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社科院研究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廣州建設引領型全球城市的空間戰略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朱子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廣州市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研究報告認為,面向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空間結構將向扁平化、均衡化和網絡化方向演進,成為高度開放的包容空間、高效聯結的鏈網空間和智慧優質的複合空間。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廣州必須抓緊抓實這一輪機遇期、窗口期,主動提升對灣區的空間開放響應能力,積極融入國家區域發展大戰略中,獲取高品質發展強大動力,全面增強綜合城市功能,加快建成特色鮮明的國際大都市、邁向引領型全球城市。
關於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黃金機遇,研究報告認為,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廣州與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區域的粵港澳大灣區,兩者發展戰略導向高度協同,發展目標一致、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各項國際功能的提升也將會為廣州導入更多建設國際大都市所需的高端資源要素,提升廣州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連結世界開放網絡體系的鋪開,廣州將有更多機遇推進國際交通網絡、國際經貿網絡、國際文化網絡和國際交往網絡建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在國際分工和國際發展的格局當中不斷拓展全球城市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網絡化空間格局將推動廣州形成更加均衡的城市功能空間佈局、更加均衡的城市交通空間網絡、更加均衡的城市公共服務網絡、形成更加均衡的城鄉空間網絡,有利於增強廣州城市發展整體平衡性協調性;以功能區為引領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戰略。廣州部分城市空間可望通過交通設施網絡、企業組織網絡、區域創新網絡、要素流動網絡的架接和建設獲得新優勢,實現與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等不同等級城市和不同類型的功能區全方位互聯互通和開放合作,成長為灣區城市網絡中擔當獨特功能的空間增長極。
關於有效應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潛在挑戰,研究報告認為,廣州城市的總體空間分佈格局已經基本確定,大規模調整的空間有限、難度較大,只能在現有城市總體空間框架下尋找合適的新空間或者通過整合重組舊空間建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戰略平臺或者合作對接網絡,導致對粵港澳大灣區空間發展的響應速度變慢、響應能力變弱;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等區域重大交通設施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兩岸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將可以實現更加高效便捷的流動,區域要素流動網絡將會被重塑。香港、深圳乃至中山、珠海等城市將在灣區對外聯繫中發揮更大作用,廣州作為灣區綜合性門戶樞紐的地位可能被弱化;“環灣”地區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最發達、最開放的地區。廣州城市空間形態呈南北狹長特徵,整個城市除了南沙之外,其它地區離“環灣”地區相對較遠,在灣區中的區位優勢並不明顯,對灣區發展的響應能力相對較弱;在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和深圳已經逐步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地位,其發展平臺對要素的集聚能力更高。在此背景下,廣州如果沒有構建出足夠強大的要素集聚新平臺,或者推動現有平臺快速上升成為灣區級的重大戰略功能區,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引領地位將面臨稀釋和分解。
關於融入灣區推動廣州城市高品質發展,報告建議建立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的發展觀,主動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推動人才、資本、技術、創新等要素在灣區中合理化配置,引導高端要素資源向重大産業、科技創新等功能區集聚;弱化GDP導向強化綜合價值導向,緊跟灣區發展大趨勢推動生産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融合發展,弱化GDP考核,更加重視綜合城市功能,在灣區中率先建設成為公平公正、和諧包容、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大都市;弱化行政邊界強化功能區引領,捨棄傳統以行政單元為基礎的思維,強化對功能區的開發建設與合理佈局,以功能區為主體集聚高端要素資源,在灣區中將承擔重要的功能;弱化分割競爭強化分工合作,推動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對接與融合發展;弱化空間距離強化響應速度,面向灣區綜合交通樞紐、戰略增長極和主要經濟功能區著力構建完善的區域綜合交通網絡,促進各類“輕品質”高端要素通過灣區機場、高鐵站力爭在30分鐘內零到達市內主要戰略平臺,以“交通響應”實現“空間響應”和“資源響應”;弱化制度差異強化規則對接,加強與港澳等城市在經濟規則、營商環境規則等市場規則的對接,更好促進港澳要素以及國際要素通過港澳流入廣州或以廣州為中心進行遠程配置增值。
同時,報告建議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空間演變三大趨勢特徵,結合灣區內主要城市和功能區的分佈特徵,廣州應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以“灣口”為核心“大”字形整體空間框架作為戰略目標導向,以期在粵港澳大灣區空間演變中分享到更多發展紅利。在粵港澳大灣區“大”字形的總體空間框架中,隨著制約大灣區內部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問題逐漸得到解決,廣佛同城化、深港一體化、珠澳一體化將加速推進,四大核心城市將通過跨區域聯合開發和空間重組形成廣佛國際大都市區、深港國際大都市區、珠澳大都市區等世界級都市區,引領大灣區交通、空間、産業協同發展,推動大灣區深度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構建“北橫”(廣州北部發展橫軸,自西向東串聯起花都獅嶺鎮、花都中心城區、空港經濟區、中新知識城、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區域)、“南橫”(廣州南部發展橫軸,自西向東串聯起荔灣國際科技創新産業區、琶洲互聯網集聚區、生物島、珠江新城、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東部(新塘)交通樞紐等重大功能平臺)、“一縱”(廣州南北發展軸,自北向南串聯起從化城區、花都城區、空港經濟區、主城區、廣州南站商圈、番禺南部城區、南沙自貿區直至粵港澳大灣區灣口區域)的城市空間結構;在“環灣”地區謀劃佈局三大戰略功能區,即圍繞廣州大學城及其周邊地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科技城,圍繞廣州開發區東區及其周邊地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頂部未來産業城,圍繞南沙新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要素市場中心,儘量推動城市空間“向灣”發展。在相對遠離“環灣”地區還應通過重組重構優勢空間資源佈局建設功能獨特、能級強大的戰略功能區,打造成為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標誌性工程,如圍繞白雲機場及廣州北站周邊地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北部門戶,圍繞珠江新城、國際金融城和琶洲互聯網集聚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央商務區,圍繞越秀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央活動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