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繚繞的燒烤架前,溫雄珍一手翻動著滋滋作響的烤串,一手在油膩的記賬本背面記下靈光乍現的詩句:“生活是一場慢火炙烤,我們都是串在竹籤上的星。”這位被食客稱作“燒烤詩人”的基層作者,以其詩集《炭火上安居》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25年度“作家定點深入生活”項目,成為東莞素人寫作群體的典型代表。在東莞,像溫雄珍這樣從勞動一線生長出來的創作者正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清潔工王瑛的《擦亮高樓》入選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曾為民在石材廠寫下的代表作《我不敢隨隨便便扔石頭》,刻刀般鑿出産業工人的生存哲思;送氣工唐春元的市井故事則收藏著巷陌裏的溫暖瞬間。這些來自生産線、攤檔間、服務崗位的普通勞動者,用他們沾著汗水與塵灰的筆墨,共同編織出這座製造業名城最動人的文化底色,見證著東莞從“世界工廠”向“文化綠洲”的深刻轉型。這些個體創作並非偶然,它源於東莞“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城市精神,以及其構建的“人城共生”文化生態。東莞通過打破戶籍限制的扶持政策、專項資金資助、出版扶持計劃以及“名家工作室”的傳幫帶模式,讓素人寫作從“現象級熱潮”逐步升級為“可持續生態”。
東莞市文聯主辦的“城裏的陽光·素人寫作與新大眾文藝”座談會現場
東莞的文藝基因深植于“人城共生”的土壤。改革開放以來,一代又一代勞動者在這座“世界工廠”奮鬥耕耘,他們不僅是城市拔節生長的建設者,更在辛勤勞作之餘,化身為新大眾文藝的創造者,悄然孕育出獨具魅力的“素人寫作”現象。 一批又一批的草根創作者,從工廠車間、市井巷陌中走出,其作品承載著生活的溫度與時代的印記,憑藉其真實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在地經驗,引起了國內主流文壇的廣泛關注,鄺美艷在工廠流水線上,她寫出了自己的文學夢,作品曾獲首屆及第二屆全國青年産業工人文學大獎散文獎等多個獎項,出版散文集《流水線上的青春》;網絡作家李煥文(筆名機器人瓦力,省級作協會員)在起點中文網發表超1300萬字作品,其中《黎明醫生》獲國家圖書館收藏,部分創作者還獲得了進入魯迅文學院研修深造的機會,實現了從“打工文學”傳統向更具開放性的“新大眾文藝”的轉型與昇華。
出席“素人寫作與新大眾文藝”座談會的專家學者
這種自下而上生長出來的文學現象,已成為觀察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普通人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深厚的人文溫度。《人民日報》曾對此現象給予高度評價,稱其作品飽含“毛茸茸的生活質感”,為中國式城市轉型提供了寶貴的思路。為滋養這片創作沃土,東莞市文聯著力構建了全方位的培育體系:與花城出版社攜手推出“新大眾文藝叢書”,為素人作品開闢傳播通道;更開全國之先河,創新性地將藝術職稱評審的大門向新文藝群體、新文藝組織敞開,為數以萬計的文藝工作者鋪就了平等的職業發展道路;同時東莞市文聯通過與花城出版社推出“新大眾文藝叢書”,東莞文學藝術院簽約作家等扶持計劃等,助力大批素人作者正式登上創作舞臺。東莞市委書記韋皓始終將文藝工作擺在城市發展的重要位置,在《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文章《東莞如何激活新大眾文藝創作的“一池春水”》,文中強調:“素人寫作”熾熱的背後,是創作者將東莞從“他鄉”變作“我城”,用汗水澆灌著城市發展的每一寸土地,將那些未被生活磨滅的詩意與熱忱化作文字,折射出東莞這座製造業名城以獨特路徑踐行文化自覺的堅定步履。東莞不僅是一座國際製造名城,更是一片文化綠洲,這裡千萬勞動者的生動實踐正成為書寫新時代的筆墨。
“新大眾文藝叢書”簽約儀式在廣州花城文學院舉行
