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産業力】首個碳排放履約週期臨近結束 全國碳市場交易大幅升溫

2021-12-20 10:19:58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編:陳晨

  根據生態環境部此前通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需儘早完成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配額清繳,確保2021年12月15日17點前本行政區域95%的重點排放單位完成履約,12月31日17點前全部重點排放單位完成履約。

  隨著第一個履約期截止日期的臨近,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下稱“全國碳市場”)大幅升溫,交易活躍度不斷上升。記者從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下稱“上海環交所”)獲悉,截至12月17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1.31億噸,累計成交額53.58億元。

首個碳排放履約週期臨近結束 全國碳市場交易大幅升溫

  數據來源:上海環交所 尤霏霏 製圖

    12月全國碳市場成交量放大

  今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首批納入碳市場的企業碳排放量近45億噸二氧化碳,一經啟動即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碳市場。

  自11月開始,全國碳市場交易量逐步放大,11月日均成交量達到104.68萬噸,總成交量2302.97萬噸,超過前四個月成交量總和。

  進入12月,全國碳市場單日成交量屢創新高。上海環交所數據顯示,12月15日上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第102個交易日成交量突破1億噸大關,截至當日交易結束,累計成交量1.07億噸,成交額44.26億元。

  截至12月17日,全國碳市場12月成交量已達到0.88億噸,是11月總成交量的2.8倍,成交金額達到35.11億元。自開市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日均成交量為125.573萬噸,是歐盟的22倍,韓國的53倍。

  在市場流動性和成交量上升的同時,交易價格保持合理波動。12月17日,全國碳市場CEA收盤價為46.66元/噸。

    電力企業紛紛提前履約

  目前,電力企業紛紛提前履約。12月15日,浙能集團表示,其所屬25家重點排放單位提前完成全國碳市場首年履約週期配額清繳工作,實現了集團在全國碳市場交易中首個週期的100%履約。

  12月14日,華電碳資産公司協助中國華電最後一家重點排放單位完成碳配額清繳,這標誌著中國華電提前完成105家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配額清繳,實現了在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期100%履約。

  同樣在12月14日,中國大唐完成最後一家重點排放單位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履約清繳工作。作為大型能源央企,中國大唐積極履行央企責任,在當前電煤供應持續緊張、保電保熱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提前完成所屬全部96家重點排放單位履約清繳工作,實現了中國大唐在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週期的100%履約。

  從地方來看,12月7日,海南省率先完成全部重點排放單位配額清繳,成為首個100%完成履約的地區。隨著履約截止日期的日益臨近,後續市場交易量將持續放大,交易活躍度將進一步提升。

  山東省是履約任務最繁重的省份,山東省共有320家重點排放單位納入全國首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是全國唯一一個超過300家的省份。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相關人士近日表示,截至2021年12月13日,山東320家重點排放企業均已經完成了交易賬戶的開立工作。其中,累計共有84家重點排放單位參與交易,全國碳排放配額累計買入量1728.46萬噸,成交額7.12億元;累計賣出量946.19萬噸,成交額3.98億元。截至2021年12月14日,山東省有211家重點排放單位順利完成第一個履約週期配額清繳,80家重點排放單位部分履約,總共291家重點排放單位提出履約申請。

    市場呼籲機構投資者儘快入市

  中創碳投首席分析師陳志斌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接下來,隨著第一個履約期截止,全國碳市場或將回歸冷清,成交量將順勢回落。

  上海環交所董事長賴曉明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正積極推進非控排企業入市交易,這已列入主管部門的工作進程中。也就是説,接下來要引入投資機構進入全國碳市場。

  上海環交所正積極佈局。12月15日,上海環交所與光大銀行達成戰略合作,擬加強綠色金融領域全方位合作,創新和豐富綠色金融産品,推動金融市場與碳市場的合作與聯動發展。

  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小全表示,當前,全國碳市場不僅需要政策支持,還需要多樣化金融機構參與,才能更好地發揮全國碳市場對實現“雙碳”目標的支撐作用。上海聯交所、上海環交所和光大銀行將以此為契機,攜手共進,共同推動碳市場金融化,提升綠色金融市場能級,為深化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分享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