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高州水庫,水面如鏡,倒映著四週鬱鬱蔥蔥的森林輪廓,護林員老俞駕駛著小艇開始了一天的巡查。這片綿延百萬畝的林海,正是一場持續十餘年的“退還”工程的成果。
高州水庫 攝影 譚志佳
站在高州水庫觀景臺上,茂名市高州水庫管理中心負責人指著眼前一望無際的林海介紹:“這裡是茂名400多萬人的‘大水缸’,也是粵西最重要的‘生命庫’。”
十多年前,這片區域遍佈速生桉、荔枝園等經濟林,化肥農藥隨雨水流入水庫,威脅著水質安全。如今,96萬畝生態公益林覆蓋庫區,佔庫區總林地面積的84.15%,形成了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高州展開了一場將經濟林退還為生態涵養林的系統性工程。這場“退還”工程涉及千家萬戶的利益,重塑了庫區的生態與經濟發展模式。
“生命庫”的危機與轉機
高州水庫水域面積達55.54平方公里,集雨區域超過1022平方公里,承擔著茂名市及周邊地區飲用水源的重任。然而本世紀初,庫區生態面臨嚴峻挑戰。
化肥農藥污染成為水庫的隱形殺手。經濟林種植中使用的化肥農藥隨雨水流入水庫,導致水質面臨富營養化風險。監測數據顯示,部分入庫溪流的總氮、總磷濃度時有超標。
同時,單一樹種導致生態功能退化。速生桉等經濟林被稱為“抽水機”,其淺根系特徵削弱了水源涵養能力。2014年調查顯示,庫區混交林比例不足30%,森林生態功能等級明顯偏低。
“那時我們面臨兩難選擇”,一位庫區鎮幹部坦言,“村民要生存,城市要喝水”。2016年,茂名市獲得地方立法權後,首部環保法規就鎖定水庫保護,《茂名市高州水庫水質保護條例》于2017年正式施行。
條例第十八條明確規定:禁止在集雨區種植速生桉,現有速生桉必須通過林分改造恢復為鄉土闊葉樹種。這為“退還”工程提供了法律依據。
高州水庫 攝影 譚志佳
退還工程的“四重奏”,法律武器與科學規劃
《茂名市高州水庫水質保護條例》將水庫保護區劃分為三級保護區及集雨區域,實施分級管控。其中集雨區域保護區範圍達475平方公里,覆蓋整個水源涵養區的46.47%。
茂名市政府科學劃定退還邊界,以庫區集雨區為核心治理區域。在樹種選擇上,摒棄單一經濟林,改用深根系、涵養能力強的鄉土樹種。
“我們優選樟樹、荷木、楓香等本土樹種”,林業工程師介紹,“構建喬灌草複合群落,提升水土保持能力。”目前已完成林分改造1.64萬畝,建設植被緩衝帶7.73公里。
創新推出“1年7個植樹日”“有喜事來種樹”等模式,既添綠又樹新風
高州創新推出“1年7個植樹日”模式,將每年1月至6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定為植樹日。
“這相當於過了70多個植樹節。”高州林業局負責人説。十年來,這一機制為庫區增添了數萬畝新綠。
“有喜事來種樹”在高州水庫發源並推廣至全市。村民在嫁娶、出生、生日等喜事時,義務種植“幸福樹”。如今,每個鎮都有“喜事林”,既添綠又樹新風。
先鋒林、商會林、代表林、巾幗林、青年林、醫護林等主題林相繼涌現,社會各界認捐認種資金超千萬元。
“退還”工程是民生問題,採用補償與轉型並重策略
“退還工程最難的是民生問題。”長坡鎮黨委書記坦言。為此,茂名市自2008年起累計投入1.93億元專項保護資金用於補償。
補償機制分層實施。省級財政安排生態保護補償資金4.5億元支持茂名市高州水庫生態林;茂名市級配套630萬元,使庫區補償標準達平均53.5元/畝,高於全省平均水準。
産業轉型同步推進。在關閉集雨區400余家養殖場後,政府協助農戶發展沼氣池和有機農業;引導村民轉向油茶種植、林下經濟等生態産業。
網格化監管與嚴格執法並行,對高州水庫生態林嚴管重治
高州建立“一長三員”網格化管護機制,設置三級林長體系:市級林長15人、鎮級林長363人、村級林長2733人,配備護林員657人。
“我們就像水庫的毛細血管”,庫區護林員黃師傅展示巡護APP,“每天巡山軌跡實時上傳”。
執法保持高壓態勢。高州市對高州水庫生態林嚴管重治,發現違法違規毀林開荒一宗處理一宗,處以罰款並限期恢復植被。林長制與無人機監測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的監管網絡。
退還背後的經濟學
東岸鎮東坡村的油茶林裏,村民李大叔正在查看油茶果長勢,“以前種桉樹,五年砍一次,水土流得厲害;現在油茶是‘綠色銀行’,年年有收益”。
油茶成為庫區“黃金樹”。東岸鎮作為高州水庫庫區鎮,林地面積25.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7.98%。該鎮油茶種植面積超3萬畝,幾乎家家戶戶參與。
“油茶樹3年結果,5年豐産,盛産期達80年。”東坡村黨總支書記李進茂算了一筆賬:到2024年底,全村油茶種植將達7500畝,帶動1400戶村民增收超3000萬元。高品質山茶油市場價達150元/斤,成為真正的“黃金油”。
同時,北部“環庫生態”森林康養鄉村振興示範帶逐步成形。深鎮鎮森林公園內野生禾雀花群落吸引遊客;大坡鎮發展林下石斛種植;長坡鎮打造“玉湖”生態旅遊品牌。
庫區鎮村集體經濟也在轉型。垌尾村在人大代表推動下,解決53畝土地灌溉問題,實現退林還耕。“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要讓他們看到退還後的實惠。”人大代表聯絡站站長陳文漢説。
變化與挑戰
站在良德庫區觀測點,環保監測員展示最新數據:水質穩定達到國家Ⅱ類標準,總磷濃度較改造前下降40%。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3.74%,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5平方公里。
2024年3月,高州啟動新一輪投資1284萬元的水土保持防治工程,將對41.67平方公里流域進行綜合治理。
補償機制仍需完善。梁麗霞等人大代表在2024年建議中指出,“庫區生態補償標準應動態調整,需建立跨區域補償機制”。高州市政府答覆稱已將庫區鎮發展納入綠美增益工程,探索“綠水青山”轉化新路徑。
未來,智慧監測系統建設成為重點。水庫管理中心計劃引入衛星遙感、水質實時監測等科技手段,構建“智慧水庫”管理平臺。同時,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仍在探索中,林業碳匯、水權交易等新型生態補償模式有待突破。
夕陽西下,東岸鎮東坡村的油茶園裏仍有村民勞作的身影。油茶果在余暉中泛著微光,這些曾被稱作“黃金油”的果實,如今承載著更厚重的希望。
水庫管理中心的監測螢幕上,代表水質達標的綠色曲線持續延伸。96萬畝生態林中,香樟與荷木的根系在地下交織成網,如同無數雙守護生命之水的手。
遠處,新栽的樹苗在晚風中輕輕搖曳。它們終將長成參天大樹,繼續守護著粵西大地的“生命庫”,也守護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文 傅岩)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