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知識産權維權難系列報道”引發持續關注(相關報道見中國青年報6月21日5版《大學生創業者專利維權何去何從》、7月13日5版《國家知識産權局啟動專題調研》、8月7日1版《一些大學生創業呼籲:知識産權保護要跟上“雙創”腳步》、8月18日1版《大學生創業頻遭侵權 教訓慘痛 “雙創”教育呼喚知識産權保護課程》)。近日,團湖北省委、湖北省青年創業就業促進中心聯合本報,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等方式對高教大省湖北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産權保護和利用工作展開了專題調研。
作為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城市,湖北省會武漢市今年提出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此次調查走訪涉及大學生雙創企業共計132家,有效問卷126份。以武漢市為主,囊括黃石、咸寧、黃岡、襄陽、十堰、鄂州等湖北省內城市,涉及行業包括高新科技、文化創意、現代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等多個細分領域。
調查顯示,湖北省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企業的創立主體主要來自兩類:一是在海外或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就業後再回到內地城市創辦企業的往屆畢業生;二是在校期間作為導師項目的技術研發團隊成員,完成學業後再創辦企業的應屆畢業生。企業在存續時間上呈現初創型、時間短的特點,其中以2至5年的企業居多。
“四成有過被侵權經歷,六成在校沒有接受過相關教育……”基於調查報告,團湖北省委發出呼籲,大學生是雙創的生力軍,知識型創業是最大特點,也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熱切期盼,相關部門應該基於群體特性有針對性加大幫扶力度,使其徹底擺脫“與侵權不期而遇,對維權不了了之”的不利處境。
知識産權保護意識整體處於萌芽期
調查顯示,有89%的受訪企業表示知曉知識産權,整體開始對自身知識産權保護進行思考,對社會知識産權保護和建設情況有一定觀察。
但讓人難以樂觀的是,“半數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企業對知識産權的認知僅限于商標註冊和專利申請層面”。
調研組實地走訪發現,大學生創業者在涉及服務標誌、廠商名稱、原産地名稱、制止不正當競爭等知識産權範疇中問題頻發,對知識産權的確權及專利申請能夠帶來倍增效益、知識産權可以通過質押進行融資等重要的應用,更是知之甚少。
北京超凡知識産權代理事務所武漢分所負責人談到,不僅普通初創型企業對知識産權的了解處於淺層次,即使是OFO、鬥魚(武漢首家獨角獸企業)等快速發展的企業對知識産權的學習和重視也處於相對被動狀態。
課題組在對武漢知識産權交易所實地走訪時了解到,無論是個人直接對接,還是由孵化器等雙創平臺對接而來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産權諮詢的數量都相對較少。該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小微企業來説,知識産權不僅可以帶來融資的便利,還可以實現技術入股,通過交易實現技術轉讓,從而促進企業發展,但遺憾的是,對此,許多小微企業並不了解。
調查顯示,企業對主動學習知識産權保護知識也不積極。大學生創新創業企業多處於初創階段,企業生存成為最重要的目標,資金分配、人力配置十分有限。接受問卷調查的企業中,發展至3~5年的企業自身知識産權佈局意識高於發展1~2年的企業。企業在創業初期往往需投入大部分精力來維持企業經營,越過“解決溫飽的生存關”之後才向“錦上添花的發展關”邁進,因此,企業綜合管理需求的增長與企業實力提升是相匹配的。
所屬行業越精尖,知識産權保護和佈局理念越靠前。從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及軟體業、生物醫藥和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的受訪企業由於自身所屬行業主要以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為主要經營模式,很容易與知識産權掛鉤,因此在企業創業初期就對知識産權戰略有系統設想,並逐步付諸行動。
平臺服務越完善,知識産權認知和應用意識越強烈。在訪談中發現,大多數進駐孵化器的企業接受過所在孵化器開展的與知識産權相關的代理、諮詢、培訓及融資的服務,有96家企業表示自身在對知識産權風險防範和應對的渠道選擇上,會選擇尋求工商行政管理、專利局、知識産權局等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呈現出指向明確、渠道清晰的良好態勢。
六成負責人在校沒有接受過相關教育
調研中,認為自己有過被侵權經歷,導致“李逵變李鬼”並尋求保護途徑的企業有48家,佔總數的38.1%,沒有遭遇知識産權侵害的佔比61.9%。
“實際情況可能更加嚴重。”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武漢分所一位負責人結合多年接觸的案例分析,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企業由於對知識産權認知和重視有限,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侵權他人而不自知;二是被侵權後察覺慢。
