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建築垃圾治理“廣州模式”:聚焦收運、處置、監管環節
2025-04-03 09:49:23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朱樺 責編:王悅陽

  近年來,廣州市以建設全國建築垃圾治理試點城市為目標,針對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裝修垃圾5類建築垃圾,聚焦收運、處置、監管環節,積極探索實踐,創新治理模式,形成了可操作、可推廣、可複製的建築垃圾治理“廣州模式”。

  裝修垃圾實現高效資源化利用

  “以前小區裏有人裝修,産生的裝修垃圾亂堆放,不僅影響美觀,還影響出行。資源收集中心升級改造後,裝修垃圾有處可去了,小區周邊環境整潔乾淨,我們心情都舒坦多了。”荔灣區多寶街道禦景社區居民王女士對改造後的資源收集中心十分滿意。

  王女士所説的資源收集中心主要用於裝修垃圾、生活垃圾、居民端資源的收集和轉運,服務6個居民小區,覆蓋約2萬戶居民。中心內部劃分為一個車輛作業區和三個垃圾收集存放區,在原有生活垃圾收運網、再生資源回收網基礎上,增加了裝修垃圾轉運網,為全市裝修垃圾收集點的升級改造開拓了新思路。

  據悉,近年來,廣州市年均産生裝修垃圾約300萬噸,為完善收運體系,遏制偷排亂倒、收運擾民等問題,廣州市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全鏈條收運體系。充分發揮橋下空間、閒置用地以及待開發工地等低效用地作用,建設臨時裝修垃圾收集點,解決社區裝修垃圾收集轉運需求。目前全市共設置此類臨時收集點300余處,確保每個街道至少有1個收集點。同時引導社會企業購置勾臂車,將移動式智慧收集廂投放至小區或者路邊臨時車位,臨時收集轉運裝修垃圾,填補部分街道臨時收集點服務能力不足的短板,目前全市已投放200余個移動式收集廂,計劃今年再投放500個。

  此外,廣州市通過升級改造現有或新建的資源中心,增加零散裝修垃圾收集轉運功能,整合居民生活端固廢的收集、轉運功能,實現了設施的資源共享。自去年10月份以來,全市共改造該類資源收集中心67個。廣州城管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繼續升級106個收集中心,進一步提升全市裝修垃圾收集點作業和管理水準。

  而在裝修垃圾的末端處置環節,廣州市積極引導社會企業參與,目前,全市已建成17個裝修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通過篩分、破碎、拌合等工藝實現高效資源化利用,基本滿足全市處置需求。

聚焦收運、處置、監管環節,形成建築垃圾治理“廣州模式”_fororder_l1

荔灣區多寶街道資源收集中心

  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定向回收處置變廢為寶

  作為目前廣州市運營時間最長、門類最齊全、協同項目最多的産業園,李坑循環經濟産業園已整合建築垃圾處置、生活垃圾發電、金屬回收、預製構件生産等多家行業內先進企業。中建新型建造循環經濟園正坐落於此,中建環保建材項目于2024年8月正式投産,以百萬噸級建築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為起點,首次聚合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綠色高性能混凝土、裝配式構件三大産業,打通“建築垃圾-工程建材-新型建造”産業鏈。

  “本項目聚焦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漿的定向回收和處置,通過三大車間聯動銜接,逐步將建築垃圾變廢為寶。”中建西部建設第四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姜雷山告訴記者,建築垃圾處理車間將工程渣土和泥漿通過水洗篩分等工藝製成成品砂,混凝土車間作為加工中樞,將成品砂搭配粗骨料、水泥等進一步加工為低碳混凝土;綠色混凝土一部分銷售到建築工地成為建築材料,一部分送到裝配式車間,再次升級,成為高品質裝配式産品。

  據悉,該項目依託自研的“砼聯繫統”,可實現混凝土從生産到交付全流程的線上化管控。PC車間採用國産最先進的“智慧生産線”,集成AI圖紙解析、工業機器人協同作業等12項核心技術,配套的立體鋼筋成型系統採用數字孿生技術,使構件精度控制在±1mm以內。

