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巍山縣廟街鎮雲鶴村,鄉村田園風光美麗如畫。
張樹祿攝(人民視覺)
四川省仁壽縣板橋鎮團圓社區,黨員幹部幫助果農採摘柑橘。
潘 帥攝(人民視覺)
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和陽鎮東侯莊村,黨員與農戶在了解水培蔬菜生長情況。
張 馳攝(新華社發)
保障糧食安全、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三農”工作、穩定“三農”這個基本盤,對於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具有特殊重要意義。而做好這項工作,離不開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本領過硬的幹部隊伍。
“三農”領域涉及面廣,新情況新問題多,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幹部沒有幾把“刷子”是不行的。廣大“三農”幹部必須提升工作本領,不斷增強工作的科學性、創造性,當好群眾的“領頭雁”和“貼心人”。
提高發展本領,壯大富民興村産業
冬日暖陽。清江邊,湖北建始縣景陽鎮白果樹村柑橘園裏碩果纍纍,紅彤彤的一片。村民劉子安正與客商一道採摘柑橘,笑容挂在臉上。
清江水好,柑橘汁多味甜。劉子安去年種了15畝柑橘,年收入超過10萬元,蓋起了4層小洋樓,日子跟橘園一樣紅火。
小小柑橘成為助農增收的“金果果”,得益於村幹部的主動作為。近年來,白果樹村兩委班子用好資源稟賦,在諮詢農業專家並充分調研後,引導村民栽種柑橘、柚子等1000多畝。去年底700畝進入豐産期,鮮果産量180萬斤,全村年收入達600多萬元,脫貧攻堅成果愈加堅實牢固。
“‘三農’幹部抓産業發展,要學會‘吃透兩頭’,既精準領會中央精神,也充分結合村居民情,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謀篇佈局,切忌貪大求快。”建始縣委書記張淵平説,縣裏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面引進相關專家和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給“三農”幹部傳經送寶,另一方面組織幹部外出考察學習,開闊視野,學習經驗。
鄉村要振興,農民要富裕,歸根到底要靠産業發展。培育産業不是照搬照抄,不能“一窩蜂”往上擁,必須注重差異化,形成特色産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浙江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棠棣村是有名的“花木之鄉”,全村95%以上勞動力都從事花木産業。這幾年,不少城裏人週末喜歡到近郊旅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建明帶著村兩委班子到上海、杭州等地考察學習,集思廣益,打造農、文、旅融合的“親子教育+農旅研學”模式,契合了中小學生教學研學需求。自去年國慶節以來,到村裏觀光、研學的遊客和學生超過5萬人,村集體經濟增收200余萬元。
“在農村發展産業一定要因地制宜、尊重市場,注重差異化,做決策絕不能拍腦袋、憑感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説,“‘三農’幹部要充分理解産業興旺的內涵,掌握特色産業、融合産業發展的原則,提前做好調查研究,優化空間佈局,延伸産業鏈條,從而培育建立起現代鄉村産業體系。”
提高群眾工作本領,精準滿足群眾需求
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是否重視做群眾工作,是否善於做群眾工作,是衡量領導幹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稱職、領導能力強不強的一個基本標準。
和農民同坐一條板凳、同説“一家話”……“三農”幹部工作要接地氣,就必須拜農民為師,不斷提升做群眾工作的本領;還應注重搭建平臺、優化機制,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有人提出村裏一塊自留地亂糟糟,我們整理了土地,支起了竹籬笆,建起了圍墻,現在美觀多了。”浙江寧波市北侖區大碶街道城灣村黨總支書記葉鋒在年終“結賬”現場向村民彙報……村裏有問題,村民共治理。北侖區探索以“定賬、履賬、核賬、結賬”為內容的村幹部“對賬理事”制度,通過上級“派”、班子“謀”、村民“説”等方式,匯總建立“黨建、發展、民生”三本帳單,對賬明責,履職盡責。
