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州車展閉幕 迎客首破80萬人次 政策利好等效應顯現,帶動廣東汽車産業産銷兩旺
廣州車展26日落下帷幕,展館內人氣高漲。南方日報記者 王俊濤 攝
11月26日,歷時10天的第二十一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落下帷幕,觀眾首次突破80萬人次,達84.7萬人次,相比2019年的76萬人次增長11.4%。同時,組委會宣佈下一屆車展將於2024年11月15日至24日舉辦。
閉幕當天,由於是週末,展會迎來客流高峰,不少消費者奔著下單而來。臨近年關,新車上市、政策利好、車企促銷等效應逐步顯現,汽車流通更“活”、汽車消費更“旺”,推動汽車産業發展量質提升,為廣東高品質發展注入新活力。
品質向上 智慧化帶動消費觀念轉變
廣州車展是本年度國內最後一個大型車展,圍繞年末收官之戰,各大廠家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加大終端促銷力度,激發消費者“買買買”熱情。
比亞迪展臺,觀眾摩肩接踵。在一樓展示區,不少人坐進新車,向工作人員詳細了解智慧駕駛等操控細節;在二樓洽談區,隨處可見工作人員與意向消費者火熱交談。“剛好比亞迪又降價了,現在可以出手了。”來自佛山順德的“準車主”張意説。
隨著汽車向智慧化、電氣化加速轉型,以比亞迪為代表的“廣貨”深受消費者青睞。數據顯示,比亞迪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86萬輛,今年有望突破300萬輛。
與此同時,為契合消費者“買一輛車回家過年”的心態,不少首發車型公佈的官方售價低於市場預期,甚至低於前一代車型售價。如在廣州車展期間發佈的極星4,交付價格比4月上海車展上所展示的售價下降了5萬元左右。
“新能源汽車展位人氣明顯高於燃油車,國産品牌的崛起引發了消費觀念的變化。”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産業協會秘書長周發濤在逛展中注意到,隨著國産品牌製造力不斷提升,並在車型設計、核心技術、服務等方面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力,産品性價比得以穩步提高,甚至和豪華車形成了差異化競爭,“但低價並不是低質的代名詞。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已逐步規模化,單車成本在不斷降低,給了企業進一步開啟‘價格戰’的空間”。
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優勢正轉化為真金白銀的訂單。智界S7預售開啟4天,大定超1萬台;昊鉑HT36小時訂單破萬,累計訂單突破30000台……車展期間,各大車企紛紛發佈“成績單”,顯示出消費者的極大熱情。
政策助力 汽車銷量有望創新高
汽車消費作為大宗消費,是當前穩經濟、促消費的重要抓手。
就在日前,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進一步提振和擴大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多項舉措以進一步促進汽車等消費。如廣州、深圳進一步放寬小汽車購買指標申請資格,今年廣州增加5萬個計劃外節能燃油車增量指標配額。
系列舉措的出臺進一步釋放了消費潛力。“趁著廣州增加節能燃油車指標,打算購置一輛油電混動汽車,回老家也不用擔心在高速路上排隊充電了。”來自江西九江的劉先生直奔廣汽豐田,他“心水”的車型是豐田雷淩混動版。
車展期間,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表示,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繼續增長。其中,與純電車型相比,增程式、插電式等節能車型增長速度更快。面對新興的市場需求,廣汽早有佈局,節能與新能源車正逐漸成為廣汽集團業務一大新增長點。上半年,其新能源車的滲透率達到20.3%,節能及新能源車合計滲透率38.7%,分別較2020年度提升16.4個及24.6個百分點。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崛起,是廣東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各項促消費政策、汽車行銷活動、新車型大量上市的共同拉動下,廣東省汽車産業呈現産銷兩旺格局。廣東省汽車行業協會統計,今年1—9月,全省汽車産銷分別完成355.81萬輛和350.43萬輛,分別同比增長14.9%和15.1%。
在經歷連續多年的下滑後,汽車銷量有望在今年止跌回升並創新高。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預測,隨著“雙十一”活動以及12月車企、經銷商衝年底銷量,2023年全年國內乘用車零售銷量有望接近2200萬輛,實現5%的增長。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係教授林江表示,國産品牌在變局中抓住智慧化、電動化等機遇,讓外界看到了廣東汽車行業的韌性與魅力。同時,好的産品反過來進一步帶旺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對廣東堅持製造業當家、推動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 魏泓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