與此同時,東莞將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植城市肌理,通過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強化環境衛生整治,在疫情防控中,市委領導深入社區督導蚊蟲消殺與衛生死角清理工作,全面倡導“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形成“人人參與、家家受益”的行動自覺。在此堅實基礎上,東莞積極響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強省的時代號召,于2023年高位統籌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構建文化強市“1+8”政策體系,創新打造“東莞創作”等十大文化品牌;實施“四館一劇院一空間”高品質文化供給工程,創新拓展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組建博物館、美術館、劇院、莞空間“四大聯盟”,推動文化場館體系化、聯盟式發展;大力推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健康治理與文化建設的雙軌並進,環境整治擦亮城市底色,文化工程則為其注入靈魂,社區清理後的角落變身“詩歌墻”,讓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蓬勃發展的新大眾文藝在“人人參與”的土壤中深度融合,共同夯實城市高品質發展的軟實力基石。
東莞以制度創新破除創作壁壘。通過《東莞市推進文藝精品創作生産機制》,將重點以“五大舉措”為抓手,從選題、立項、推進、展示、獎勵五個方面,整體推進文藝精品創作生産,推動作品從“高原”向“高峰”躍升。此機制下,聚焦鄉村振興的廣播劇《第一書記》在“學習強國”播放量破10萬,文藝資源更深度下沉基層:鳳崗油甘埔村成立全省首個“百千萬工程”村文聯,長安文學現象、橋頭文學模式等品牌破土而出,讓文學從工廠車間蔓延至田間地頭。樟木頭“中國作家第一村”吸引了眾多優秀作家入駐,其中多位作家曾獲魯迅文學獎,彰顯了該村落深厚的文學底蘊和創作活力。
在東莞文化強市建設的進程中,“文藝莞軍”梯隊以其規模壯大、結構優化和量質齊升的態勢,為城市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各級文藝家協會的國家級會員數量顯著增長,涌現出眾多傑出代表:如黃丹從稅務守衛到勞模先鋒,默默助力千名學子求學之路;王曉明則以警營教鞭鑄就忠誠,用詩篇抒寫家國情懷,共同彰顯東莞崇德尚藝、服務人民的文化追求。青年藝術家如黃強等,在專項資金和職業平臺的雙重支持下,感受到“藝術生命破土而出的力量”。非職業文藝團隊同樣表現亮眼,東莞民族樂團和舞蹈團等運用機械舞美、鐳射成像等現代科技,推出的原創國樂實驗作品《可園可源》走向全國,被《中國文化報》譽為“藏著新時代群眾文藝的‘心跳’”;音樂劇《東莞東》青春版以年輕化、沉浸式的表達,致敬改革開放奮鬥者,深刻詮釋東莞新大眾文藝的時代使命。這支多元構成的文藝方陣,正以專業素養和人文溫度重塑著東莞的文化基因。
“新大眾文藝視野下的素人寫作”文學沙龍合影
東莞以文化基因激活城市發展新動能,推動這座“世界工廠”實現從“製造名城”向“人文城市”的深刻轉型。在産業賦能層面,東莞成功獲評全國唯一的“中國潮玩之都”,通過將嶺南醒獅、千角燈等非遺元素融入潮玩設計,驅動微石、東秀等本土企業創造可觀年營收規模;與之相呼應的“潮流東莞·火柴盒”城市藝術品牌,持續舉辦系列街頭音樂會,吸引數千萬市民參與,成為全國群眾文化標杆。在空間營造維度,全市構建起覆蓋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織就便捷可達的“15分鐘品質文化圈”;創新成立的美學空間聯盟串聯起數十個精心打造的文化地標,其中由華美月餅工廠蛻變的文創綜合體,通過烘焙工坊與非遺體驗的融合,帶動工業旅遊客流顯著增長。這場由製造美學引領的産業與空間雙重變革,讓機械轟鳴的車間裏綻放出人文藝術的繁花,印證了“以文化人、以文潤城、以文興業”的城市發展哲學。
當清潔工王瑛在《作品》雜誌發表充滿生活質感的散文,當燒烤詩人溫雄珍于聚光燈下吟誦“遊走的綿羊把群星帶回人間”的詩行,東莞用最生動的實踐昭示了文化強市的真諦,城市真正的靈魂不在玻璃幕墻折射的光鮮表像,而是深藏于尋常巷陌中每個平凡夢想被點亮的時刻。正如東莞市作家協會主席胡磊在評析素人創作時深刻指出的:“這些從市井煙火中升騰的文字,承載著溫熱的生活質感。”這座曾以機器轟鳴定義自我的製造業名城,如今正以千萬奮鬥者的文藝創造力為墨,在産業根基上綻放人文之花,書寫著人文精神與經濟發展比翼齊飛的新時代範式。當流水線上的工人執筆書寫人生,當街頭巷尾的煙火氣化作詩行,東莞印證了文化最本真的力量,它不在殿堂高閣的精緻陳設,而深植于每個平凡生命被喚醒的精神覺醒。這份以千萬普通人的創造力為底色、以“産城人文”深度融合為標識的東莞實踐,正為中國式現代化征程提交一份充滿溫度與厚度的城市樣本。(文 徐文勝 圖 東莞市作協)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