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人背起行囊遠赴邊疆,到舉家西行把家安在喀什疏附,從首次支教播撒音樂火種,到兩度奔赴深耕教育沃土—— 廣州市從化區教師潘康友一家,用四年半的時光,在新疆喀什疏附縣的土地上,寫下了一段跨越5000公里的援疆故事,奏響了一曲民族團結的動人樂章。讓我們走進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聆聽這家人與邊疆的深情羈絆。

九月的疏附,晨光溫柔地漫過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的教學樓。教室裏,輕快的琴聲伴著稚嫩的童聲緩緩流淌,潘康友正帶領學生排練《您像春風暖心房》。“我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依偎在你身旁”的歌聲,混著窗外白楊樹葉的沙沙聲,在校園裏久久縈繞。這是他在新疆支教的第四個年頭,從最初獨自西行的忐忑,到如今全家相伴的從容,他始終用音符架起溝通的橋梁,以堅守詮釋著人民教師的擔當。
跨越山海的選擇:從“一人援疆”到“全家西行”
2020年2月,“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啟動的消息傳來,廣州市從化區民樂中學的音樂教師潘康友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報了名。彼時,他的大女兒剛滿三歲,小女兒才周歲,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年紀。但“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這句話,早已在他初登講壇時深植心底,最終,他收拾好行囊,踏上了西行的航班。
初到疏附縣第二中學,潘康友便用音樂敲開了孩子們的心扉。他不急於灌輸樂理知識,而是帶著孩子們在旋律中感受音樂的魅力。第一次教孩子們彈尤克裏裏時,孩子們眼中那股怯生生卻又藏不住的渴望,像一束光,讓他瞬間找到了留在這片土地的意義。
而在千里之外的廣州,妻子陸婉靜默默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她既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女兒,又要兼顧從化四中的教學工作,卻從不在電話裏向潘康友抱怨一句。2021年7月,潘康友結束第一輪支教,捧著“優秀援疆老師”的證書回到家,心裏卻滿是對疏附孩子們的牽掛。2023年2月,新一輪援疆計劃啟動,潘康友試探著和陸婉靜提起想再去新疆的想法,沒想到在教育崗位上同樣懷揣熱忱的妻子,當即堅定地説:“我們當初就約定過要一起援疆,現在機會來了,咱們帶上孩子,把家安在新疆!”
這個決定讓親友震驚,卻讓夫婦二人倍感堅定。就這樣,一家四口跨越5000公里,再次踏上西行之路。如今,大女兒潘懿琳在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讀四年級,小女兒潘懿珩讀一年級,一家人在疏附度過了近三年艱苦卻滿是溫馨的時光。
以熱愛深耕教育:讓音樂與信念在邊疆紮根
“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孩子們依舊燦爛的笑容,陌生的是肩上更沉的責任。”2023年重返疏附時,潘康友主動申請到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任教,他想把更多精力放在基礎音樂教育上,讓更多邊疆孩子感受音樂的美好。

為了點燃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情,他把尤克裏裏、手鼓等便攜樂器搬進課堂,讓每個孩子都能親手觸摸樂器、奏響旋律。五年級學生阿麗耶・阿卜杜克熱木説起音樂課,眼睛裏滿是光芒:“潘老師的音樂課就像在樹林裏聽風,每發現一個新聲音都特別開心!”
作為學校少先隊大隊輔導員,潘康友還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2024年9 月,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這份榮譽的背後,藏著潘康友和同事們無數個加班籌備的夜晚。
“援疆不能只‘輸血’,更要‘造血’。”這是潘康友第二次支教時定下的目標。他牽頭成立了音樂工作室,和當地音樂教師朱文元結為師徒,從備課技巧到樂器教學,從合唱指揮到歌曲創作,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朱文元。如今,朱文元已經成長為學校教研組的骨幹,他們的工作室還培養出5名當地藝術教師,形成了“帶動一校、影響一城”的教育輻射效應。
做文化交融的使者:讓粵疆之美在指尖與音符間綻放
“音樂和藝術是最好的語言,能讓心與心靠得更近。”這是潘康友常挂在嘴邊的話。在教學中,他試著將廣東粵劇的婉轉與新疆木卡姆的奔放結合,帶領學生組建合唱團。排練經典曲目《彩雲追月》時,他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改編旋律,讓節奏更貼合孩子的嗓音;教唱《茉莉花》時,他讓學生用手鼓打出新疆舞曲的節拍,兩種文化的碰撞,讓經典曲目有了新的生命力。
妻子陸婉靜也用自己的方式助力文化交融。她在學校開設了剪紙工作室,將廣東嶺南窗花的細膩與新疆艾德萊斯綢紋樣的艷麗結合,設計出《民族團結石榴圖》特色課程。潘康友常常為孩子們的剪紙作品配上音樂,夫妻倆還和其他援疆教師一起,打造了“詩韻琴聲”社團,讓古詩詞在音樂與剪紙的映襯下,變得更加生動。

