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廣東活動紛呈 厚植生態底色
2023-08-15 13:40:25 來源:羊城晚報編輯:李克軍 責編:張琳瑞

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廣東活動紛呈 厚植生態底色_fororder_10188224_dzzzz9_1692019421884_b

生態采風之旅中,學生畫下觀察到的鳥類 羊城晚報實習記者 楊陽傳 攝

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廣東活動紛呈 厚植生態底色_fororder_1692022612667_b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生態資源優越 (資料圖)

  “看著清晨的鳥兒振翅高飛,早起的疲倦被一掃而空。”8月13日,在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一群中小學生早早便開始了“生態采風之旅”,走進飛鳥的世界。鵲鴝、白鹡鸰、磯鷸……一隻只“空中精靈”進入視野,它們的英姿被同學們通過攝影和繪畫留存下來。近年來,此類活動越來越多。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在此前後,廣東各地舉辦了各類活動,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

  系列活動 感受自然野趣,提高生態文明意識

  “在老師帶領下,我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參加觀鳥活動。”在海珠濕地,來自廣州市第五中學的“觀鳥小能手”張皓欣同學説,如今有生態采風、攝影比賽、學科活動等很多渠道讓她接觸美麗的大自然,她曾在多地見到過黃頰山雀、海南藍仙鹟等珍稀、瀕危鳥類。今年7月,她還在廣州潯峰山生態公園目睹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冠鳽,它在此繁育了三隻鳥寶寶。

  “黑冠鳽對生態環境要求很高,一方面要確保蟲子等食物充足,另一方面還要求當地有較好的水質。這種珍稀鳥類選擇在廣東築巢安家,説明廣東近年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小動物的生存環境在逐漸改善。”張皓欣説,保護環境不僅要自己做好,更要呼籲身邊人行動,“我時常向同學、朋友科普鳥類知識,讓更多人認識到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通過此次“生態采風之旅”,不少同學觀察到野生鳥類和奇蟲異豸,也對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很多鳥類之前都只在電視上見到過,今天第一次親眼看到白鹡鸰感覺很開心,鳥兒的叫聲讓人心情舒暢。”麻慧洋同學説道。

  除了上述活動外,記者留意到,在生態日前後,廣東各地紛紛舉辦相關活動,提高廣大市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在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志願者通過走訪對受損地帶紅樹林補植修復,並進行生態趕海和凈灘行動,感受濕地動植物的魅力,共同提高保護紅樹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守護海上森林。

  在全國“最美水站”之一的陽江市江城水質自動監測站,群眾參加該站的公眾開放活動,了解水質檢測的原理與設備,進一步認識水資源的污染與防治,零距離感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環境教育 促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好願景

  “設立全國生態日,對我們開展生態環境工作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海珠濕地自然學校副校長馮寶瑩介紹,海珠濕地曾是一片環境受到污染、生物種類單一的果園,自從保護建設為國家濕地公園後,經過十年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成了“廣州綠心”和市民常來的“後花園”。

  據了解,海珠濕地對調節城市氣候、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護城市生態安全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十年來,濕地持續開展了濕地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作,水質從過去的劣V類提升到了Ⅲ類;空氣品質明顯改善,PM_2.5比周邊平均水準低約20%;生物多樣性逐年提升,鳥類從2012年的72種上升到如今的180多種,近兩年連續發現兩個全球昆蟲新物種,均以“海珠”命名,新發現9個物種為我國首次記錄。

  身為生態環境工作者,馮寶瑩深刻感受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作為省生態環境教育基地,海珠濕地近六年已開展環境教育課程約3000場次,為不同年齡群體提供形式豐富、生動有趣的環境教育課程活動。

  馮寶瑩介紹,未來海珠濕地將依託當地生態環境,繼續打造自然教育基地、生態環境教育基地,讓更多群眾參與到基地的建設中,了解到當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通過科普教育,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更早實現。

  “新節”設立 全國生態日飽含中國智慧

  已有6月5日“世界環境日”,為何為環保再添“新節”?廣東工業大學碳中和與綠色發展協同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生態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曾雪蘭對此解讀稱,我國設立全國生態日,有利於更好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釘釘子精神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曾雪蘭告訴記者,與世界環境日不同,全國生態日的設立飽含著中國智慧。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我們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生態文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證明了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這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可。“設立全國生態日將更好喚起我們建設美麗中國的成就感、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文化支撐和理論滋養的同時,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曾雪蘭説。

  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常向陽則認為,全國生態日的設置是匹配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轉變的一個必然結果,是基於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成果,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一系列生動實踐結合的産物,標誌著我們從環境保護的跟隨者向生態建設的引領者的轉變。(羊城晚報記者 陳亮 薛仁政)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