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民初的實業興國,到當代中國的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國高職教育從未停止探索。地處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職院位於深圳這座創新創業之都,從誕生起就肩負了探索創新現代高職教育的歷史使命。今年6月6日,教育部正式同意以深職院為基礎整合資源設立公辦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深圳職業技術大學。
8月31日,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迎來首批200名2023級本科新生。據了解,該校今年本科首次招收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現代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工程技術、智慧製造工程技術、新能源汽車工程技術、數字動畫等6大專業,同時創新本科人才培養方式,開設未來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實驗班)。首屆本科全部面向廣東省內本科批次招生,數字動畫專業招收美術類考生,其它專業招收物理類考生。深職大首屆本科生招生物理類所有專業投檔分數線均超過特殊類型控制線,投檔最高分595分(超本科控制線156分,超特控線56分),最低分555分(超本科控制線116分,超特控線16分)。其中,未來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實驗班)首屆招生15人,報到率100%。
作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典範,深職大如何快速轉換角色,交出這份答卷?學校黨委書記楊欣斌在接受專訪時談到,這與招收專業的選取緊密相關。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等6個專業不僅與全球領先的深圳優勢産業息息相關,就業前景良好,而且是深圳職業技術大學(以下簡稱“深職大”)三十年辦學的成功典範,基礎深厚、優勢明顯。
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教園區開園啟動。 供圖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
高品質發展 職業教育服務産業技術走出去
緊緊抓住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于職業教育事業而言,關鍵體現在如何發揮自己身處高品質發展浪潮中的作用。服務高品質發展,就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建設。面向廣東製造強省、人才強省建設需求,深職大與世界一流企業共同制定專業標準與課程標準,探索構建“技術牽引、産品載體、理實融通、能力本位”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産學研協同創新,攻克一批工信部名錄上“卡脖子”技術難題,努力建成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應用技術研究高地。面向服務共同富裕,深職大進一步加強行業培訓學院、社區學院、鄉村振興支持中心等載體建設,重點對企業在職員工、退伍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新型農民等群體,加大培訓供給,促進技能致富、勞有厚得。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經濟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職業教育事業的成果受到國際目光的關注。楊欣斌表示:“職業教育走出去,走出去的不僅僅是教育,還有教育背後的認知和思維方式。推動中國職業教育模式走出去,實質上是推動中國産業、中國産品、中國技術、中國人才走出去。”深職大形成了一批可複製、有成效的創新做法,特別是一線的産業與學生的課程相結合,推動中國優質職業教育事業作為前導力量走出去,自然而然能夠帶動中國産業進入國際市場,使得國際友人體驗到中國的技術與産品,認識現代化的中國。
“從産業來,到産業去。”高品質的職業教育是服務製造強國的必要支撐,職業院校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的科研工作,更加注重科學的技術化、技術的産品化,深職大在關鍵技術和專用材料研發、製造工藝攻關、工藝專業人才培養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高品質的職業教育是人口紅利轉為人才紅利的關鍵著力點。深職大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為經濟發展輸送一大批的高素質技工、技師和現場工程師。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面向人人”的普及性教育,面向産業升級、勞動力轉型以及鄉村振興,在推動“無業者有業可就、有業者技能提升、從業者收入增加”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服務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比亞迪應用技術學院實訓課堂。 供圖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
從融到通 職業教育從産業鏈中“孕育”課堂
回顧職業教育發展的這些年,職業教育從最初的固根基、補短板到如今的揚優勢,這不僅僅是社會經濟結構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的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新部署新要求,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重要舉措。
