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第八屆中國深圳科技影視周暨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在深圳啟幕。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深圳市氣象局、龍華區人民政府、深圳市標新科普研究院(航都文化)承辦。 當天下午舉行了以“數字能源融合發展”為主題的分論壇。
“數字能源融合發展”主題分論壇現場
主持人:翟永平 騰訊集團戰略發展部高級顧問、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能源專家
對話嘉賓:
程邁越 烏鎮智庫創始理事、落基山研究所原常務董事、前思科大中華區副總裁
劉 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能源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張志東 零碳産業運營中心(深圳)有限公司中心主任
胡武華 港華智慧能源副總裁
以下是圓桌對話發言實錄:
翟永平:各位專家、各位來賓、各位領導,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謝主辦方陳總給我的信任,由我主持這場活動,今天早晨八點半到現在一直在聽,有幾個很深的感受:首先這個影視氣候大會作為在這個工作很多年的人,我講一點個人背景,我在國外工作了近40年,兩年前國家提出雙碳目標之後,加入騰訊來做碳中和的工作,這是我在國內的第一份工作,一直在學習。今天上午聽下來,首先我感覺到作為這個行業領域的從業人員,也要做好科普。今天也學到了怎麼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的故事,所以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普也需要科普,咱們專業人員怎麼講好咱們的故事,這是第一點。
第二,我們這個會真正做到了國際化。我參加過很多碳中和方面的會議,真正地把國際化能夠充分地體現,嘉賓的層次、嘉賓的廣泛代表性,確實體現了我們的國際化。早晨在一邊聽一邊發了一些朋友圈,騰訊的同事就問,這個影視氣候大會好像很專業。確實這個大會很專業,我們這個環節請到了趙主席致辭,還有尹向勇研究員主題演講,尹老師也是我很多年的網友。
下面的圓桌對話請到了4位專家。4位專家已經就座了,本環節還有46分鐘,第一輪請各位專家從各自企業、機構的角度來談談您在碳中和方面的一些思路、佈局和案例,和數字化技術相關的關係。第二輪將會在大家介紹之後有跟進的問題,等您介紹完了,我馬上就提第二輪問題,您思考一下,然後請第二位專家自我介紹。最後如果還有時間的話,也請大家做一個科普的科普,怎麼用最通俗的語言把您所從事的專業領域的故事講給大眾聽,可能用一兩句話表達。
程邁越:我在説關於數字化這個話題之前,可能要跟大家再分享一下昨天晚上我在北京參加美國大使館的一個活動,歡迎加州州長訪華,在過去這一週,凡是關心氣候問題、關心美中關係問題的各行各業的朋友可能都看到了這樣一個美國的政治新星到中國來的訪問,我不講大家都知道的事,我的感受是,他是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從全球的氣候變化遇到非常大的挑戰,這個挑戰是多維度的,其中也有國際政治的挑戰,也有科技、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之間的博弈,大家都看到了這些問題。另外就是在美國的國內政治中也遇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傳統的利益格局是不是能夠被新的利益格局所突破、所取代,而紐森州長就在這個時刻挺身而出,他極其重視和中國的合作。所以我們今天講科普,可能更重要的是看到氣候問題的意義遠遠超出能源。
我再把話題拉回來,對於數字化和碳中和的關係。我想講三個層面的事,首先碳中和有一個最重要的最高層次的戰略路徑,有三大主題,一個是能效,一個是電氣化,這兩個都在需求側,還有一個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風電、太陽能的發展,也就是電力脫碳,這是在供應側。在這三個互相依託、缺一不可的戰略路徑中,數字化實際上是對這三個都起到極其重大的賦能的意義。
