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百年之約”為主題的2025粵港澳大灣區花園大賽在深圳雙會場盛大啟幕。本屆大賽薈萃了全球47個匠心獨運的花園作品,以“百合”與“花毛茛”為雙主題花卉,串聯起深圳“第一座公園”到“千園之城”的百年傳奇。南山會場選址中山公園-荷蘭花卉小鎮,以“百年之約”串聯起城市的歷史文脈與當代創新,巨型花束獻禮城市發展,生肖“蛇”主題花境傳遞美好寓意,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交融共生……這場橫跨福田與南山的生態盛宴,不僅是園藝界的國際盛事,更成為深圳百年公園文化與綠色發展的縮影。正如市民在中山公園百年古樹旁留下的影像記憶,深圳的公園早已超越單純的休閒功能定位,成為城市生態文明的鮮活注腳。
2025粵港澳大灣區花園大賽(南山會場)供圖 深圳市南山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
從中山公園到千園之城——深圳公園的百年綠色進化史
1925年,中山公園在南山區破土動工,這座僅1.3萬平方米的公園開啟了深圳的綠色篇章。作為深圳最早的公共空間,它不僅是紀念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地標,更承載著市民最初的休閒記憶:青石板路、古榕樹蔭、木式的亭臺,構成了改革開放前深圳僅有的兩座公園(中山公園與東湖公園)的質樸風貌。
1980年特區成立後,深圳公園建設迎來爆發期。洪湖公園的荷花、人民公園的月季、東湖公園的菊花,被譽為“公園三部曲”,成為一代深圳人週末舉家出遊的集體記憶。
1999年中山公園完成擴建,面積增至49萬平方米,新增14處景觀節點,傳統園林與城市雕塑相映成趣。這一時期,“逛公園”從奢侈的休閒活動演變為市民生活的日常方式。
進入21世紀,深圳公園建設邁入“質”“量”並重的新階段。蓮花山公園的“城市會客廳”、塘朗山-大沙河-深圳灣通廊的“山海連城”、人才公園的“科技與人文交響”,讓公園成為城市名片的代名詞。截至2024年底,深圳公園總數1320個,形成“一園一特色”的格局:荔枝公園的嶺南風情、香蜜公園的婚姻登記處、大沙河長廊的“城市項鍊”……公園不僅是綠肺,更成為科技創新、文化交流、生態教育的多元載體。
深圳公園的建設始終與市民需求同頻共振。香蜜公園開創公眾參與設計先河,360個“共建花園”由市民親手打造;140多座立交橋化身“空中花廊”,立體綠化讓鋼筋叢林煥發生機。從“政府建園”到“全民創園”,深圳用40年時間完成從“城市公園”到“公園城市”的跨越,書寫了一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傳奇。
大沙河長廊 供圖 深圳市南山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
“兩山”理論的深圳答卷——山海連城築綠韻 公園城市繪新篇
在南海之濱的深圳,一條條綠道如翡翠項鍊般串聯起山海城景,一座座公園如同繁星點綴城市肌理,一場關乎生態文明的生動實踐正在這座年輕城市上演。自“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深圳以建設全球標杆城市為目標,通過科學綠化、山海連城、公園城市三大行動,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轉化為城市治理的生動實踐,交出了一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亮麗答卷。
環西麗湖綠道(碧道)攝影 魯冰
在“鯤鵬展翅”的生態圖景中,深圳正編織著山海相連的壯美畫卷。420公里深圳遠足徑“三徑三線”體系構建,200公里鯤鵬徑全線貫通,隨著鯤鵬徑“一號橋”的落成和“二號橋”“三號橋”的動工,這條蜿蜒在群山碧海間的生態廊道,已吸引逾千萬人次市民踏青徒步,成為全國十大戶外運動特色目的地。從西部的固戍碼頭到東部的鹿嘴半島,濱海騎行道串珠成鏈,沿江高速橋下騎行道的工業美學、太子灣濱海岸線的都市風情、玫瑰海岸的浪漫景致,共同構築起200公里濱海活力帶。更令人矚目的是,鳳凰山山廊與大沙河、西鄉河等水廊的貫通,讓城市藍綠網絡真正實現了“山可望海、海可映城”的生態格局。
當人們穿行在3613公里綠道織就的“鵬城萬里”步道體系間,既能感受羅湖淘金山綠道的層林盡染,也能領略鹽田濱海綠道的驚濤拍岸,更能體驗光明馬拉松山湖綠道的湖光山色。這些如詩如畫的生態廊道,不僅是市民健身休閒的天然氧吧,更是城市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動脈。數據顯示,深圳萬人擁有綠道長度已達2.03公里,百條特色步道如同鑲嵌在山水之間的珍珠,串聯起深圳獨特的生態魅力。
這座創新之城正以科技賦能生態治理,構建起智慧園林新範式。全市290萬株樹木納入“一張圖”管理系統,公園無人機配送航線、智慧淋浴房、自助咖啡機等創新場景層出不窮。83個公園書吧、47個自然教育中心、56處帳篷區與千余處運動場地,將生態空間轉化為多元生活場景。在深圳,開放共享的公園不僅是賞景之地,更成為承載市民美好生活的城市客廳。
從“經濟特區”到“生態特區”,深圳用五年種植百萬株樹木的堅持,用3613公里綠道的蜿蜒,用1320座公園的綻放,詮釋著“兩山”理論的深刻內涵。當市民在鯤鵬徑上眺望山海相連,在社區公園邂逅智慧生活,這座城市已然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圖景。正如蜿蜒的綠道連接山海,深圳的生態文明建設,正架起通往美麗中國示範區的橋梁,為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深圳南山中心河公園 供圖 深圳市南山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
在花開處遇見未來的城
深圳百年公園發展史,源起于南山。多年來,南山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以“兩山”理論為指引,創新構建“山海連城、公園融城”生態格局,2024年交出亮眼答卷:全年新增立體綠化2.4萬平方米,建成21.15公里特色步道,打造13處共建花園,城區綠視率持續提升,“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市民生活日常。
今年該局將矢志不渝深化城市管理的精細化進程,錨定“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精心佈局、銳意進取、持續發力,加速建設更加好玩、好看、又好管的綠美新城。同時,用心用力為這座創新之城持續書寫城園相融、山海入懷的綠美篇章,為超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鮮活樣本。
當遊客在粵港澳大灣區花園大賽的沉浸式花境中流連,當市民在人才公園的星光橋上仰望星空,當紅樹林的鷺鳥掠過藍碳交易市場的電子屏——深圳正以一場前所未有的生態實驗,回答著城市化與自然保護的世紀之問。從中山公園的第一棵古榕,到千園之城的萬紫千紅;從經濟特區的拓荒精神,到“兩山”理論的創新實踐,深圳用百年時光證明:一座偉大的城市,既能以創新顛覆天際線,也能讓詩意棲居成為日常。正如大賽主題“百年之約”所喻,這不僅是與歷史的對話,更是對未來的承諾:在綠水青山間,深圳將繼續書寫屬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傳奇。(文 傅岩)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