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廣州黃埔: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 科技成果轉化生態成型
2025-07-09 17:04:56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傅細明 責編:王悅陽

  2025年上半年,廣州市黃埔區實有經營主體首次突破30萬戶,增量的背後,是品質的提升。黃埔區精心營造産業版營商環境,在支持創新創業、商事制度改革、涉企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培育産業友好型、企業友好型、企業家友好型、人才友好型的産業生態,為經營主體鍛造成長加速器,持續釋放高品質發展新勢能。

廣州黃埔: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科技成果轉化生態成型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709153558

位於廣州黃埔區的中新廣州知識城 攝影 李劍鋒

  2020年一個雨天,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楊小牛穿著雨靴,深一腳淺一腳踩在黃埔一片荒地上。眼前散落著幾個魚塘的泥濘土地,被介紹為未來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的選址。

  就在考察團返回長春的第二天,楊小牛在會議中收到一組照片,那片荒地已開始土地平整。這個效率讓整個團隊震撼不已,當即決定將這個國家重點項目落戶黃埔。

  五年後,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矗立在這片曾經的荒地上,實現41項核心技術突破,填補了我國專業航空輪胎綜合性能評價驗證設施的空白。而黃埔材料院依託該中心,已集聚424名科研人才,成為大灣區重要的技術成果轉化樞紐。

  戰略築基:大平臺集群的“黃埔坐標”

  作為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核心引擎,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構建了獨特的“2+3+N”戰略科技創新平臺集群。這一體系以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戰略引領,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設施、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中心、慧眼大設施工程為核心支撐。

廣州黃埔: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科技成果轉化生態成型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709153607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攝影 賈自豪

  這些“國字號”平臺正在突破關鍵領域的技術壁壘。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設施由鐘南山院士、徐濤院士領銜,已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全國唯一的12英寸光電子集成中試平臺在黃埔落地,破解晶片工藝驗證難題。

  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一直堅持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支持科技創新研發、助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廣州開發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劉俊介紹説,在全區的政策體系中,對研究開發費用200萬元及以上的科技型企業,重點支持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並按研究開發費用分檔給予最高1%的扶持,每個企業最高扶持1500萬元。

  目前,該區聚集各類科研機構1429家,高新技術企業超3000家,其中規模以上高企超1400家,上市高企達到58家,數量均居全市第一。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6.81%,生物醫藥園區綜合競爭力躍升至全國前五,科技創新能力居全國經開區前列。

  企業崛起:創新主體的“黃埔矩陣”

  在黃埔的創新版圖上,企業正從“參與者”變為“主導者”。7月3日,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在PCI未來社區啟動了首期“優化營商環境 · 政務服務直通車園區行”活動暨“人工智能+機器人”系列産業政策新聞發佈會,10余家黃埔科技企業現場“大比武”,各類機器人相關産品大顯身手。

廣州黃埔: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科技成果轉化生態成型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709153615

知識城已從阡陌農田蛻變為創新極點、生態示範區與開放高地 攝影 李劍鋒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更是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創新生態的核心節點。在這場“人工智能+機器人”系列産業政策新聞發佈會上,廣州開發區、黃埔區重磅推出支持人工智能、具身智慧、積體電路、超高清視頻與新型顯示産業高品質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形成了4大政策近40條措施,以政策創新激活産業動能。

  黃埔搭建平臺、優化政策,核心目的就是激發企業這個“主角”的創新活力,讓它們在從“幼苗”到“參天大樹”的成長過程中,始終感受到這片土壤的肥沃與支撐。廣州開發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劉俊表示,“我們會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構建全生命週期分類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

  領軍人才企業成為創新主力軍。區內218家領軍人才企業中,11家成功上市,92家成為規上企業,5家入選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單。2022年這些企業營收總額超195億元,成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産業集群效應在各領域顯現。生物醫藥領域,2017年,全區生物醫藥企業主體數僅1000家,如今已增長至4800家,增長了3.8倍;其中,培育生物醫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528家、專精特新企業382家,上市企業達到20家,佔全市的74%。2018年至今累計獲批1類創新藥達12款,佔全市92%、全省50%。人工智能領域,集聚人工智能重點企業219家,産業規模超500億元,匯聚南網人工智能、聯通産互、視源電子、佳都科技等一批行業龍頭、單項冠軍企業;積體電路産業,上下游企業超150家,産業規模近300億元,打造中國積體電路第三極核心承載區。

