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武漢)兵兵號發車。 郭良朔攝
11月29日上午,中歐(武漢)班列軍運會主題列車“兵兵號”從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區)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發車,沿著“絲路”大通道,駛向德國漢堡。列車車廂內附有英文版軍運會邀請函,宣介明年在武漢舉辦的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
上海普及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韋漢克是德國人,專程趕來為班列送行,邊拍照邊興奮地説:“這是中國首列以吉祥物名字命名的中歐班列,終點又是我老家,非常有紀念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身處內陸的武漢,努力推動優勢企業走出去,與參與國家和地區開展優勢産能合作,強化開放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內陸開放型高地,提升開放型經濟水準,讓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更有力度和深度。
承建一帶一路標誌性工程
今年8月30日,中國援助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如期建成通車,當地數萬民眾前往觀看大橋開通盛況,馬爾代夫擁有跨海大橋的願望終於實現。
這座連接馬爾代夫首都馬累、交通樞紐機場島和新城胡魯馬累島的大橋,是世界首座在遠洋深海珊瑚礁地質條件下建設的跨海大橋。
兩家總部在武漢的建築設計企業擔起重任,挑戰一系列世界級建造難題:中鐵大橋院承擔施工圖設計,中交二航局作為工程總承包。僅用33個月,這座友誼之橋便跨越被稱為“惡魔之海”的嘎阿地胡庫阿海峽,長虹臥波印度洋。
武漢建築設計企業以“中國技術”幫助“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改變面貌,也讓自身在國際化的錘鍊中更加強大。
正在建設的孟加拉帕德瑪大橋,被當地稱為“夢想之橋”,建成後不僅徹底結束兩岸居民擺渡來往的歷史,更將連起“泛亞鐵路”。該項目由在漢央企分支機構中鐵大橋局承建,是中國企業目前在海外承接的最大單體橋梁工程。
“承建帕德瑪大橋是大橋局海外事業發展的一座里程碑。”中鐵大橋局海外公司副總經理週一橋介紹,目前,大橋局建橋足跡遍及“一帶一路”20多個參與國家和地區。
據統計,近5年來,武漢企業對“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開展工程項目營業額累計達到192.8億美元,武漢設計、建造和總承包的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已遍及“一帶一路”30多個參與國家和地區。
建設的過程,更是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互聯互通過程。由在武漢的央企中建三局牽頭承建的巴基斯坦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392公里蘇庫爾至木爾坦段),是中巴經濟走廊旗艦項目,其北段33公里於今年5月26日提前合同工期14個月通車。
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建三局優先雇用巴方員工,提供就業崗位2.3萬多個,高峰期達2.8萬個,極大地帶動了當地就業,也帶動了餐飲、商鋪、貨運等服務業發展;項目還定期開展公益活動,如暖心助學、義診進村、挖井修渠等。
“武漢智造”沿絲路走向世界
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慧製造三大戰略新興産業組成的“新三駕馬車”,強勁拉動武漢新舊動能轉換的同時,更發揮著科技、人才、創新、資本的優勢,讓“武漢智造”站上更廣闊的平臺。烽火科技、人福醫藥、華工科技等一批企業也揚帆出海,沿著“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走向世界。
在曼谷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印有FiberHome(烽火科技)LOGO光纜的電線桿。“中國企業不僅建陸上高速公路,更建信息高速公路,信息基礎設施也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烽火國際市場負責人范志強介紹,烽火早已佈局“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市場,2016年,“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銷售收入達到20.69億元,佔公司海外總營收的74%以上,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作為亞太電信聯盟培訓中心,烽火每年都會與商務部合作,承接“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的通信人員培訓,加強“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在通信領域的科技交流。
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和光纖預製棒的供應商長飛公司,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快“走出去”步伐,先後在緬甸、印尼、南非開設4家海外工廠,成為當地最有影響力的光纖光纜供應商。
武漢生命健康領域的龍頭企業人福醫藥,穩步推進國際化進程,成為我國投資非洲醫藥産業的排頭兵。2015年,人福醫藥在非洲馬裡投資3億元建設的現代化藥廠正式建成投産,這也是目前我國在西非大陸投資最大、生産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大型制藥工廠。
“人福不僅在拓展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版圖,更為促進中馬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合作搭建了友誼之橋。”人福醫藥集團董事長王學海介紹,此前,馬裡當地沒有自己的醫藥工業,所需藥品均依賴進口,人福進駐後,改變了這一現狀,緩解了當地藥品供需緊張局面,也將制藥理念、生産技術、管理經驗和品牌宗旨造福于西非人民。
10月23日,鐳射智慧化生産線設備從華工鐳射工業産業園裝車,通過海運到達越南海陽,建設越南當地首條鐳射自動化焊接生産線。這是目前鐳射智慧裝備業務斬獲的最大一筆海外訂單。
自2011年起,華工科技持續加大海外市場投入,7年間海外銷售規模增長了10倍。鐳射業務積累了百餘家海外客戶,設備銷售範圍涵蓋俄羅斯、土耳其、烏克蘭、捷克、波蘭、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
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介紹,鐳射技術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不少“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産業升級意願強烈,為鐳射加工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廣闊市場。
打造一帶一路重要貿易口岸
九州通衢的武漢,素有“貨到漢口活”的商貿傳統。在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通過長江黃金水道與中歐(武漢)班列的無縫連接,武漢日益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的貿易口岸。
今年6月初,漢歐中亞棉紗專列從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發車,經霍爾果斯口岸入境,于6月13日晚抵達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此趟專列承運的約800噸棉紗,到達武漢後,將通過鐵路分運到河北保定、江蘇常州和南通、浙江蘭溪和北侖港、福建泉州等地。
這趟專列,也標誌著中歐(武漢)班列打通了阿拉山口、滿洲裏、二連浩特、憑祥、霍爾果斯五大通關口岸,武漢已在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走廊上,搭建起新通道,班列通過多式聯運方式可覆蓋亞歐大陸近50個國家及地區。
班列開通不易,常態化運營更難,2014年,武漢漢歐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副總經理王雷介紹,經過多年努力,中歐(武漢)班列市場帶動效應逐漸凸現,樞紐大通道功能更趨完善,班列運營實現量與質的高速發展。
截至今年11月30日,中歐(武漢)班列自發運以來,累計發運1200列,其中,去程574列,回程626列,班列重箱率達96.29%,是全國唯一回程貨量高於去程貨量的班列。
中歐(武漢)班列成為承接東部沿海外向型産業向內陸轉移的招商“利器”。多家大型製造企業紛紛將生産線轉移至湖北武漢,直接為武漢市帶來數十億元的年産值及配套産值。
得益於武漢得水獨厚的區位優勢,武漢已實現了長江黃金水道與中歐(武漢)班列的無縫連接,一路向東出海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路向西出關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了“鐵水聯運、互相借力”的集疏運網絡。(肖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