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華南國家植物園上半年入園人數同比增46% “綠美廣東”物種展示園揭牌
2023-07-21 09:46:04 來源:南方日報編輯:李克軍 責編:張琳瑞

華南國家植物園上半年入園人數同比增46%  “綠美廣東”物種展示園揭牌_fororder_圖片1

左圖為粵港澳三地青少年走進華南國家植物園,共植紀念樹。右圖為華南國家植物園。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蘇韻樺 記者 梁鉅聰 攝

  7月20日,在華南國家植物園新揭牌的“綠美廣東”物種展示園,30名粵港澳青少年種下分別象徵廣州、香港、澳門的木棉、紫荊和木蓮三棵“粵港澳青年同心樹”,寓意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親情長青。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表示,到2035年完全建成時,華南國家植物園有望躋身全球前三。

  選出103種綠美廣東特色植物

  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黃杞、金毛狗,觀賞價值很高的中國無憂花、金花茶、杜鵑紅山茶,珍稀瀕危植物廣東含笑、豬血木、狹葉坡壘……華南國家植物園從植物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等方面考慮,篩選出103種用於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特色植物,本次重點展示其中的20多種。

  一年來,華南國家植物園積極開展科技支撐韶關、肇慶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組織完成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推薦植物名錄。這些植物的推廣應用,有望帶來較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去年以來,華南國家植物園新引種植物超過110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88種。在我國約3.7萬種高等植物中,華南國家植物園已經收集超過1.7萬種。

  通過評價,華南國家植物園選出1500種比較有價值的植物,通過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推向市場。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劉國鋒介紹,以矮牽牛為例,廣州通過10年科技攻關,突破育種技術壁壘,形成性狀穩定的“廣州系列”矮牽牛親代,現已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矮牽牛品種8個,目前正在推廣應用中。

  首個專類植物展示園推動城園融合

  7月20日,華南國家植物園首個專類植物展示園——木本花卉專類園正式揭牌。該園區佔地面積340畝,現建有精品植物保育區、野牡丹科植物保育區、杜鵑花科植物保育區、蘇木科植物保育區等專科、專屬、專類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區11個,建成國內首個野牡丹科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國內首個簕杜鵑木棉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保存木本花卉植物96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5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2種。

  這是華南國家植物園構建的國內首個“1+3+N”城園融合體系的一部分。其中,“1”指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3”指推進北—中—南3片遷地保護示範區建設,“N”指建設10個以上專類植物展示園和200個以上生態科普宣教點。

  目前,“區、園、點”建設正有序推進,植物園城市網絡體系雛形已現。

  以白雲山遷地保護示範區為例,正聚焦發掘嶺南植物文化,豐富植物科普內涵,優選植物保育清單,提升園林園藝品質,講好嶺南植物故事,計劃在雲蘿片區建設9個專類園,新增植物品種1000多種,在雲溪片區建設5個專類園,新增植物品種280多種。

  從城中有園邁向城園融合,華南國家植物園的吸引力正穩步提升。

  2023年上半年總入園人數141.5萬人次,同比增長46%。今年,華南國家植物園入選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批國家林草科普基地。

  到2035年完全建成

  按照規劃,華南國家植物園將於2035年完全建成。任海表示,從現在開始至2027年是重點建設階段,有80%的專業建設內容要在這5年間完成。

  未來,華南國家植物園要建成一個國際領先的,種質庫、標本庫、人才庫、知識庫“四庫一體”的種質資源庫,面積達到1.4萬平方米,可保育標本300萬份以上、種子10萬份、DNA提取物30萬份;為了實現珍稀瀕危活植物遷地保育和研究,還計劃建設一個3.55萬平方米的遷地保護與繁育中心。

  值得期待的還有一個擁有花海景觀、面積1萬平方米的自然教育與生態文明展示館,以啟發遊客尤其是青少年感受自然之美的能力,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我們還想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給植物園賦能,將植物園打造成超級的園藝學家、植物學家和科普導遊。”任海表示,要建設中國特色、國際一流、萬物和諧的華南國家植物園,引領世界植物園發展,同時為國家的綠色發展提供支撐,“以目前來看,我們在全球植物園中排名前五,希望完全建成以後能跨入前三的行列。”(南方日報記者 鐘哲 鐘曉宇 黃楚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