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漁業增殖放流 229萬尾魚苗躍入珠江口
![](https://big5.cri.cn/gate/big5/gd.cri.cn//crionline-media.cri.cn/M00/C1/4F/CqgNOljcaLyAOJDkAAAAAAAAAAA1560582.icon6.jpg)
南沙舉行2020年漁業增殖放流活動。攝影 李夏同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朱子榮 通訊員 舒霞):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當天,廣州市南沙區在萬頃沙十九涌以南伶仃洋水域舉行2020年全區漁業增殖放流活動,現場放生魚苗和種魚。共計229萬尾魚苗躍入珠江入海口。
據介紹,此次活動共放流一帆風順胭脂魚、草魚、鯉魚、黑鯛等9個品種。“此次活動是為推進區內漁業資源、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提高社會各界保護海洋資源的意識。”南沙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
廣州市南沙區處於珠江水系的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等水道的入海口,淡水、鹹淡水資源豐富,水産養殖資源條件得天獨厚。2019年,南沙區水産養殖面積10.33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30%;水産總産值37.88億元,規模和産值均位居全市第一位。
據悉,廣州市南沙區自2006年以來,每年堅持組織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2006年至今,全區已累計投放四大家魚、中華鱘、鯔魚、麻蝦、鯉魚、黃鰭鯛、一帆風順胭脂魚等水産苗種14600多萬尾,為海洋漁業補充了大量的魚類資源,同時在全區營造保護漁業資源的良好氛圍。
![](https://big5.cri.cn/gate/big5/gd.cri.cn//crionline-media.cri.cn/M00/C1/4F/CqgNOljcaLyAOJDkAAAAAAAAAAA1560582.icon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