楊欣斌指出,“三融”重點在融、目的在通,關鍵在於創設融合、融匯的載體。深職大將産業鏈的需求轉化為辦學的出發點,産教融合、科教融匯的最佳載體就是特色産業學院。産業鏈需要人才,深職大就培養人才;産業鏈需要技術,深職大就深研技術。
從2016年開始,深職大與華為合作共建ICT特色産業學院,學校選派教師和教學團隊脫産全職進駐華為相關研究所,與華為産品線工程師共同工作3-6個月,同時華為工程師同步深入學校開展技術與教學研討,聯合開發課程和教學資源,出版配套教材。據介紹,華為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快,每次新技術涌現,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教師團隊都和華為工程師一起將新技術轉換為新課程、新教材、新標準、新資格證書。目前,深職大以華為推出的5G、鴻蒙作業系統、歐拉作業系統、高斯數據庫等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為基礎,共建IASC支持中心,第一時間轉化課程資源,推動ICT學院教學內容迭代升級,為華為全國ICT學院教師賦能,著力培養適應國産化需求的産業人才,助力國産技術推廣應用。
複製這一模式,立足深圳區域優勢,瞄準世界産業發展前沿,深職大聯合世界500強企業或頭部企業共建特色産業學院。目前,深職大與華為、比亞迪、大疆等企業建設17個特色産業學院,覆蓋學校70%以上專業,創建了以“九個共同”為內涵特徵的建設模式(即校企共同開展黨建活動、開發新課程新技術、解決卡脖子技術與工藝、制定行業新標準、打造“工匠之師”標準、開發職業資格證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服務共同富裕、共同“走出去”),這是一條新時代的産教融合路徑,因此受到了世界職業教育同行的關注。以“九個共同”建設模式,深職大的3個特色産業學院(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比亞迪應用技術學院和裕同圖文傳播學院)獲批立項2021年廣東省示範性産業學院(高職首批)。
職業教育“數字化”標杆從深圳走出
2022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復了深職大申報的職業技術教育數字化教席,成為全球首個在職業教育院校設置的教席項目,這標誌著中國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同,也標誌著中國職業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邁出了關鍵一步。數字化是推動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模式從“單向引進借鑒”走向“雙向共建共享”,進而形成“東有中國深圳,西有德國波恩”格局的重要途徑。面對産業的需求,深職大堅持“三個聚焦”,主動進行數字化轉型。
領導嘉賓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業技術教育數字化教席揭牌。 供圖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
在內容上,聚焦“數字化+國産化”,助力科技自立自強,將數字技術轉化為課程資源,著力培養適應國産化需求的産業人才,將先進設備轉化為實訓條件,面向學生和企業員工開展培訓。在路徑上,聚焦“數字化+新生態”,提升職教社會形象,與華為、騰訊、大疆等頭部企業合作,共建數字化教學資源,構建教師數字化能力模型和學生數字化素養框架,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積極融入智慧學伴等智慧系統,強化針對性教學和個性化學習。在目標上,聚焦“數字化+國際化”,打造國際職教品牌,全力建好教科文組織職業技術教育數字化教席等平臺,全力爭取教科文組織發展中國家職業教育創新中心獲批建設,與華為、大疆、騰訊等龍頭企業打造數字化應用場景,吸引歐洲、港澳等地境外學生來深圳留學、實訓,形成“留學到中國”“實訓到深圳”的品牌效應。
一直以來,深職大在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探索從未停止。“深港合作育人”項目獲教育部資助,形成了“深圳-香港跨境深度合作培養電氣工程技術人才的辦學機制探索與實踐”成果。自2008年起,深職大與香港職訓局合辦“電氣服務工程”高級文憑課程,整班招收香港籍學生,畢業頒發深港兩地學歷證書,成為國內首創。澳門相關合作院校也正計劃加入項目,未來深職大將持續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推動三地青年交流。
深港合作辦學項目“電氣服務工程高級文憑課程”師生在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教園內上課。
供圖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
今年3月17日,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教園區正式開園,新開設酒店及餐飲業管理、遊戲及動畫、屋宇裝備工程和時裝設計4個聯培專業,計劃新增工商管理學高級文憑、商業(電子商貿)高級文憑、環球商業管理及語言高級文憑3個聯培項目。特色職教園區以“學”“訓”“創”“研”為抓手,不斷豐富大灣區職教合作內涵:“學”就是聯合港澳合作院校共同打造灣區特色專業,“訓”就是構建互融共享的現代化産訓研創融合實訓中心,“創”就是為大灣區青年學子創新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平臺,“研”就是聯合港澳研究機構、龍頭企業共同開展應用技術研發。(文 朱樺 林蒙溪)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