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廣東江門外貿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

2021-01-29 14:32:05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張琳瑞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林麗麗):記者近日從江門海關獲悉,江門外貿2020年下半年逆轉上揚,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2020年12月份江門進出口總值159.7億元,出口總值125.5億元,均創2017年以來新高。2020年全年外貿進出口值為1428.9億元,比2019年(下同)增長0.2%,達到外貿發展年度目標。

  江門海關推出政策“組合拳”,包括壓縮整體通關時間,積極落實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積極開展企業認證,加強調研解決企業發展難題等,保證外貿企業供應鏈穩定,助力外貿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有效了激發企業發展動能。

廣東江門外貿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_fororder_江門海關關員在監管驗放進出口集裝箱(陳艷冰 攝)

江門海關關員在監管驗放進出口集裝箱(陳艷冰 攝)

  持續提速 通關時間大幅壓縮

  “3分鐘,1分25秒,40秒……2020年,我們感受最深的是海關監管流程優化帶來的通關時間的持續壓縮。” 中國外運華南有限公司江門分公司報關負責人表示。在“兩段準入”“兩步申報”等通關模式下,海關監管資源配置持續優化,通關流程更加順暢。“以我公司代理報關的企業為例,目前涉及證件管理的進口商品無需等到國外發貨人隨貨寄到完整的單證就能提前申報進口,省時省力省錢。”

  此外,疫情期間江門海關還實施了“免到場”查驗、“零接觸”驗放和“邊掏箱邊查驗”等作業模式,全力保障企業供應鏈穩定。“我們生産的液晶電視機等‘宅經濟’商品下半年海外訂單大量增加。原材料進口速度直接影響到我們生産速度。”廣東海信電子有限公司報關負責人宋滔説。目前,貨物抵港後可直接在船邊提離碼頭,減少了碼頭場內運輸、貨櫃吊裝以及碼頭堆存的物流環節,直接通過海關智慧卡口,投入公司生産線,平均用時約10分鐘。

  據介紹,2020年12月江門關區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較2017年當月壓縮95.7%、85.7%,其中進口整體通關時間3.39小時,名列全國海關前茅。

  減稅降費 企業成本切實降低

  延長稅款繳納期限,惠及257家企業,涉及稅款1.98億元;受理關稅保證保險73份、金額2.64億元;免收24家加工貿易企業擔保3.99億元……2020年,江門海關通過實施依法延長稅款繳納期限、免收加工貿易手冊擔保、推廣關稅保證保險、對美加徵關稅商品市場化採購排除等一攬子減稅降費政策措施,實打實地減輕了企業資金佔用壓力。此外,還通過加強減免稅和原産地管理,助力外貿企業享受優惠10億元。

  亞太森博(廣東)紙業有限公司報關業務的周經理表示,海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最大限度減少了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的影響,為企業復工復産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據悉,前不久海關核準該公司延期繳稅申請,涉及稅款1843萬元,實打實地解決了企業的資金困難。

  量體裁衣 守信企業獲得“金字招牌”

  AEO即“經認證的經營者”,是當前國際貿易體系和各國海關管理中最先進的貿易便利化措施之一。海關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對信用狀況、守法程度和安全措施良好的企業實施認證認可,通過AEO認證的企業在本國、互認國進出口貨物時享受減少查驗、貨物優先通關等便利。截至目前,中國海關已經與歐盟等15個經濟體、42個國家(地區)實現AEO互認。

  疫情期間,江門海關採取“線上+線下”雙軌並行模式深入企業開展“量體式”信用培育,推進移動遠程輔導、文書上傳、實時互動等,提前做好企業認證準備工作,優化企業認證流程、縮短認證時間、提高認證效能。

  “成為海關高級認證企業後,可以享受到海關低查驗率、優先通關、企業協調員等便利政策,將進一步節約企業成本,有助於打開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江門崇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經理梁仲嬌介紹。

  精準破題 集裝箱短缺有效彌補

  2020年下半年,由於國內企業全面復工復産及國外疫情持續蔓延,導致外貿企業出現“用箱難”現象。“受疫情影響,國外港口工人的人數減少,貨物裝卸速度降低,造成大量集裝箱在國外港口滯留,無法回流。缺箱導致海運成本飛速上漲,我們外貿企業好不容易熬到有訂單了,又因此可能無法發貨。”

  江門海關托關地企“直通車”“手拉手”機制,了解到外貿企業的困難後,加快辦理進口集裝箱空箱驗放,協助加快集裝箱調撥,並結合新會中集集裝箱有限公司出口特點,優化監管模式,助力集裝箱生産出口。

  “我們新製造的集裝箱兼具著貨物屬性和包裝物屬性。” 新會中集集裝箱有限公司進出口部門經理何文壯説,“在海關的協調下,我們新造的集裝箱可以直接作為包裝物,連同裝載的貨物一併出境。”

  此舉這有力地破解了轄區內外貿企業集裝箱短缺的困境。給外貿企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2020年,江門市集裝箱出口18.7億元,增長11%。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