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廣東最美水源地之五 | 流溪河水庫:廣州生態屏障的綠色治理樣本
2025-07-17 11:24:54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傅細明 責編:王悅陽

  在粵港澳大灣區北部,流溪河水庫如同一顆翡翠鑲嵌在廣州市從化區的崇山峻嶺之間。作為廣州市唯一的大型水庫和重要備用水源地,這座庫容3.25億立方米的水體不僅承擔著防洪、灌溉、發電等功能,更以其持續優化的生態治理模式,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樣板。這片“最美水源地”背後的治理密碼——從制度創新到精細管護,從安全保障到生態賦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正徐徐展開,為新時代河湖保護與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廣州經驗”。

流溪河水庫:廣州生態屏障的綠色治理樣本_fororder_水庫1

流溪河水庫風景

  河長制為綱:築牢生態保護“防護網”

  流溪河水庫的清澈,源於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體系。自2017年實施河長制以來,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以《廣州市流溪河流域保護條例》為行動綱領,將水環境保護與水資源管理融入日常、抓在經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河長制不是挂名制,而是責任制、實幹制。它為流溪河水庫構築了一道清晰的權責邊界和堅實的制度‘防護網’。”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一位負責人介紹。其成效體現在精準化的空間管控上:2021年,水庫完成管理範圍與保護範圍的法定化勘界,1512個界樁、75塊告示牌清晰標定“紅線”,為後續管理奠定了物理和法律基礎。2021年,流溪河水庫完成了管理與保護範圍的精準劃定,為讓“邊界”更清晰,1512個界樁沿庫岸挺立,75個標示(公告)牌醒目矗立,為庫區水利工程管理築牢了“物理防線”。

  制度生命力在於執行。“無異味、無漂浮物、無障礙物”的“三無”目標並非口號,而是通過年均出動保潔船2910艘次、保潔人員22400人次、巡邏1210人次,清理垃圾約170噸的精細化作業實現的。這份持之以恒的投入與管理,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好圖景成為常態,也為水庫在2024年7月榮膺廣州市首批“美麗河湖”稱號提供了堅實支撐。

  安全為基:織密水上安全“防護網”

  守護一庫清水,既要護其“凈”,更要保其“安”。“水質安全與人身安全、水上交通安全密不可分,必須雙管齊下,構建全天候、立體化的防控體系。”水庫管理中心的負責人補充道。

  在實踐中,流溪河水庫形成了“專項整治+日常巡查”的常態化機制。在重大節日及特殊時段,管理中心聯動從化區水安辦、相關職能部門及廣州內港海事處開展水上交通安全專項巡查整治,嚴打非法載客、違規航行等行為,形成有力震懾。日常管理中,工作人員則化身“安全哨兵”,及時制止“三無”船舶、農用船違規活動,勸離野泳、灘塗露營野炊、違規垂釣等危險行為,並通過派發宣傳單強化公眾安全意識。2025年清明節期間,管理中心科學調度船舶運力,既保障了群眾渡運進山祭掃的需求,又有效消除了安全隱患,體現了管理智慧與服務溫度的統一。

  生態為本:守護漁業資源“生命線”

  水下的生態平衡,是流溪河水庫“美”的根基。“水庫是複雜的生態系統。保護魚類資源,就是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維護水質自凈能力,最終保障水源安全。”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副部長陳偉堅闡釋了保護工作的深層意義。

  為此,管理中心與區農業農村局、林場派出所等執法部門建立了緊密協作機制,對電魚、毒魚、炸魚、非法網捕等行為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僅2025年上半年,就協助執法部門打撈非法捕魚網具44張,總長近7.5公里。這種持續的打擊與保護,為魚類提供了安全的繁衍空間,確保了水下生態鏈的完整與活力,成為水庫“美”的深層根基。

流溪河水庫:廣州生態屏障的綠色治理樣本_fororder_水庫2

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美景

  文旅融合:激活綠色發展“新動能”

  生態之美,最終要惠及民生。“我們依託優質的生態本底,不是簡單開發,而是通過‘體育+文化+旅遊’的融合模式,打造沉浸式生態體驗産品,讓市民遊客在親近自然中感受生態保護的價值,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黨委書記劉連海介紹道。流溪河水庫周邊景區以“綠水青山”為底色,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體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2024年底,流溪湖景區首屆賽艇季暨環湖徒步嘉年華、五指山景區首屆體育文化旅遊節(含徒步、開山節)相繼舉辦,將水上運動的激情與山林探秘的樂趣相結合。緊隨其後,金秋的銀杏觀賞節與歲末的第二十三屆流溪梅花節,則以季節性的自然盛景吸引大量遊客,讓“冬日限定”的流溪魅力成為網紅打卡熱點。這些活動不僅讓遊客沉浸式體驗了流溪河的自然與文化魅力,更讓“最美水源地”的生態名片在遊客的親身體驗中越擦越亮。

流溪河水庫:廣州生態屏障的綠色治理樣本_fororder_水庫3

遊客在拍照打卡

  從制度護航到精細管護,從安全守護到生態賦能,流溪河水庫的治理實踐,恰是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正如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黨委書記劉連海所言:“水源地保護沒有終點。我們將持續深化系統治理,探索更智慧、更高效的管護模式,讓這一庫碧水永續潤澤廣州,也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的水源地保護提供‘流溪河方案’。”

  每一滴清泉、每一片綠意、每一張遊客的笑臉,都在訴説著一個樸素的真理:唯有敬畏自然、系統施策、持之以恒,方能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讓“最美水源地”的故事,在時代長河中持續流淌,煥發新生。(文 孫一丹 圖 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