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廣東懷集“水文老兵”姚振峰: 與綏江洪峰的生死較量
2025-06-26 17:43:28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傅細明 責編:王悅陽

  6月24日,熾熱的陽光炙烤著懷集河南東路,綏江恢復了往日平靜,洪水肆虐過的痕跡,已化作一層輕薄幹泥,車輛駛過騰起陣陣黃塵。

  在廣東省水文局懷集水文站,49歲的站長姚振峰依然在崗。這位奮戰在水文戰線31年的“老兵”,剛剛帶領團隊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防汛戰役。

廣東懷集“水文老兵”姚振峰: 與綏江洪峰的生死較量

姚振峰

  颱風“蝴蝶”引發強降雨,綏江懷集段在短短4天內連遭3輪洪峰衝擊。6月18日7時05分,站房水尺定格在55.22米——這個建於1957年的老站,迎來了建站以來的最高洪峰,超出警戒線5.22米。

  驚濤駭浪的96小時裏,姚振峰帶領一群“80後”“90後”隊員,用專業和堅守築起了一道無形防線。他們精準捕捉的每一組水文數據,都為懷集縣城7萬群眾的安全轉移,搶出了生死時速般的寶貴時間。

  “孤島”鏖戰——與洪峰的極限賽跑‌

  四天三夜,洪峰接踵而至。6月15日晚首波洪峰水位52.69米,6月16日晚第二波達52.94米,6月17日預報水位將復漲至54米時,真正的考驗來臨。

廣東懷集“水文老兵”姚振峰: 與綏江洪峰的生死較量_fororder_圖片2

洪水淹沒懷集水文站一樓

  臨江而建的懷集水文站,即將淪為水中孤島。站內僅剩姚振峰一人。窗外,暴雨傾盆,江水裹挾著狂怒,瘋狂涌入站房一樓,直逼二樓。面對救援艇第一次靠近時的急切呼喚,姚振峰斬釘截鐵:“‌只要自記井的浮子水位計還在轉,只要數據還能傳出去,我必須留下!‌”

  這份堅守源於刻骨的清醒:“水文站報出的每一組數據,都直接關乎群眾安危、救援調度和防汛成敗。數據就是生命線,不僅要測得到、報得出,更要‌百分百準確‌!”

  為確保萬無一失,他早已未雨綢繆——功能水尺最高刻度55.7米,若被完全淹沒怎麼辦?洪水漫過站房一樓膝蓋深時,姚振峰果斷安排站內其他5名技術人員轉移至旁邊的懷城大橋,在橋頭花池緊急加裝臨時水尺。站外,年輕隊員牽著繩、打著燈,風雨中冒險操作走航式ADCP測流;站內,姚振峰緊盯浮子水位計、功能水尺與臨時水尺三方數據,反復核對。

  期間,站房內電話鈴聲此起彼伏,群眾和商家焦急詢問水位,以便決定是否將物資轉移至更高處……

  6月18日淩晨2時42分,水位升至54.94米,自記井的浮子水位計不堪重負,停止了轉動和數據發送。“這裡已完成使命,站房裏沒必要留人看守了。”姚振峰當機立斷,從二樓窗口躍入救援艇,撤離到橋上監測點,與同事們匯合。

  江河為家——31載的“水文基因”‌

  “‌數據是水文的生命線!‌”這信念如燈塔,照亮了整個懷集水文站應急監測小組。

  1997年出生的陳昌語,熬紅的雙眼緊盯著ADCP測流系統螢幕,捕捉每一組關鍵數據;胡逸沛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十分鐘一次的水位變化;星夜從四會馳援的魏林合,雙腿瘀腫卻寸步不離測流崗位。羅健斌和阮毅的雙手被繩索勒出道道血痕,仍奮力拽住湍急江水中重達幾十斤的流速儀,只為獲取最完整的水文資料。

