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陽光灑落在平遙古城,青磚黛瓦的街巷中游人如織,在一磚一瓦中,歷史緩緩流淌……
“平遙城墻根埋的都是故事和歷史。保護歷史文化遺産,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3月初,科技日報社記者走進平遙古城。
人才科技雙重加持
面積2.25平方公里的平遙古城內,保存著300余處文物、近4000處傳統建築。經過2800餘年洗禮,大量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活態傳承,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平遙城墻的保護。
2021—2022年,因遭遇強降水天氣侵襲,平遙古城墻經歷了40餘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
古城保護也牽動著人大代表的心。2022年夏天,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調研組結合文物保護法修改,赴山西就該重點督辦建議辦理情況開展專題調研。
調研組對古城保護的相關情況看得細緻,問得認真。“近來古城墻保護都有哪些新措施?”“此前相關方面提出的提高數字化保護水準、完善監測系統的建議,你們是如何處理的?”……
霍彬一一介紹,2022年初平遙古城世界文化遺産監測預警系統平臺投入試運營。
工作人員在古城內下西門、市樓等位置安裝了裂縫計、位移計,在城墻上兩個位置安裝了區域性測量機器人……這些前端監測設備,可對點位上的裂縫和傾斜狀況實時進行數據採集、信息記錄,經過系統的分析、傳輸、響應,實現對文物的保護管理。
在數字化保護與利用方面,平遙縣以國保單位雙林寺、鎮國寺古建築及彩塑壁畫數字化為突破口,開展了數字化信息採集、繪製和錄入工作,獲取了完善的數字化檔案資料,為保護修繕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
“這些龐大的數據將為雙林寺、鎮國寺提供高精度的數字檔案,也將為平遙文物進一步保護修繕、展示利用夯實基礎。”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文物所辦公室副主任李月蓉説。
除了在硬體設施上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加強文物專業人才建設也是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産的重要一環。李月蓉介紹,針對縣級以下基層文博單位專業人才嚴重匱乏、保護利用隊伍力量薄弱的難題,山西省文物局等部門于2022年5月印發文件提出,在5年間通過高考面向全省免費定向培養600名文物全科人才。
“有了人才和科技的雙重加持,保護古城不再是一句空話。”李月蓉説。
守正創新讓非遺火起來走出去
在平遙,如果説古城墻是歷史凝結的血肉身軀,那麼以推光漆器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就是平遙的靈魂。保護好這些文化瑰寶,把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産業發揚光大、推向世界。
“非遺保護既要做到守正,還要做到創新。”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文旅發展中心主任霍文忠介紹,近年來,推光漆器在創新中迎來産業巨變,古老手藝走出了發展新路子。
“如今的推光漆器已融入了現代美學、設計理念,並研究拓展用途,貼近現代生活;同時,推光漆器已走出山西,遠銷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霍文忠告訴記者,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2022年以來平遙縣建設了專門的非遺展館,展出非遺項目110余項,建成了展示多項技藝的非遺體驗館。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挖掘非遺文化,推動非遺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助力平遙非遺‘活下去’‘火起來’‘走出去’,促進平遙非遺創新性、高水準發展。”霍文忠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