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開創廣東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原標題: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會議上,東莞、惠州、廣州開發區作交流發言 奮力開創廣東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東莞已建成全國首個工商網上審批中心,實現對網上登記業務的一站式受理。資料圖
8日,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會議召開。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部署推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動員全省廣大幹部群眾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新起點,奮力開創廣東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會上,東莞市、惠州市和廣州市開發區分別就商事制度改革、“網上仲介超市”改革和審批改革作了交流發言。
●南方日報記者 盧軼 李鳳祥 通訊員 郭金有
東莞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培育競爭新優勢
營商環境就是生産力、就是競爭力。作為全省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率先創建營商環境建設示範城市,東莞率先推進商事制度改革,著力破解企業登記註冊審批名目多、程式繁瑣、耗時長等問題,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有效應對國際複雜多變的形勢,推動經濟發展穩中有進、進中向好。
首先,東莞突破住所登記、集群註冊、行業準入限制,放寬市場準入準營。針對企業設立和營業許可環節的“堵點”“痛點”,進一步放寬企業準入準營限制,為創新創業清障搭臺。針對初始創業者和新業態企業無固定辦公場所的辦照難題,探索集群註冊登記,允許託管公司以自己的住所地址,作為多個集群企業的住所登記,小微企業無需租賃經營場所即可辦理工商登記。全市“寬進”紅利得到持續釋放,2017年市場主體總量和新增量、企業總量和新增量均居全省地級市首位。
其次,東莞推進智慧監管、協同監管、信用監管工程,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將商改後續監管全面對接融入“智網工程”,充分發揮網格員的“哨兵”和“偵察兵”作用,破解基層監管力量不足的難題。全市劃分為2958個基礎網格,配置9756個網格員,建成市、鎮、村(社區)三級指揮調度平臺。網格員通過手機APP接收工作任務、核查市場主體登記信息、發現上報違法經營線索、督促整改輕微違法行為。
再者,東莞創新全程電子化登記、一網通辦、粵港澳銀證通改革,提高服務便利化水準。針對企業普遍反映的辦事難、辦事慢等問題,充分運用“互聯網+”,推進一系列服務便利化改革,實現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網絡辦理企業註冊,一般1到3天就能拿到營業執照。推行全程電子化工商登記,申請人憑數字證書進行身份認證,通過互聯網提交申請材料,以雙向快遞方式換領執照,實現工商登記業務辦理“零跑動”。
2017年,東莞推動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落實事中事後監管等措施獲國務院通報表揚。目前東莞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03.7萬戶,比2012年增長91%,實有市場主體總量穩居全省地級市第一,佔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國的百分之一。
惠州
“網上仲介超市”改革成效顯著
2014年以來,惠州推動改革向仲介市場延伸,按照“網絡為主、實體為輔、統一平臺、統一制度、統一仲介庫”的模式,率先建成市縣一體的“網上仲介超市”,構建全面開放、競爭有序、規範高效的仲介市場,有效解決“紅頂仲介”“仲介不中”等問題。
一方面,惠州構建“開放式”仲介服務市場,公開透明打破隱性壟斷。全面理清仲介服務清單,梳理出42類常用仲介服務,同時明確提供服務的仲介機構必須取得法定資質。同時面向全國放開市場,公開招募符合資質條件的仲介機構入駐,改革後,仲介機構數量增長近8倍,涵蓋資質專業達到2837類,甲級專業達到1598類。
另一方面,惠州通過搭建“一網式”仲介超市平臺,公正有效切斷人為干擾。依託網上辦事大廳開闢仲介超市服務專區,搭建集“仲介入駐網上申請、採購邀請網上推送、報名競價網上操作”等十大功能于一體的“網上仲介超市”平臺,全流程開展仲介服務項目選取和交易,確保公平公正。
同時,惠州還探索多種交易模式,最大限度兼顧公平與效率。隨著“仲介超市”持續運行,選取次數多、小額項目流標率高等效率問題逐步凸顯,在增加人員、資質、評議等篩選條件,優化選取結果的基礎上,優化“組合”模式。
此外,運用“信用+制度”,強化全過程全方位監管。創新推出“互聯網+信用”管理模式,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監督體系。要求仲介機構簽訂“信用合同”,實行信用報告“一票否決”。幾年來,共拒絕53家仲介機構入駐,近300個項目中選企業因失信被撤銷資格,10家企業被列入“黑名單”並清退。
經過幾年來的實踐探索,惠州市仲介超市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實現仲介服務從“隱性壟斷”向“開放競爭”轉變,從“面對面”向“背靠背”交易轉變,從“仲介不中”向公平與效率兼顧轉變。截至2017年底,累計成交金額達5.47億元,財政資金節支率達到30%以上,部分項目通過網上競價方式,財政資金節支率達到50%-80%,實現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財政支出“雙下降”。目前,該做法已經在全國100多個地區得到複製推廣。
廣州開發區
把項目審批作為改革“先手棋”
長期以來,企業建設項目審批程式複雜、耗時漫長、代價高昂,存在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等突出問題,被詬病為審批“萬里長征”。
鋻於此,廣州開發區堅持問題導向,通過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活動,把企業建設項目審批作為改革的“先手棋”,瞄準國內外最高最好最優,在不破紅線、不闖紅燈的前提下,大膽削“繁”、治“拖”、破“堵”,打造程式最簡、時間最短、成本最低的審批三維組合。
具體而言,一是加強制度供給,讓審批程式最簡。制定出臺“1+18”改革政策體系,率先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和“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兩項試點,從“一集中、兩分離”上實現改革突圍。企業從取得土地到竣工驗收需要辦理的38項行政許可,只進一扇門,只蓋一個章,一次就搞掂。
二是推動流程再造,讓審批時間最短。全鏈條優化,探索並聯、合併、後置、信任審批等多種方式,推動行政審批事項由簡單的“物理整合”轉為全鏈條“化學整合”,提高了系統集成度。全流程輔導,為企業提供全程報批指引和專業輔導,量身定制審批流程圖。全口徑驗收,做到一張清單、一次對接、一次驗收。改革後,平均每個事項只需提交4.8份材料,信任審批只需提供1份材料。從立項到動工的審批時間,從原110個工作日減到30個工作日之內。
三是提升籌建服務,讓審批成本最低。緊緊圍繞企業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把服務的含金量,轉化為企業降成本的紅利。從等企業上門求服務,轉變為提前介入和主動服務,安排專人全程跟蹤互動,加強個性化技術指導,確保企業“摸著門、找對門”。
效果是檢驗改革的試金石。通過上述“權限一站集中、審批一次過關、籌建一路到底、承諾一門兌現”的創新舉措,廣州開發區辦事創業和營商環境的吸引力、競爭力不斷增強,市場活力持續釋放。項目呈“井噴”態勢,2017年以來,共千余家企業來區洽談,120個項目落戶,總投資額2000多億元,其中世界500強項目和央企項目20多個;120個項目完成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