  這群年輕人與姚振峰並肩作戰,在斷水斷電斷網斷路的極端環境下,堅守懷城大橋觀測點,依靠走航式ADCP精準完成15次關鍵測流,完整刻錄下洪水暴漲的全過程。

  6月18日7時05分,水位飆升至55.21米,他們手中的衛星電話成為唯一的“生命線”。小組成員輪番值守,堅持每10到15分鐘報汛一次,高強度人工報汛持續整整24小時,成功報送水位數據200余份,為防汛決策提供了不間斷的關鍵支撐。

  事實上,洪水來襲之前,姚振峰已在站裏連續值守兩天兩夜。6月15日,首輪洪峰水位52.69米剛至,父親節的溫暖燭光與他無關,水文站的燈火徹夜長明。洪水退去,破損的站門又成了他新的值守理由。

  “從6月15日到6月24日,他只匆匆回過兩次家,拿了換洗衣服就回站值班。”姚振峰的妻子黃旦花,是懷集縣懷城街龍西村委會的工作人員,多年來她早已習慣洪水多發季節丈夫不著家,“這次洪水退了也不歸家,是因為站門被衝壞了,他得看著。”

  洪水肆虐時,黃旦花忙於轉移群眾之餘,也不免憂心丈夫的安危,關切的電話卻總被丈夫匆忙挂斷:“要報數據,還要接群眾電話,別佔線……”

  “幹水文這行的都明白,守好數據就是守好萬家平安。”短暫休息時,姚振峰點開手機裏7歲小兒子的唱歌視頻。“值守時我很少聯繫家裏,家人都習慣了。”他語氣平靜,卻重若千鈞。

  懷集水文站建築年代久遠,洪水裹挾的垃圾數度猛烈撞擊站房外墻,怕不怕坍塌?對此,姚振峰只是淡然一笑:“這是我的工作,怕也不能跑,數據不能斷。”這份融入血脈的責任感,是31年風浪刻下的“水文基因”。

  紮根沃土——江河守望者與煙火人間‌

  洪水退去,滿目瘡痍。懷集水文站一樓墻皮剝落,泥沙乾涸,但生命力已然復蘇:站門口兩側,攤販擺起了菜刀、磨刀石、皮帶,吆喝聲漸起。洪水沖刷過的小城,正頑強恢復煙火生機。

  “擺攤的老鄉常進來歇腳喝水,對面的商家也來借水鞋搞衛生,都不容易,我們從不趕人。”姚振峰説。懷集水文站早已融入社區肌理,洪水期間,群眾自發送來乾糧飲料的“守望相助”,便是對這群江河衛士最深情的回饋。

  49歲的姚振峰,心中還裝著懷集水文的未來。他深知基層的艱辛,總不忘為年輕的同事們“發聲”,爭取更好的發展和待遇。

  “我做好我的工作,不求表揚。”常年風吹日曬留下古銅膚色,眼角笑紋沉澱著三十一載江河歲月,樸實的話語是他的初心。時至今日,姚振峰也已經忘記有多少個日夜是在水文站上度過了,他只知道有序做好水文監測、設備維護、值班值守,對守護綏江安瀾尤為重要。

  “當時他一個人在站房裏,我們都非常擔心,想讓他趕緊出來。”在陳昌語眼中,姚振峰認真負責,他對數據準確性的極致苛求,使懷集站的水文資料在整個肇慶名列前茅。綏江的流速、水位、流量、水質、泥沙……這些基礎數據,支撐著綏江流域的防汛安全、航運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也是流域內廣大人民之福祉依託。

  55.22米——這個冰冷的刻度,最終成為懷集水文史上的最高印記。但在姚振峰和他的同事們心中,它更是一個熾熱的注腳,承載著7萬群眾得以安然轉移的生命重量。

  在江河岸邊,在平凡崗位上,正是千千萬萬如姚振峰般的“江河哨兵”,以專業為矛,以責任為盾,夜以繼日地守護著那條無形的“水文生命線”。他們丈量江河脈搏,聆聽風雨訊息,只為在災難來臨前,為身後的萬家燈火築起一道數據長城。他們的每一次堅守,都是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無聲卻最有力的詮釋。(文/圖 黃夢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