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改革開放40年:廣東從落後農業省向先進工業省轉變

2018-09-05 08:53:12 來源:南方網 編輯:董健雄 責編:

改革開放40年:廣東從落後農業省向先進工業省轉變

改革開放初期,健力寶是廣東製造業的驕傲。圖為企業廠區一角。三水檔案局圖片信息管理中心供圖

改革開放40年:廣東從落後農業省向先進工業省轉變

20世紀90年代,紡織服裝是廣東製造的主打産業。圖為羅定紡織服裝工業城生産車間。

改革開放40年:廣東從落後農業省向先進工業省轉變

通過外貿走向世界,是廣東製造興盛的最大動力。圖為廣交會上家電産品展位供需兩旺。

改革開放40年:廣東從落後農業省向先進工業省轉變

2017年8月28日,第三屆珠洽會在佛山舉辦,庫卡七軸機器人現場展示倒啤酒。

  千年前,海上絲路滿載手工絲綢的貨船在廣東啟航。19世紀,中國首家近代民族資本工廠繼昌隆繅絲廠在南海開工。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首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在東莞落戶。今天,廣東為數不多的紡織服裝企業生産線上,已滿是整齊劃一的粵産機械臂,一件件功能新奇的智慧服飾通過展會引領潮流。

  一方産自廣東的小小絲綢,經歷千年歲月更迭後,見證最近40年來手藝、價值和地位的巨變。

  改革開放40年,敢為人先的廣東製造業從紡織傳承、從紡織起步,抓住國際産業梯度轉移契機,在産業鏈國際分工中不斷上行,形成完備工業體系。據省經信委統計,廣東2017年工業增加值3.59萬億元,是1978年的240倍。

  這“百倍巨變”源自——

  40年來,大辦鄉鎮企業,鼓勵外商投資,推動國企改革,發展民營經濟,廣東製造的主體充滿活力。

  40年來,率先改革物價、流通體制,放開投資經營權,廣東製造的市場統一有序。

  40年來,堅持製造業立省,堅持轉型升級,廣東工業體系基本完備。

  2018年,廣東提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將在這裡萌芽。

  1978—1990年:騰飛起步

  “遠看是洋貨,近看是廣貨”

  改革開放初期,與吃飯、穿衣相關的民生産業蘊藏巨大商機,也是製造業快速發展最好的起點。廣東搶先發展以紡織、食品和小家電為代表的輕工業。

  在起步階段,廣東工業增加值增速非常快,年均增長達到15.1%,並順利在上世紀90年代形成“輕型、外向”的産業體系。

  在東莞太平手袋廠落戶後,以港資為重要動力的“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拉開序幕。順德大進製衣廠、珠海香洲毛紡廠等企業不甘只做改革開放的試驗品,一度成為廣東紡織工業發展的旗幟。“遠看是洋貨,近看是廣貨”,廣東製造讓國人以低廉的價格穿上了新潮時髦的西服、牛仔服、健美褲和蝙蝠衫……

  拉開鋁環,蜜橙的香味和滋滋作響的氣泡一同從易拉罐內冒出,大口一喝,那酸甜的味道和沁涼的觸感成為一代人最深刻的回憶。1984年,廣東三水縣酒廠廠長李經緯創新性地用易拉罐包裝飲料,推出了一款叫“健力寶”的運動飲料。此後的10多年裏,它都是民族飲料第一品牌。隨後,嘉士利、喜之郎、金龍魚、樂百氏、珠江啤酒、金威啤酒等一批食品企業不斷崛起,成就了“珠水粵糧”的美談。甚至眾多國人第一次享用的速食麵、夾心餅乾、易拉罐飲料,均産自廣東。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粵家電”也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廣貨潮流,沿著京廣線走進全國各個家庭。上世紀80年代的“明珠牌”“冠雄牌”塑膠電風扇與如今的美的、格力一樣,伴隨一代人度過了炎炎夏日。後來的萬家樂熱水器、格蘭仕微波爐、科龍空調、創維彩電等廣貨隨著廣東製造業的迅速發展相繼涌現,都在不斷滿足著改革開放後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

  1991—1997年:高速發展

  “只要有貨源,就不愁沒銷路”

  1992年,廣東開始向追趕“亞洲四小龍”而努力。縱然地域相近、經濟結構相似,與後者在1960年前後即開始經濟起飛相比,廣東起步時間晚了整整20年。廣東利用後發優勢,把發展重點放在電子信息、電氣機械製造業。