學生美合熱阿依的剪紙作品《石榴花開》,把嶺南剪紙的精巧與新疆花卉的奔放融在一起,成功入選“穗疏少年手拉手”文化交流展;熱合拉則更有創意,她把剪紙紋樣繡在艾德萊斯綢上,創作的《蝴蝶與木棉》還拿下了疏附縣“民族團結進步獎”。這些作品成了粵疆文化交融最鮮活的見證。
疏附縣教育局局長蘭金山感慨地説:“潘康友老師帶著家人兩度援疆,從珠江之濱來到天山腳下,用使命與熱情書寫著動人的故事。他和本地教師一起探索,把粵劇與木卡姆融合,創作出《西陲燃燈》《您像春風暖心房》等歌曲,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孩子們心裏生根發芽。”
音符裏的民族團結:讓歌聲傳遞愛與希望
“西陲燃燈,迎著絲路的風,珠江水與天山相逢”——由潘康友和援友共同創作的《西陲燃燈》,如今成了廣東援疆教師的“主題曲”。歌裏以“燃燈”喻指援疆教師,唱出了教育工作者紮根邊疆、照亮孩子未來的奉獻精神。
而《您像春風暖心房》,則是潘康友為獻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七十週年創作的作品。這首歌唱出了邊疆少年兒童的成長與夢想,先是在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的活動上展演,後來又登上南疆各大舞臺,還被選送至央視少兒頻道。“努力學習有力量,讓美麗邊疆閃耀光芒” 的歌詞,源自潘康友平時和孩子們聊天時聽到的心聲;“我們像石榴籽一樣”的比喻,則來自校園裏隨處可見的民族團結場景。

“這首歌寫的就是我們的生活,每次唱都覺得心裏暖暖的。”學生艾斯瑪説,第一次在校園裏唱響這首歌時,許多同學和老師都紅了眼眶。除了創作歌曲,潘康友還主導編排了感恩話劇,講述援疆教師幫助邊疆學生追逐夢想的故事,每次演出都能引發全場共鳴。
援疆工作隊的郭國星評價道:“潘老師是我們廣州援疆隊伍裏的表率,既是支教團的‘開心果’,也是大家的‘粘合劑’。他們一家舉家援疆的行動,本身就是一段民族團結的佳話。”
情定第二故鄉:讓民族團結之花永續綻放
從2020年到2025年,四年半的邊疆歲月,在潘康友的臉上刻下了些許風霜,卻讓他的眼神愈發堅定。如今,他教過的學生裏,已有幾人考上了藝術院校,朝著音樂夢想穩步前行;他帶出來的徒弟朱文元,也能獨當一面,成為學校音樂教學的核心力量。
面對“援疆工作先進個人”“廣東省最美援疆教師”等榮譽,潘康友始終保持謙遜:“我只是做了一名人民教師該做的事。是邊疆給了我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這裡的孩子和同事們,也給了我無限的溫暖。”
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校長帕提古麗・亞森動情地説:“我們打心底裏佩服潘老師一家,全家都過來援疆,太不容易了。以他們為代表的援疆教師,不僅帶來了廣東的音樂、剪紙、廣繡、書法,還有太極拳、舞龍舞獅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們把民族團結的理念融入教學,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植入了孩子們的心靈。”

當被問及未來的規劃,潘康友和陸婉靜異口同聲地説:“疏附已經是我們的第二故鄉了。我們會一直在這裡,用藝術教育澆灌民族團結之花。”他們還特意提到,自從到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支教以來,家鄉從化在資金、教學設備等方面給予了大量支持,這是他們能安心紮根邊疆的堅強後盾。
夕陽西下,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的操場上,潘康友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晚風拂過,校園裏殘留的歌聲與遠方傳來的車聲交織,像是一場跨越山海的交響。這歌聲裏,流淌著粵疆兩地的深情厚誼,寄託著民族團結的美好期盼,更昭示著邊疆教育更加光明的未來。
從珠江之濱到天山腳下,潘康友一家用四年半的時光,在祖國西陲譜寫了一曲動人的育人樂章。他們是教育援疆的踐行者,更是文化潤疆的播種人。正如《西陲燃燈》裏唱的那樣:“同心同聲,家國命運與共……讓我們共圓中國夢。”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的殷切囑託,正被無數像潘康友一家這樣的援疆人踐行著。他們從嶺南沃土帶來教育的種子,在西北邊陲用心澆灌,讓民族團結的石榴花,在這片熱土上絢麗綻放,結出飽滿而甜蜜的果實。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