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粵港澳大灣區崛起一座“創新島”

2018-11-20 11:48:56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葛寧遠 責編:尹紅燕

  粵港澳大灣區崛起一座“創新島”

  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中大國際創新谷、海珠創新灣再造創新新地標

粵港澳大灣區崛起一座“創新島”

海珠區琶洲會展中心地區。 符超軍 攝

  ■創新海珠 灣區明珠

  在粵港澳大灣區海珠推介會暨香港科學園交流會現場,人頭攢動。

  東部琶洲島、西部海珠創新灣、中部中大國際創新谷……廣州海珠區打造“創新島”的路徑、探尋未來産業發展的動力,向參會的香港企業代表娓娓道來。

  粵港澳大灣區海珠推介會暨香港科學園交流會的舉辦方之一就是進駐海珠近十年的香港企業南豐集團,其在琶洲建成了大型商業綜合體南豐匯、南豐國際會展中心和朗豪酒店,也是海珠區最大的外資項目之一。南豐集團對海珠的發展“投票”仍在繼續。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廣州舉全市之力聚焦粵港澳大灣區主陣地建設,全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香港、深圳……今年以來,海珠區招商團隊的足跡遍佈粵港澳大灣區,希望攜手大灣區城市加快推進海珠創新島建設,將海珠區打造成“兩個重要窗口”的一顆明珠。

  11月30日,第十一屆琶洲論壇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創新發展大會將在廣州海珠區舉行。大會以“大灣區、強人才、新動能”為主題,將迎來粵港澳大灣區九市兩區相關人才部門和組織機構代表,國內人才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及粵港澳大灣區相關研究的代表嘉賓。

  “勇於走出舒適區,敢於進入無人區搞改革”“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深化與港澳在科技創新、人才建設等方面更高層次的合作交流。”面對機遇與挑戰,在新舊動能和新城老城的迭代中,海珠已經開啟一場深刻的創新蝶變,創新也正成為這個“寶島”最核心的氣質。

  “巨頭”新佈局▶▷資源“過江”引發創新裂變

  不久前,廣州互聯網法院落戶琶洲。作為廣東首個掛牌成立的互聯網法院,它也是全國三家互聯網法院中人員平均年齡最年輕的法院。對此,廣州中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年輕化意味著審判團隊擁有更加前沿開放的互聯網思維,能高效運用互聯網科技,化解涉網糾紛。

  在外界看來,廣州互聯網法院落戶於此與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息息相關。其背後的邏輯不難理解,目前騰訊、阿裏、復星、小米等互聯網巨頭已集聚於此,據海珠區招商辦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立項的19個項目中15個已動工,騰訊、唯品會、小米、國美等13家企業已開展實質性業務。

  今年8月,環球夢大廈項目成為首家封頂項目。此外,唯品會的南塔及裙樓也已封頂,“公司計劃于2019年進駐辦公。”唯品會公共關係總監胡逸寧介紹,屆時唯品會的全球總部、全球戰略以及中國核心業務的運營都會在琶洲。

  打開廣州城市地圖,海珠最東的琶洲與珠江新城、國際金融城的黃金小三角從區域、要素和産業等多個層面構建了城市中心發展格局,創新要素從珠江北岸流向南岸尤為矚目。

  “我常常和別人説,琶洲有‘三好’——基礎好、夥伴好、人才好。”在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看來,其優勢在於千年商業文明積澱的産業基礎、互聯網巨頭、新興企業組建的上下游夥伴和能讓人才沉澱的人才環境,在公司決定把科大訊飛華南總部落戶在廣州後,“首選在琶洲”。

  日益便捷的交通也讓創新資源加速過江,如火如荼建設中的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正孕育著新技術的産業未來

  “創新巨頭更是帶來了創新産業鏈。”海珠區科工商信局總經濟師郭翀説,落戶琶洲的項目不少是“帶土栽培”,如科大訊飛華南公司落戶後,其旗下企業廣州訊飛易聽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科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海珠區成立。

  “以騰訊為首的科技公司陸續把總部大樓設在海珠區,勢必將引起下一波科技創新浪潮,我們希望抓住這個科技創新的時機。”廣州小黑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茂巍説。創新資源的集聚也催生著本土創新力量的成長。

  據統計,截至2018年9月,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已經註冊89個項目及業務運營公司,總註冊資本161.3億元,1-9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7.42億元,超過2017年全年,同比增長90.1%。

  “選擇海珠就是選擇前景光明的未來。”樹根互聯CEO賀東東對海珠的未來信心滿滿。

  發現新活力▶▷“三舊”物業“變身”創新創業載體

  “我們以生命科學、科學儀器、第三方檢測為核心産業,致力於打造華南首個檢測設備專業園區。”作為廣州市提質增效試點園區,今年3月,粵科華南檢驗檢測技術裝備園甫一運營,就集聚了2家國家級別重點實驗室,共44家行業內企業。

