織2000多人次開展為期9個月交叉執法,督查企業1萬多家。辦理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案件中,問責880人,約談1339人,行政拘留57人、刑事拘留113人。
經環保部初核,廣東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2017年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5.0%、4.9%、4.0%、2.0%,超額完成國家目標。
魯修祿表示,目前,廣東環境品質改善成效比以往更為突出。珠江流域水質在全國主要流域中穩居前列,2017年地級以上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100%穩定達標。全省空氣品質六項主要污染物連續三年實現全面達標,珠三角在國家三大重點區域中率先實現PM2.5濃度連續三年達標,廣州PM2.5年均濃度首次達標,深圳連續三年保持30微克/立方米以下。到2017年底,茅洲河(寶安段)共和村、燕川、洋涌河大橋三個斷面的氨氮指標已達標。
“廣東治水在2017年進入系統治水的新階段。”魯修祿説,治水與城市更新和産業轉型結合更加密切。比如相比全國平均水準,廣東管網短缺嚴重,影響了污水處理效果。2017年廣東新建管網5900多公里,創歷史紀錄,還清出近500公里的“僵屍管網”,為治水打下了根本性的基礎。
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
記者從省環保廳獲悉,防治大氣污染方面,廣東將實施“降塵”“控車”“減煤”“管船”等五方面舉措。其中,廣州、珠海今年內將全面完成公交車電動化改造,珠三角將開展臭氧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全省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要達到90%以上。
河長制、湖長制也將全面落實。同時,廣東將進一步加快廣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練江、楓江、小東江、深圳河、東莞運河等綜合整治,依法按時清理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築,推進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等工程。
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廣東將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負面清單”,並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修復污染地塊。今年內建立全省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加快推進粵東、粵西、粵北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建設,擴建廣州、惠州危險廢物安全填埋設施,力爭全省年填埋處置能力增加10萬噸。
廣東今年將劃定全省生態保護“紅線”。上半年,我省將出臺環保垂管改革實施方案及機構編制、幹部管理、人財物上收及管理等配套文件。
此外,我省將組織開展進口廢物加工利用和打擊固體廢物集散地環境違法行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綠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等專項行動。
記者從會上獲悉,按照規劃,到2020年廣東生態文明建設要取得突破性進展。各地級以上市空氣品質全面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4.5%以上,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農業
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運行順暢
鄭偉儀在記者會上表示,廣東農業科技水準全國第二,僅次於江蘇。廣東正在實施一批農業科研重大專項和科技創新重點工程,力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每年穩步提高。
對社會關注的廣東全國首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鄭偉儀透露,基金運行兩個月,8個首期社會出資人認繳資金340億元,基金總規模達440億元。
推進“十項行動”促産業興旺
“鄉村振興戰略”是年度熱詞,鄭偉儀説,省農業廳將其作為“三農”工作新旗幟和總抓手,重點抓産業興旺,今年推進“十項行動”。分別是嶺南特色優勢農産品優質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標準化生産、科技興種強農富民、農業農村“雙新雙創”、構建省市縣三級品質安全監管網絡、區域性重大動植物疫病綠色防控、節水節肥節藥、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耕地地力保護和品質提升、改革創新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等十項。
鄭偉儀説,“十項行動”每一項都有具體目標。比如嶺南特色優勢農産品優質化行動,到2020年水果優質率達到60%,優質品牌生豬、黃羽肉雞年出欄量分別提高到20%、30%以上,畜禽規模化率達到68%。
同時,科技興種強農富民行動中,實施一批農業科研重大專項和科技創新重點工程,力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每年提高2%以上,用3—5年時間實現加快發展。
將籌建農業供改子基金
廣東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是全國創舉。鄭偉儀説,基金公司目前運行順暢,確定廣州農商行、省農行、省中行、中信銀行廣州分行、省供銷社、新希望集團、溫氏集團、省農墾集團8個首期社會出資人。産業基金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林牧漁業現代種業建設等經營性股權投資項目。
他表示,基金公司向第一批入庫項目的36家企業發送了商業計劃書,將儘快實現首批融投項目落地。另外,廣東還會籌建子基金,首輪協議草擬和談判工作正有條不紊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