  “只要有貨源,就不愁沒銷路。”早期在電子元器件市場摸爬滾打的陳海升如是説。1995年,他在華強北的賽格市場租下一方櫃檯,生意和想像中一樣好,“大家都是排著隊來買貨的”。兩年後,陳海升便註冊了自己的公司——深圳市美隆電子有限公司。如今美隆電子已是一家自主創新的貼片電阻和貼片電容企業,産品遠銷海外。

  同時,全國第一家專門銷售電子元器件的交易市場——賽格電子配套市場生意日益火爆。在其帶領下,電子專業市場這一當時新興商業業態在附近地區遍地開花,華強北“晉陞”為國人熟知的“中國電子第一街”。

  華強北“一夜成名”背後,是廣東電子信息製造業的迅速發展。隨著全球信息技術革命和産業結構調整,珠三角承接發達地區産業轉移,參與全球電子信息産業國際分工。深圳、惠州和東莞等市的電子通信設備製造業發展尤為突出,打通了一條“廣東電子資訊産業走廊”。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毛艷華認為,在珠三角電子信息産業發展過程中,台灣企業大規模遷入起了重要作用。臺商進駐過程中,把台灣在外向型加工過程中形成的産業網絡和人脈網絡整體移植到珠三角地區。

  集群式大規模轉移相互配套的相關産業群,後來成為珠三角後發地區,包括粵東、粵西、粵北追趕式發展的重要經驗。而在新世紀到來之前,廣東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製造業基地。

  同一時期,廣東電子信息産業自主品牌也開始萌芽。1989年,深圳中興半導體有限公司國産化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ZX500,該公司也于1993年重組為深圳中興新通訊設備有限公司。1990年,為香港公司代理銷售用戶交換機(PBX)的華為開始自主研發PBX技術,並於兩年後研發並推出農村數字交換解決方案。1995年,打造了“小霸王學習機”的段永平離開中山小霸王,在東莞長安成立廣東步步高電子工業有限公司,為後來我國手機領域的領軍企業OPPO、vivo誕生奠定了基礎。

  1992年,廣東GDP為2447.54億元,折合為444億美元,與“亞洲四小龍”相比,廣東經濟總量低於新加坡的520億美元,不到中國香港1056億美元的二分之一,更只有韓國、中國台灣的八分之一和五分之一。6年後的1998年,廣東GDP達到1030億美元,超過新加坡的850億美元,實現對“亞洲四小龍”的首次超越。

  1998—2007年:調整優化

  “適度重型化”發展大港口大工業

  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支撐廣東製造業發展多年的服裝紡織、食品飲料、建築材料等輕工業已“力不從心”。21世紀伊始,廣東開始實施“適度重型化”,以石油化工、能源、汽車、裝備等為代表的重工業快速發展。

  2000年11月,英國BP公司進駐珠海,並於2003年1月投産,設計年産能35萬噸。2015年3月,三期裝置投産,設計年産能力一舉增加到125萬噸。珠海BP成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PTA生産基地之一。在BP示範下,50多家上下游企業落戶珠海;同時,中石油、中海油、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等都與珠海建立起戰略合作關係。

  隨後,惠州大亞灣引進中海殼牌石油化工項目,這個投資43億美元的大項目于2006年2月10日投産。“大港口、大工業”的園區式、臨港型佈局成了廣東重工業化發展的重要特點。

  這一時期,汽車工業發展也是廣東製造業的一大亮點。新舊世紀交接之時,日係汽車三大巨頭本田、日産、豐田相繼落戶廣州,拉動汽車産業集群“扎堆”華南。這一現象既為廣東經濟結構調整帶來新動力,也使中國汽車工業格局再次改寫。同時,充電電池生産商深圳比亞迪公司于2003年首入汽車産業,不僅開始民族自主品牌燃油汽車的生産,還致力於研發與推廣新能源汽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石化、能源、汽車等産業集群在發展中上接基礎産業,下連配套産業,廣東裝備製造工業也開始崛起,形成在集裝箱、數控系統、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特種船舶、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創新優勢,出現了以中集集團、廣州無線電集團為代表的一批龍頭企業。2007年,全省裝備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産值20714.57億元,增長24.5%,裝備製造業對全省工業産值增長貢獻率為37.0%,拉動全省工業産值增長9.2個百分點。

