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讓大數據“上崗” 讓稅管員“轉崗”

2018-02-28 11:23:07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趙瀅溪 責編:陳夢楠

  南方日報訊 (記者/譚冰梅 曲廣寧 胡智勇)大數據在政府公共服務中的應用正在發生“化學反應”。27日,記者在深圳市地稅辦稅窗口發現,企業來這裡辦理業務時,其他地方常見的稅管員不見了,涉稅業務只需在窗口提交便可進入後臺流轉處理。從2017年開始,深圳地稅依託大數據,在全國率先實現稅收徵管從“管戶”到“管事”的模式改革,稅收事項流程大幅簡化,稅管員的職能被大數據背後的智慧化管理體系取代,納稅人辦事更方便了,而且有效降低了“管戶”帶來的尋租空間。

  深圳是我國商事主體總量、增幅以及創業密度最高的城市。2017年深圳新登記商事主體超過55萬戶,平均每天新增超過1500戶。為緩解基層稅務部門“人少戶多”的矛盾,深圳地稅局把原來的“管戶”職責梳理為130個稅收事項,通過再造流程,最大限度進行數據化改造,實現因事設崗、因崗配人,調整機構、編制、人員,建立與事項管理相適應的組織架構。

  “過去申請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等業務要找稅管員辦理,並等上3—9天,現在辦稅大廳的全職能窗口即來即辦,即時辦結。”中興通訊財務人員張曉穎説,稅管員不見了,但辦稅更方便了。目前,深圳地稅網上辦稅佔業務總量比例超過90%,網上開具稅收證明佔比96.8%,企業自主申報率接近100%。

  “讓數據多跑路,讓人少跑路。”深圳市地稅局電子稅務管理中心副主任羅介平説,深圳地稅利用“相當於4.2個北京圖書館藏書”的大數據助力稅收徵管,深圳全市納稅人的變化、各産業各納稅人分佈等數據都實時統計監測。稅收徵管工作也從“盯稅戶”變成了“盯數據”:通過229個風險指標對納稅人“掃描體檢”,再對風險疑點任務進行排查,實現年均排查風險疑點18萬戶次。“無風險不打擾、有風險就排查”的新型稅企關係在深圳形成。

  稅收徵管模式的改革為深圳納稅人帶來了優於其他地區的改革紅利。2017年,深圳地稅減免稅規模達508.6億元,增長30.4%,但收入規模依然在全國大中城市排名第三;為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額連年位居全國地稅部門第一的同時,深圳高新産業貢獻稅收卻增長10%。

  “深圳地稅改革形成了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電子稅務管理,是大數據技術在政府公共服務上的突破,改革模式可推廣、可複製,為打造服務型政府提供經驗,其意義已超越了稅務改革本身。”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稅收研究中心主任楊志勇評價説。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