第二個層面,我認為在目前,碳中和在中國落地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需求側以高性價比以及和電網的負荷相匹配的規模實現靈活性,來支持電網在不斷提升綠電消納比例的過程中,保持它供電的韌性、安全可靠,以及成本的可控。剛才尹向勇研究員提到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要支付得起的清潔能源。能源永遠都是要講性價比的,所以我認為我們需要建設通用型零碳園區,當然不一定今天就能實現零碳,但是它在基礎設施和運行模式上是為未來實現零碳運營完全做好準備的。另外就是我們要在各種場景下實現電網互動,我們在需求側的發展中都要進一步想一想,能為電網做哪些服務,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角度。
另外我給大家分享一個趨勢,電動車的雙向充放電系統將來會變成一個新的標準,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動向,中國除了在電動車的製造上有全球領先地位,在電動車的服務以及融入電網,發揮多方面價值上應該也要有領先的準備。
第三個層面,請大家重視在今年9月中旬,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RE+新能源展會上,美國能源部發佈了一個比較重要的規劃,大力推廣商業可行VPP的主張,而且提出近100億美金綠色金融的貸款,支持創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它的目標就是在2030年,美國的高峰負荷在基本狀態下虛擬電廠源比例達到22%,大概180GW的虛擬電廠的方式來實現它的高峰調峰、削峰填谷,而且是市場可行的,是有經濟性的開發模式,我認為這可能是我們實現新型電力系統的一個可以考慮的抓手,這也可以是中國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數字化創新方面的重大市場機遇。
翟永平:謝謝程總,您的介紹從專業上我們體會到很多關於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您的開場白我們也很感興趣,從中美關係入手,也是專業人士關注的問題,中美之間有競爭,可能有時候也有對立,其實也有合作,在氣候變化領域就是合作。我給您的第二輪問題是,您提到美國能源部提出了VPP技術,實際上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數字化技術應用,中國的能源主管部門在哪些方面能夠向美國借鑒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比如像VPP這樣的技術,您作為智庫,在哪些方面可以向美國學習一下?請您待會兒簡單回復一下這個問題。
下面請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能源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宇介紹。
劉宇:大家下午好,我想跟大家分享三個關鍵詞,都是以“新”開頭的。尹老師是能源政策和電力系統的專家,他用了很多“新”,我是從事新能源産業政策的研究人員,我也很喜歡用“新”。
第一,能源電力系統新形勢。我先給大家一個大概地數,中國現在所有的電力裝機規模大概是27億千瓦,全社會用電量大概是8.6萬億度電。今年的新能源(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的總裝機到7月底的時候已經達到了13.3億千瓦,首次可再生能源的裝機超過了煤電裝機,這是一個很明顯的新形勢。
新的形勢下帶來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大家知道有風的時候能夠發電,沒風的時候就沒有電。光伏也是一樣的,我們裝了很多屋頂的光伏,大家可能在屋頂搞了一些分佈式的電站,有太陽的時候有電,沒有太陽的時候沒有辦法發電。也就是説我們一半以上的裝機是由風、光這種天然具有波動性、間歇性的新能源所産生的電力,對於電源側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
我們反過來看用電側,不管是個人、企業還是園區建築,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我們的電力負荷越來越不可預測。隨著消費升級、消費習慣的多元化以及産業的多元化,工業園區和産業的用電也越來越複雜,從這裡面可以看得出來,我們發電側越來越不可控,用電側越來越不可控,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電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能源安全和電力的穩定都有巨大的挑戰,所以這是一個新的形勢。