群眾工作點多面廣,幹部“打亂仗”的話,效率低下,難以解決問題。這就要求“三農”幹部服務群眾時提升系統謀劃、分解任務、狠抓落實的能力。寧波市北侖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委兩新工委書記江智靈表示,“我們注重分解任務、下單履賬,並強化監督、對賬考評,激勵村幹部擔當作為,提高村幹部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村民訴求也實現了‘條條有登記、件件有回音’。”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副教授陶元浩認為,“三農”幹部要帶著對農民群眾的深厚感情開展工作,常下基層、多去農家,傾聽他們的訴求和期盼,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遵循農村發展規律,搭建基層治理平臺,不斷將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細,惠及最廣大群眾。
重慶榮昌區把治理單元從村民小組調整至10—30戶的農家小院,村民通過定期召開院壩會説事議事,同時由3至5名黨員、群眾組成小院理事會,負責院內會議組織、民情收集反饋等工作,實現了“麻煩不出院,問題不出村,訴求不出鎮”的治理效果。福建福清市推行“黨員領辦項目”模式,全市438個村共建立網格5200多個,網格內每名黨員聯繫3—5戶群眾,實現服務全覆蓋……
群眾遇到問題有渠道反映,有機制解決。村民主人翁意識增強,積極投身鄉村治理,基層治理能力水準自然水漲船高。
增強培訓針對性,補齊能力短板
幹部擔當作為,事業闊步向前,各地在激發幹部幹事創業上出實招硬招。
針對部分“三農”幹部缺乏經驗,對農業農村實際不夠了解,工作方法不夠接地氣等問題,各地、各相關部門強化教育培訓。建始縣抓住換屆契機,對新一屆村(社區)兩委成員全覆蓋培訓,在廣泛徵求意見基礎上,縣裏精心打磨課程表,圍繞基層精細化管理治理、化解群眾信訪矛盾糾紛的工作能力、發展産業助力鄉村振興等基層工作需要展開培訓。“課程設置科學實用,教方法、補短板,讓我們抓工作有方向、有底氣!”一位參訓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表示。
教育培訓,打開了幹部眼界,讓大家更好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與要求,提升履職本領和能力。
在浙江,培訓幫帶全面展開,市縣黨委書記講第一課全覆蓋,16萬名村社兩委幹部5天集中培訓全覆蓋,新任村社黨組織書記、相對後進村社書記、新進大學生導師幫帶全覆蓋。在福建,實現第一次對全省3300多名鄉鎮街道黨政正職進行全員培訓,涉農幹部“造血”本領得到提升,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力量。
此次村兩委換屆後,班子裏多了年輕人、能人。福建省委組織部組織二處處長王文認為,不少新進班子人員年紀輕、有活力,但也相對缺乏“三農”工作知識儲備、工作經驗,在做群眾工作等方面能力不足,很有必要開展教育培訓。“要用好鄉鎮黨校、黨群服務中心、黨員遠程教育等線上線下陣地,分級、分類、分批培訓‘三農’幹部。”王文説,“還可以推行導師幫帶制,選定一些對黨的事業充滿感情、鄉村實踐經驗較為豐富、業務能力較強的黨員幹部作為導師,指導幫帶年輕鄉村幹部,全面提升其能力本領。”
“幹部如果不了解‘三農’工作,工作就缺乏系統性,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很難幹成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啟臻表示,“破除盲幹、蠻幹,組織實施科學化、精準化的培訓必不可少。同時,培訓要有更強的針對性,必須結合幹部和‘三農’工作實際需求,補齊幹部能力短板。”
各地還充分發揮“指揮棒”作用,精准考核測評,倒逼幹部提升工作能力。浙江紹興市柯橋區建立了區、鎮、村三級幹部“領跑競跑”工作實績賽比機制,本次鄉鎮換屆中,通過逆向交流、改任職級公務員等方式逆向調整22人,實現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格局。(人民日報記者 孟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