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廣州從化踐行"兩山"理念 打造生態樣本 ,四"金"模式激活灣區綠芯新動能
2025-08-16 17:55:09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傅細明 責編:顏觀潮

  青山疊翠映碧水,紅荔飄香繞城郭。在第三個全國生態日(8月15日)的清風裏,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核心區廣州從化,以“流溪煙渚”新晉羊城八景的生態名片,向世界展開一幅綠水青山的嶺南長卷。

  近年來,從化區堅定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和“兩山”理念,錨定“綠色發展示範區”目標,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深入推進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品質發展引領區建設,打出綠美生態建設“組合拳”,走出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先後獲評“中國十佳綠色城市”“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等國家級榮譽,入選全國唯一縣域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領域國家試點示範,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態之美、生活之美。

從化踐行"兩山"理念打造生態樣本 四"金"模式激活灣區綠芯新動能_fororder_圖片7

從化溫泉小鎮

  創新四“金”模式 “兩山”實踐成效顯著

  近年來,從化大力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積極探索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總結出的“點水成金”“植綠增金”“擴綠引金”“守綠促金”四“金”轉化模式亮相全省,助力打造實踐高地。

  點水成金兩股涓涓清水激活生態旅遊的“點水成金”模式,包括流溪溫泉旅遊度假區積極發展“溫泉+生態”特色旅遊,以“熱”資源撬動“暖”經濟,沙溪水庫積極培育綠色水經濟新業態,實現“點水成金”。

  植綠增金以生態為基和科技賦能發展高效、高質、高值生態農業的“增金”模式,綠美化生態建設縱深推進,2024年完成森林品質優化提升各項任務7.4萬畝,2025年以來全區共植樹6.5萬株,鄉村綠化美化面積1801.93畝。

  擴綠引金生態修復提升引來國際資源的“擴綠引金”模式,包括鴨洞河生態修復實現流域擴綠增“匯”;塘尾村引來世界生態設計“金鳳凰”,實現特色綠色産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發展。

  守綠促金優質生態環境孵化特色産業的“守綠促金”模式,南平村以97%的森林為基礎,探索村企攜手“森呼吸”帶旺靜修産業;羅洞以文為基,“工匠精神”培育“共富工坊”,打造“非遺+”特色産業鏈。

  藍天碧水築牢灣區綠芯

  藍天白雲已成常態、綠水青山近在咫尺,是從化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交出的一份群眾滿意、各界矚目的“綠色答卷”。

  近年,從化堅決貫徹中央污染防治攻堅戰部署,把藍天白雲、青山碧水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目標,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統籌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生態環境品質持續領跑,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連續三年優秀。

  2024年,從化環境空氣綜合指數2.36,連續9年在全市排名第一,多項污染物突破歷史最低。2025年1-7月,從化區環境空氣綜合指數2.72,在廣州市各區中穩居第一。

  2025年1—7月,從化區地表水環境水質指數2.7546,水質狀況同比改善好,水質指數領跑全市。流溪河良口國考斷面水質為Ⅰ類、山莊國考斷面及流溪河水庫省考斷面水質均為Ⅱ類;流溪河街口段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流溪河、流溪河水庫、鴨洞河、龍潭河、朝蓋水、沙溪水庫憑藉卓越的生態修復成果成功建成美麗河湖,為粵港澳大灣區水環境治理提供了豐富經驗。鴨洞河開展三水共治,沿線文旅事業蓬勃發展;龍潭河建設生態濱水廊道,成功打造“魚翔淺底、河清岸綠”的濱水生活空間;沙溪水庫推動生態資源轉化,打造“水利風景區+濱水休閒康養+水上運動+水文旅文創”水經濟新業態……

  一個個美麗河湖串聯成了美麗從化的動人脈絡,激活態資源潛能,實現生態顏值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從化踐行"兩山"理念打造生態樣本 四"金"模式激活灣區綠芯新動能_fororder_圖片8

從化“流溪煙渚”

  “流溪煙渚”身羊城新八景

  今年8月,“流溪煙渚”(含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從化溫泉旅遊度假區、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首次“驚艷出道”入選2025年“羊城八景”,將廣州北部標杆性景觀從白雲山大幅延展至流溪河流域,道盡從化鐘靈毓秀的生態,極大提升了從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從化堅守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屏障的功能定位,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多措並舉推動各項生態系統保護提升,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全力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從化。

  從化全面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自然保護地優化調整等工作,保育生態功能,築牢區域生態安全格局。2024年從化區生態品質指數為73.21,是全市唯一一個一類區(EQI≥70)。

