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記者團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 感受科技與人文聯動之美
2024-04-11 15:29:2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田蜜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鄭思雯):4月10日,2024“打卡中國·機遇北京”網絡國際傳播活動來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在春雨綿綿中開啟了第二天的行程。來自波黑、保加利亞、北馬其頓、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等中東歐國家媒體代表,以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歐洲拉美地區語言節目中心的記者一行來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北京藝術中心等地進行打卡參觀,見證了新時代北京城市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

外媒記者團探訪北京城市副中心(王崇寧/攝)

  將“陽光引入地下” 産、城、站融合發展

  作為城市副中心重點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中外媒體探訪團從城市副中心站交通樞紐工程指揮部的三層平臺俯瞰建設中的樞紐工程,房屋的鋼結構正逐漸變得密集,像“拼積木”一樣,一點點將這座超大型的交通樞紐由藍圖變為現實。

外媒記者團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 感受科技與人文聯動之美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411143919

斯洛文尼亞《勞動報》記者 Aljaz Vrabec登上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交通樞紐工程指揮部大樓三層觀景平臺,縱覽城市副中心全景。(鄭思雯/攝)

  據介紹,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為牽頭單位承擔設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是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地下總規模約128萬平方米,地上預留城市開發規模約139萬平方米。其中,技術團隊通過數字賦能推進項目全生命週期數字化轉型,搭建了智慧建造平臺,以BIM為核心基礎數字技術平臺,建設了項目數據庫,形成數字資産,以實現項目建設管理全過程平臺化、數字化管控。

外媒記者團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 感受科技與人文聯動之美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411132615

波黑聯邦電視臺記者Damira Ibranovic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指揮部拍攝“微縮北京城”全景沙盤。(鄭思雯/攝)

  北馬其頓Faktor新聞網記者Anita Buhovski説:“在我的國家,人們通常靠公交車出行,極少情況會使用軌道交通。剛才我了解到,樞紐站通車運營後,由此15分鐘可到達首都國際機場,35分鐘到達大興國際機場,1小時內能到達天津與河北。我也希望以後中國技術能夠走進我的國家,與我們國家共同發展交通事業。”

外媒記者團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 感受科技與人文聯動之美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411144045

北馬其頓Faktor新聞網記者Anita Buhovski (鄭思雯/攝)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軌道交通與地下空間院副院長周雷在採訪中告訴記者,按計劃,由智慧建造平臺管控的樞紐工程將於2025年逐步完工並投入運營。待樞紐全部通車運營後,樞紐規劃目標年綠色出行比例超過90%,是國內綠色出行比例最高的樞紐之一。

  作為一座“面向未來”的綜合交通樞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不僅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同時還能夠增強其他國家與中國進行技術交流和合作的信心。

外媒記者團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 感受科技與人文聯動之美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411152359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軌道交通與地下空間院副院長周雷(韓東林/攝)

  據周雷介紹,副中心樞紐是北京土地集約、複合利用率最高的交通樞紐、是典型的綠色生態樞紐、是智慧化的樞紐,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文化樞紐。在城際車站的上方,形成片片展開、連綿靈動的“京帆”,通過歷史文化紐帶,將充滿新時代中國特色的軌道交通大動脈與“京杭大運河”建立物理和精神的連接,為副中心未來的發展寄予揚帆遠航的美好寓意。

  探尋“中國文化吸引力” 水、書、藝脈流古今

  從古至今,大運河對中國經濟與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連接南北的重要水上運輸通道,而且在現代旅遊業、區域合作、國家間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展現出新的活力。當天下午,中外媒體探訪團來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即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北京城市圖書館以及北京藝術中心進行探訪。

  有著“運河之舟”美譽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共享大廳屋頂造型像“船”,展陳大樓屋頂造型像“帆”,兩座建築間有一條長約270米、寬約20米的休閒水街。中外媒體探訪團站在遠處看博物館,展陳大樓建築高於共享大廳,5片船帆狀的屋頂高低錯落,曲線飽滿,動感十足。此外,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內還有包括實物、圖片、模型等種類繁多的展品。

外媒記者團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 感受科技與人文聯動之美_fororder_s6589630cd3870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圖片來源博物館官網)

  保加利亞《24小時報》記者Pavleta Davidova參觀完博物館説:“這些展品太棒了!生動地展示了大運河的歷史風貌和沿線地區的風土人情。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組古代運河船隻模型,它們栩栩如生,讓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運河的繁華景象。”

外媒記者團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 感受科技與人文聯動之美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410202956

中外媒體探訪團參觀大運河博物館(韓東林/攝)

  了解完大運河,中外媒體探訪團又來到了不遠處的北京城市圖書館。圖書館作為城市的知識寶庫和文化中心,在推動城市和經濟發展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經工作人員介紹得知,北京城市圖書館是一座由144棵“銀杏樹”支撐起的知識空間。館中藏書達800萬冊,是世界最大的單體閱覽室、國內藏量最大的智慧化立體書庫、國內首家綜合性非遺文獻閱覽空間、國內面積最大的少兒室外閱讀活動空間和最專業的視聽藝術館。

外媒記者團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 感受科技與人文聯動之美_fororder_1

北京城市圖書館——山城閱覽區(圖片來源圖書館官網)

  這座複合多元的文化綜合體已蓄滿智慧科技的能量,將高品質推進京津冀公共文化協同發展,成為向著未來不斷生長的“森林書苑”。讓中外媒體探訪團欣賞了通透璀璨的建築美,體驗了愜意雅韻的閱讀美,感受了科技賦能的智慧美。

外媒記者團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 感受科技與人文聯動之美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410201557

斯洛文尼亞《勞動報》記者Aljaz Vrabec正在體驗“智慧書桌”功能。(韓東林/攝)

  最後一站,中外媒體探訪團走進了位於流淌千年的大運河畔的北京藝術中心,這裡形似古糧倉的獨特設計,被譽為“文化糧倉”。總建築面積12.5萬平方米,由三座獨立的建築體組成,包括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小劇場以及1個戶外露天劇場,計劃通過5年的發展逐步實現年度650場演出、600場活動的預期規模。

  中外媒體探訪團步入其中便感受到濃厚的藝術氛圍。來自羅馬尼亞電視臺國際新聞編輯Stan-Emanuel Neacsu在參觀時就定下了小目標:“我了解到未來北京藝術中心將吸引世界一流的優秀藝術家來到這裡進行藝術交流,我一定會再來到這裡觀看一場演出。”

外媒記者團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 感受科技與人文聯動之美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410200743

羅馬尼亞電視臺國際新聞編輯Stan-Emanuel Neacsu站上舞臺,盡情展現自己。(鄭思雯/攝)

  通過此次北京城市副中心打卡之行,中東歐媒體記者們不僅深切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科技發展的創新活力,也看到了北京城市發展的勃勃生機和機遇前景。相信此次探訪活動不僅可以促進中東歐的人們更多地了解中國,也將作為中東歐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機,激發雙方在科技發展、文化交流、生態環境保護、區域協作發展等領域的合作潛力。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