  政策賦能:支持體系的“黃埔力度”

  2025年,廣州開發區、黃埔區落實建設國家統一大市場部署,聚焦構建該區“12136”現代化産業體系新任務,繼“金鑲玉”政策體系、高品質發展政策體系之後,推出了第三代政策體系——“1+15+5”政策體系。

  其中,“1”指該區于2025年3月31日發佈的《關於打造“三城一島”産業增長極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若干舉措》(以下簡稱“新質生産力30條”)作為統領性政策;“15”指十五項重點發展的産業政策,按照“1個主導産業1個政策”原則,陸續推出低空經濟與商業航天、生物醫藥、新型顯示、積體電路、具身智慧機器人、智慧網聯與新能源汽車、智慧建造和新型建築工業化、人工智能、綠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産性服務業等産業扶持政策,加速推動“12136”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5”指五項要素保障政策,從人才引育、創新支持、金融賦能、品質提升、應用示範等方面,給予企業全方位、全流程的發展保障。

  其中,在人工智能領域,黃埔將發放“算力券”“模型券”“場景券”“數據券”,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準備了“三”千萬的紅包:每年最高可享受1000萬元成長支持,1000萬元算力券、1000萬元場景券,更有100萬元模型券直達AI企業。

  “算力券可為公司節省15%的算力成本”,廣東數業智慧副總經理歐紅君在現場算了一筆賬。而江蘇問石科技負責人于政直言,“算力正是我們最急需的!”

  成果轉化:生態鏈路的“黃埔方案”

  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死亡之谷”難題,黃埔區首創“一島多園”協同模式。2025年7月,廣州萊迪生命健康城、國際生物醫藥創新中心等成為首批“廣州國際生物島試點園區”,標誌著“研發在生物島、中試在科學城、製造在知識城”的全鏈條體系正式成型。

  中試環節是黃埔佈局的重中之重。在生物醫藥領域,科學城建設專業中試基地,提供臨床樣品製備、工藝優化服務;在積體電路領域,建成國內首條6英寸SAW濾波器晶片中試平臺,解決5G射頻前端技術難題;在農業裝備領域,華南農大黃埔研究院建立大田作物裝備測試基地。

  “揭榜挂帥”機制則打通了産學研協同通道。對攻克技術難題的項目,按投入30%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廣納院的5G濾波器項目正是通過這一機制,實現射頻晶片技術突破。

  環境潤澤:營商服務的“黃埔溫度”

  2025年7月的“優化營商環境 · 政務服務直通車園區行”活動暨“人工智能+機器人”系列産業政策新聞發佈會上,13個政府部門現場設點。廣州艾目易科技董事長楊榮騫提出的高層次人才需求,當場獲得精準回應。“這裡的職能部門都是主動上門服務。”這位華南理工教授出身的創業者感慨表示。

  艾目易2020年底遷入黃埔後,實現手術機器人核心部件國産化突破,産品遠銷全球100余國。類似的故事在潔特生物等企業身上同樣上演。其董事長袁建華坦言:“若非在廣州開發區,潔特生物很可能活不下來。”

  黃埔區已累計推出超700項營商環境改革,率先推出政策兌現“免申即享”等模式。2024年,該區更在全省率先實施企業服務增值化改革,推出25條增值服務措施。

  “企業的訴求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服務理念自然也應該轉變。”營商環境改革局局長李永偉表示,“從‘一對多’找部門變為‘多對一’服務找人。”

廣州黃埔: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科技成果轉化生態成型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709153623

廣州海絲城 攝影 鄧志伸

  五年研發投入翻番,強度突破6%;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高企數量穩居廣州第一;“一島多園”模式打破空間壁壘。在PCI未來社區的發佈會現場,廣州開發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劉俊呼籲企業用足“算力券”“場景券”等政策工具,推動技術價值向産業價值高效轉化。

  廣州市社科院專家易衛華這樣評價黃埔實踐,“當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本鏈、政策鏈實現‘五鏈共聚’,高校、實驗室、研究院、企業研發中心、研發聯盟形成‘五源並進’,一片土地的創新生態便擁有了生命。”

  隨著生物島研發成果加速流向科學城中試平臺、知識城生産線,廣州東部這片創新高地正見證著科技成果轉化的全新生態範式。(文 傅岩 劉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