  從化山林面積202萬畝,森林覆蓋率69.1%。近年,從化全面推進林長制,創新“林長+檢察長”機制,推動“智慧林業園林平臺”系統建設,圍繞做好“擴綠、護綠、活綠”三篇文章,讓林長制從“有名”邁向“有實”再到“有效”的發展,連續三年在全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和綠美生態建設年度考核中獲評優秀,走出了一條高品質發展新路徑。

  從化擁有十座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205條河流等豐富的山水生態系統是動植物繁衍生息的樂土。野生長鬣蜥、唐魚、飛瀑草等珍稀野生動植物重現從化,流溪娟魚、從化荔枝、廣花紅掌、高山番薯、羅沙西洋菜等特色資源産品聞名遐邇,靈芝、油茶、澳洲堅果、金熊、蜜蜂等林下經濟發展壯大,這一幅幅生動圖景,正是從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鮮活注腳。

  堅持産業強區,綠色發展動能煥新

  近年來,從化區全面對標融入廣州市“12218”現代化産業體系,以生態資源為基礎,通過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積極構建綠色産業體系。

  美粧日化産業實現數智化、綠色化轉型,廣粧産業園項目建設順利推動,持續擦亮“灣區美谷”品牌;萬力輪胎三期項目投産,“廣東造”新能源汽車輪胎源源不斷輸送到全球市場;廣汽領程建成智慧化生産基地,帶動本地新能源動力系統、智慧網聯技術産業鏈協同升級;建豐數字化檢測、福澤龍品質數字化整合等標杆示範項目以點帶面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從“單點突破”邁向“生態升級”,實現産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變革。

  依託北回歸線過境的獨特生態環境,從化做大做強“土特産”和“花經濟”。培育井崗紅糯等優質荔枝品種,攻克荔枝超低溫凍眠鎖鮮技術,2025年荔枝全産業鏈産值預計超50億元。打造全國最大的觀葉小盆栽生産基地,建成全國唯一國家級天南星科種質資源庫,花卉産業園年銷盆栽苗木6億盆,“花漾經濟”在從化盡情綻放。

從化踐行"兩山"理念打造生態樣本 四"金"模式激活灣區綠芯新動能_fororder_圖片9

從化荔枝

  “春賞花、夏品果、秋登高、冬泡泉”的全季節、全區域旅遊業態,吸引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到從化放鬆身心、品味鄉愁。從化連續4次上榜中國康養産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百強榜、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入選2024、2025年全國市轄區旅遊綜合實力百強區,旅遊綜合競爭力連續10年在全省67個縣(域)排名第一。

  促進城鄉融合多重效益成色彰顯

  從化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全過程,深入開展城市生態更新、鄉村全域振興,探索形成“生産集約高效、生活宜居適度、生態山清水秀”的全域整治新格局。

  從化將精緻建設的理念貫穿于城市發展始終,深入開展城鄉一體綠美家園優化建設工程、活力精品綠廊提升美化工程,建成紀念碑公園、鼓樓濟渡廣場等。

  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首個示範項目鰲頭萬畝良田新墾造耕地約7000畝,帶動周邊8條村集體年收入增加15萬元以上、村民年收入增長20%左右;呂田源頭生態修復片區迭代實施“全域+生態修復”模式,騰退復墾種植9000余株鷹嘴桃、三華李等特色農産品,提升區域生態品質與經濟效益。

  積極探索“碧道+水經濟”等實施路徑,打造生態設計小鎮、流溪溫泉廣場等一批特色園區,發展濱水休閒、水上運動、河湖遊艇等“秀水”經濟新業態,生態資源轉化為富民興鎮資本;風雲嶺片區實施“山水城田河”騎行道貫通規劃等措施延續古城文脈,串聯艾米稻香農業園、風雲嶺濕地公園、華南國家植物園遷地保護示範區等,實現山水與城鄉共融,繪就“城有鄉韻、鄉有城風”的城鄉融合發展新圖景。

  從化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全民行動,不斷創新宣傳方式,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做好生態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構建生態文明建設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新格局。

  在從化,愛綠護綠已經成為市民自覺行動,有5000多名鄉親擔任各級河湖長、林長、護林員,每年有超過10萬人次市民參與各類環保志願服務,用實際行動傳遞“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文明理念。今天的從化,青山環繞、綠水長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真理力量。

  追藍逐綠,向美而行。從化區將堅定踐行生態文明思想,以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契機,結合“百千萬工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主動作為、久久為功,奮力把綠水青山變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産品、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待,繼續走好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品質相得益彰的“兩山”實踐創新之路。(文/圖 從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