如武漢光谷一家大學畢業生創辦的文化創意服務企業在製作企業的宣傳材料時,從網絡上直接使用了一些圖片作為素材,並不知道此行為已侵犯他人知識産權,最後被該圖片的版權所有人告上法庭。
對於自身頻頻遭遇侵權,接受問卷調查的126家企業中,有83家認為,目前的知識産權保護體系整體發揮了一定效用,但力度不夠,對相關部門對知識産權保護及應用的促進舉措感到“不夠深入、不夠細緻”。同時,無論是問卷調查還是在訪談中,均有企業反映,遭遇知識産權侵權時“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此次調研中,有57.94%的受訪企業負責人表示,其在校期間並未受到對知識産權保護及應用的系統性教育。
課題組在與華中師範大學創業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創業基地等院校相關負責人的座談中了解到,湖北省高校開展知識産權教育從2015年開始,起步較晚,同時存在規模小、普及率低、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多位創業指導老師呼籲,如何合理設置知識産權教育層次和規模,科學構建知識産權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應成為下一步高校知識産權教育研究的課題。
在企業知識産權受到侵害之後,維權不可避免,也是檢驗知識産權保護、應用體系建設及公共服務成效的體現。其中核心的是制度和政策的供給。在本次受訪的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企業中,維權成本高、執行力度弱、維權週期長,成為集中反映的三大難點,分別佔26.98%和11.9%、9.52%。
接受問卷調查的企業中,有61家要求“加強行政保護力度”,佔總數的48%。執法隊伍作為維權力量,存在機構小、權屬雜、人員少、執法力量薄弱的問題,且越是基層組織該問題越是凸顯。這與權利人加強專利行政執法保護力度的訴求相比反差很大,迫切需要加強。
孵化器、産業園區等雙創平臺在促進企業知識産權與産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中,作為直接的承載擔當發揮著重要作用。
然而,調查也顯示,創業孵化平臺提供的知識産權服務渠道不豐富,青年大學生雙創企業所在孵化器或産業園區是否提供知識産權相關服務的比例幾乎各佔一半。宣傳及培訓渠道單一,服務終端效果監測不到位,使“最後一公里”成為其拉低整體服務效益的最大短板。
在實地的訪談中,有企業表示知道孵化器有相關服務,但是“沒有用過”,或“具體是些什麼服務並沒有印象”,接到過諸如小冊子等書面宣傳材料及集中培訓通知,但是“沒時間去參加的話,也沒有人再來反饋”。
實地調研中,還有企業發出示警:有些孵化器引入知識産權諮詢服務機構時對其資質的審核相對單一,導致一些服務品質低下的代理機構進入到孵化器的知識産權服務模組中,企業對知識産權保護和應用的認識“不僅沒有掃除盲區,反而進入誤區”。
加強立法保護呼聲最高
本次調研中,加強教育宣傳力度並完善現有知識産權法律、加強司法保護力度分別以72.22%和62.7%的佔比,成為湖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企業對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的最高呼聲,加強政策保護力度、加強行政保護力度的比例分別為53.17%和48.41%。
有65.87%的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企業認為,目前我國知識産權保護現狀中,對知識産權侵權等違法行為的懲處有一定力度,但是效果不夠,保護知識産權的相關部門應敢於“亮劍”,以調動擁有知識産權的自然人和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依法維權。
相對較為傳統的宣傳片、冊子及紙質印刷品等形式的需求,調研中,相關網站信息、開展知識産權保護及應用的講座和報告會,更受大學生創新創業企業歡迎。
課題組分析,這與該群體年輕、獲取知識習慣便捷化、信息化的特性有直接關係。另一方面,也與其企業多處於初創期,規模小、資金少、人力配置有限等客觀原因相關。
在對武漢光谷國際企業中心孵化器的8家青年大學生雙創企業的實地訪談中,調研組得到了現場企業的較為統一的訴求:建議設置統一的線上平臺提供知識産權保護及應用的綜合性服務,企業可以通過線上諮詢和預約服務來安排自身時間,從而提高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效率;製作專題宣傳網站,配套公益維權機構。
對於現有的針對青年大學生創業企業知識産權保護及應用服務的形式,本次調研中,對公益組織和機構的諮詢指導與法律援助服務成為最迫切的需要,佔76.98%的比例;其次是對專項資金的需求,佔55.56%的比例;最後,54.76%的企業表示多種形式的相關培訓也是受歡迎的形式之一。
目前,湖北省各主要産業園區、孵化器等平臺均已引入知識産權諮詢服務機構,對接企業知識産權佈局的服務需求,各級地方政府也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對知識産權發展進行扶持,但目前的政策傾斜重點在於對知識産權轉化、引導發展及補貼上,而對於知識産權保護和維權的專項資金暫未設置。
得知武漢市知識産權局正在籌備成立專門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知識産權維權援助中心的消息,團湖北省委表示,可以從招募大學生保護知識産權志願者、加強知識産權課程和教育體系等軟環境建設方面給予協助,各界攜手,使其徹底擺脫“與侵權不期而遇,對維權不了了之”的不利處境。(記者 雷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