  在該園區運營公司總經理宋嘯亮看來,第三方檢測行業面臨行業分佈零散的“痛點”,該園區通過提供環保環評平臺等專業基礎設施和專家課題轉化服務,集聚行業資源發揮集聚效應。之所以選址官洲街道,看中的是其毗鄰大學城、生物島和廣交會,“綜合優勢非常明顯。”

  作為老城區,海珠太古倉地區、廣紙地區、海珠灣(瀝滘片區)等重要節點已經迎來構建珠江後航道經濟帶新的使命;中大國際創新谷被正式列入海珠區“十三五”發展規劃後,與東部琶洲島、西部海珠灣三核聯動,成為區域未來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動力源。

  為了激活創新島的創新動能,海珠正通過盤活存量土地,以更新改造為途徑拓寬發展空間,開展“三舊”物業改造及園區提質增效工程,通過市場化運作、專業化運營以及産業鏈招商,逐步形成了“一園區一特色一主題”的創新載體發展模式。

  粵科華南檢驗檢測技術裝備園所在地原作為布匹倉庫使用,如今已成為檢測、生命科學等行業的創新土壤。無獨有偶,微信總部所在的廣州T.I.T創意園,其前身也是廣州紡織機械廠,後被改造為産業園區。在微信的帶動下,其逐漸成為互聯網企業的發展熱土,目前園區現有入駐企業129家,其中上市企業3家,擬掛牌新三板企業2家,已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3家,整個園區帶動行業年産值達150億元。

  放眼整個海珠,共有各類科技創新載體總面積超100萬平方米,其中經認定的科技創新園區和孵化器43家,總面積62.05萬平方米。其中,有3家國家級孵化器、5家省級孵化器,另外還有經認定的眾創空間21家,T.I.T創意園、創投小鎮等5家園區的稅收更是突破億元“大關”。據統計,目前入駐區內各類科技創新載體的企業已超過3000家。

  重塑新氣質▶▷“一區一谷一灣”鑄就創新底色

  不久前,位於珠江後航道濱水區的海珠創新灣宣佈拿到“出生證”。根據上月底通過的海珠創新灣(瀝滘片區)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細規劃,海珠創新灣將打造為高端商務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生産性服務樞紐。曾經以廣重、廣紙等大型企業聞名的“工業大道”等待著創新蝶變。

  對於早已名聲在外的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去年廣東省發佈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中,琶洲集聚區被列為廣東省在這條創新走廊上重點打造的十大核心創新平臺之一。日前通過的《琶洲地區發展規劃綱要(2018-2035年)》更提出,要將琶洲規劃打造成互聯網創新産業、會展産業、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外向型和創新型經濟集聚發展的高品質經濟增長極。其中,琶洲西區將依託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著力發展電子商務、數字産業等“互聯網+”融合創新産業。

  “琶洲今後的二十年,是一個黃金時代,而粵港澳大灣區又給琶洲注入新的生命。”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看來,近來海珠區創新創業發展迅速,加之中心城區的區位條件、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和琶洲會展中心,“海珠將來有機會成為一個樞紐,一個科學交流、創業創新的樞紐。”

  如今,中大國際創新谷也於今年5月正式亮相。根據《海珠區産業發展規劃(2018-2035年)(徵求意見稿)》,中大國際創新谷定位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知識轉化樞紐。以中大國際創新谷及新港路沿線科研院所、龍頭科研企業為核心節點,打造成為全球知名、輻射粵港澳大灣區、引領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核心知識成果轉化的服務樞紐。

  新舊産業的更迭中,海珠“創新島”的未來佈局日益清晰。東部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已有一批互聯網龍頭創新企業搶灘落戶;西部海珠灣著力打造高端産業集聚區,有廣州之窗、啟迪中海科技園等後航道六大産業園區聯動打造海珠創新港;中部中山大學有人才資源、科研成果,作為“最強大腦”,具有強大的創新潛能。

  一場創新蝶變正在海珠發生。從2010年到2017年,海珠區的三次産業結構由0.4:18.3:81.3調整為0.1:15.5:84.4,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規模從2015年不足13億元,以年均增長兩倍的速度快速擴容,2017年産業規模發展至119.73億元,突破百億門檻。

  “‘一區一谷一灣’既有共通的創新內核,又有不同的主題與形態。”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産業經濟所所長劉卉認為,海珠的創新佈局展現了區域發展的新動能、新空間、新前景。

  (傅鵬 陳思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