  2008年至今:轉型升級

  已形成七大超千億産業群

  2008年,一場國際金融危機加速倒逼廣東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産業轉型。廣東實施“雙轉移”戰略,推動“騰籠換鳥”。“廣東造”汽車、飛機、船舶、軌道機車、核電設備、風電裝備陸續亮相,初步形成裝備製造“海陸空”全面發展的新格局。知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説,“騰籠換鳥”給廣東騰出了空間,騰出了更適合廣東經濟發展方式的産業,對全國來説都很有啟迪。

  轉型升級,成為近10年廣東製造業發展的關鍵詞。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産業高端化凸顯,以裝備製造、汽車、石油化學業為主的先進製造業和以醫藥、電子及通信設備業為主的高技術製造業迅猛發展,2017年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3.2%、28.8%。

  同時,工業全員勞動生産率從1978年的9906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24.2萬元/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017年達8986億元,是2000年的17.2倍,年均增長18.2%。單位GDP能耗2013—2017年累計下降19.5%,能耗水準居全國第二低位。

  如今,廣東電子信息産業産值超3萬億元、電氣機械産業産值超1萬億元,並形成新一代移動通信、平板顯示、高端軟體、半導體照明、生物醫藥、智慧製造裝備、新材料等超千億元新興産業集群。

  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將建成産業強省、經濟強省。

  ——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將瞄準高端高新,加快發展。

  ——一批産值超千億元的製造業骨幹企業將應運而生,廣東將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廣東還要推動製造業綠色發展、加快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優化營商環境。

  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憑藉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在全國率先實行改革開放,從落後農業省份發展成為全國工業大省。2018年,廣東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廣東製造業將成為我省奮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重要支撐。

  ■數讀

  1.2017年,廣東全部工業增加值3.59萬億元,是1978年的240倍,年均增長15.1%;佔全國比重達12.8%,比1978年提高8.1個百分點,在1991年、1996年先後超越山東、江蘇居全國第一。

  2.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1萬億元,是2000年的10.4倍,年均增長14.8%,比全國同期增速高2.6個百分點;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2000年的25.6%提高到33.4%。

  3.截至2018年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4.72萬家,超越江蘇位居全國第一。

  4.2017年軟體業收入9681.2億元,是2001年的56.3倍,連續3年居全國第一。電子信息製造業銷售産值連續27年居全國第一。

  5.2017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達3.3萬家,是2002年的19倍,居全國第一;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産量分別增長50.2%、69.0%。

  6.2017年,民營經濟增加值達4.83萬億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長10.7%;佔GDP比重從39.1%提高到53.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7.5%。

  7.大型工業企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從2000年的17.8%提高到2017年的47.1%;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大型骨幹企業從2012年155家增至2017年260家;超1000億元企業從11家增至25家;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從4家增至11家。

  (數據來源:省經信委、省統計局)

  大事記

  1978年

  ◎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東莞虎門鎮太平手袋廠正式成立,開啟廣東以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輕工産品為代表的現代製造業發展進程。

  1982年

  ◎中國第一代産業工人首現廣東,廣東製造業也為全國培養了首批産業工人。

  1992年

  ◎鄧小平視察廣東併發表“南方談話”,廣東製造業掀起新一輪發展高潮。輕工産品製造業發展日趨平穩,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等如今的廣東製造業支柱産業在當年萌芽、成長。

  1998年

  ◎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廣東工業加快“適度重型化”。在傳統製造業加快發展的同時,以石油化工、裝備、能源原材料等為代表的重工業開始快速發展。

  1999年

  ◎深圳首屆“高交會”舉辦,被稱為“中國科技第一展”,成為廣東製造業中高新技術産業化的主陣地。

  2008年

  ◎廣東實施“雙轉移”戰略,推動“騰籠換鳥”,初步形成裝備製造“海陸空”全面發展的新格局。

  2015年

  ◎廣東啟動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提升廣東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地位,打造國內領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

  2017年

  ◎廣東電子信息産業産值超3萬億元、電氣機械産業産值超1萬億元,並形成七大超千億元級新興産業集群。高新技術企業數居全國第一,互聯網發展綜合指數、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大數據發展指數位居全國第一。

  2018年

  ◎廣東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産業新支柱,建設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