  姜雷山介紹,“全年園區可以處置建築垃圾150萬噸,生産低碳混凝土120萬m³/年,生産裝配式産品5萬m³/年。在園區內部,我們還搭配了砂石分離機和漿水中和循環利用系統,實現生産廢渣、廢水的循環再使用,目前內部資源利用率可達92%,切實實現‘資源化處置、經濟化利用’的目標。”

聚焦收運、處置、監管環節,形成建築垃圾治理“廣州模式”_fororder_l2

中建環保建材項目

聚焦收運、處置、監管環節,形成建築垃圾治理“廣州模式”_fororder_l3

機械臂智慧拆模

  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循環利用回歸建設

  步入廣州環投集團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示範項目處理車間,建築垃圾堆放區、處理線、骨料堆放區運作井然有序。建築垃圾被源源不斷投入投料口,轉化為成品再生骨料,隨後進入綠色建材生産車間,完成從垃圾到資源的華麗“變身”。

  據悉,該項目是廣州市示範性資源化利用項目。工程垃圾、拆除垃圾進入項目後,經預分選、多級破碎、多級篩分等處理環節,形成三種不同規格的再生骨料,經檢測合格後,按生産需求製作成綠色混凝土、綠色水穩、綠色砂漿,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項目採用一體化綜合廠房設計,通過密閉、負壓真空回收、噴霧等方式,實現“減塵、降塵、抑塵”三級粉塵處理。同時採用自動化、智慧化控制,生産時僅中控室有人在崗,實現工作效率與安全性雙提升,整體生産工藝處於行業領先水準。

  “本項目每年可處置建築垃圾100萬噸,減少建築垃圾填埋佔地200畝(相當於18個足球場),可生産再生水穩料30萬噸,混凝土240萬立方米。”廣州環投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祝曉峰介紹,該項目具有三個優勢:一是協同處置,建築垃圾篩分後的輕物質可用於焚燒發電,焚燒後的爐渣可生産再生水穩料。二是低碳環保,形成了建築垃圾“來源於建築,回歸於建設”的循環利用模式。三是示範引領,項目創新處理工藝、搭建智慧化監管平臺、優化物流運輸網絡,通過與垃圾電廠、建材和金屬回收等項目協同合作,實現建築垃圾高效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聚焦收運、處置、監管環節,形成建築垃圾治理“廣州模式”_fororder_l4

廣州環投集團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示範項目

  數字化監管平臺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在白雲區城市管理監控指揮中心,大螢幕上的廣州市建築垃圾治理數字化監管平臺以多種圖表形式直觀展現全市在建工地、處置終端、運輸企業等信息,並實時更新全市當日建築垃圾産生情況與聯單數據。

  2024年10月,廣州市創新搭建了以電子聯單監管為核心應用的建築垃圾智慧監管平臺。平臺主要功能包括基礎數據管理、車船運輸管理、電子聯單管理、問題工單管理等,圍繞建築垃圾“産生、運輸、處置”三環節,通過電子聯單監管,全面掌握建築垃圾來源去向,實現“兩點一線”全過程閉環監管。白雲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四級主辦魏靜茹點擊其中一條聯單,即可顯示工地産生、運輸、處置建築垃圾以及過程流轉信息詳情,還可查看車輛的運輸軌跡。

  同時,為查處違規處置建築垃圾行為,平臺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手段,構建天網地網“兩網協同”監管體系。魏靜茹介紹,“天網”即通過無人機實時動態巡飛發現地面違規偷倒形成的建築垃圾堆體,生成工單交由屬地執法部門查處。“地網”是通過平臺接入的3000多路交通視頻卡口、車輛北斗定位等多源數據,對違規運輸建築垃圾車輛進行抓拍和追溯,讓違規運輸車輛無處遁形。

  據統計,自平臺運行以來,電子聯單産生量大幅增多,産生工地建築垃圾處置證辦證率顯著提升,全市發生涉建築垃圾運輸車輛一般程式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9%,城市環境秩序持續優化。(文/圖 成廣聚 肖舒彤)

聚焦收運、處置、監管環節,形成建築垃圾治理“廣州模式”_fororder_l5

廣州市建築垃圾治理數字化監管平臺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