第二,新選擇。面對能源負荷側的新形勢,我們有什麼樣的新選擇?我剛剛已經埋了一個伏筆,就是新能源汽車。最近幾天大家都很關心深圳要建設超充之城,提出的口號是“一杯咖啡,滿電出發”,我們只要喝一杯咖啡的時間,電動車就可以充滿電,深圳提出到今年年底要建設150座超充電站,到明年要建設300座超充站。為什麼深圳要建這麼多超充站呢?那是因為我們的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車銷量、保有量越來越大,我估計今年我們深圳的電動車很有可能超過90萬輛,甚至達到100萬輛。全國的數據也可以看到,到今年6月30日,昨天發佈的我們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2023的報告裏面説,到今年6月底,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擁有量已經達到了1620萬輛,純電動車已經超過1000萬輛。為什麼我説它是一種新選擇呢?咱們開電動車的都知道,我們平常充電一般是電力負荷低的時候,簡單來説電價便宜的時候充電,晚上充電肯定便宜。你要是中午去充電,或者是上午去充電,可能要1塊以上一度電,如果淩晨去充電,可能是3毛以下的電價。我們可以看到這麼巨量的新能源汽車,它就是巨量的儲能單元。在負荷高的時候,我們這些新能源汽車可以不充電,在晚上電力供應很豐富的時候,新能源汽車可以作為重要的儲能單元。所以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化應用,它給我們帶來了巨量的儲能物理空間,同時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現在新能源汽車的電力電子化、數字化的水準越來越高,可以説新能源汽車既是一個移動的大號充電寶,又是一個新型的數字化空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新能源汽車可以作為調和電源側和用戶側不確定性的一個很重要的新選擇。
第三,新市場。剛剛説到,新能源汽車的作用只是在削峰填谷的一個重要選擇,另外我們看到1000多萬輛新能源汽車,它既可以消耗電,是不是反過來又可以對電網供電呢?尤其是沒有太陽、沒有風的時候,只要數量足夠,我們可以對電網供電,它是不是就是一個虛擬的電廠?它就相當於一個電站,類似于火電站的角色,所以我們可以稱它是一個很重要的電力靈活調節的資源。
怎麼樣實現新能源汽車,調和這個矛盾,抹平不確定性,需要四個方面共同發力:第一是需要政府搭建一個平臺,推動市場。我們有了規模化的新能源汽車以後,需要開拓電力電量的交易市場,讓更多的新能源汽車車主願意把自己的電量跟電網形成互動,我們叫車網互動,這是需要電力現貨市場訂立長協市場,也需要調頻、調峰等等電力輔助市場的建設,需要政府搭建更多的市場化平臺。
有了這些市場以後,才有可能集合眾多的資源聚合商。簡單來講就是充電站的服務商、運營商,它掌握了每一個用戶的用電需求、用電規律,它集合了一個一個的車主跟電網交易,跟需求方交易,交易成本太高,由資源聚合商來整合,服務成千上萬的電動車車主,然後拿到電網上去進行交易,所以這裡面有各個新能源汽車車主用電需求的數字化的分析、市場的數字化的預測,包括電源的預測,都需要數字化技術,這是電網需要做的工作。
對於用戶來講,我覺得很簡單,咱們去更多地擁有新能源汽車,更多地探索新能源汽車的應用場景,現在是不到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如果10年以後1億輛新能源汽車,一台車一次充100度電,一年充100次,全部加起來可以充1萬億度電,這是什麼樣的概念?去年我們全社會用電量是8.6萬億度,假設未來全社會用電量是10萬億度電,1萬億度電就到了10%,這些部分都是新能源汽車消耗的。它既是巨大的電量的消耗者,也是虛擬電廠的一個重要的提供者,所以這個市場是非常巨大的,這裡面需要數字化、市場、政府去實現。
所以我的結論是,新能源汽車規模化應用靠市場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既為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帶來機會,也為我們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低碳發展帶來更多的市場的行為、市場的規模。
翟永平:謝謝劉主任娓娓道來,以新能源汽車的例子,從上中下游解釋得非常清楚,我待會兒想跟進的問題是,以新能源汽車未來的前景,1萬億度電的空間,您也提到這裡面需要數字化技術。很多數字化技術原來不是做能源的,數字化技術的公司能在這裡面哪些方面發揮作用,或者説他們的哪些技術能用上?比如説大模型,哪些數字化技術能夠服務於您描繪的這個美好的前景?
下面請深圳市龍華區雙碳産業運營中心主任張志東分享。
張志東:我們公司是聚焦在碳科技服務的公司,我們提的主題是雙碳、管碳、降碳、消碳,都是跟碳相關的,新能源是碳領域非常關鍵的手段,數字化又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我們有一個零碳平臺,就是提供相關服務的。我們雙碳産業運營中心也是一種新的模式,趙主席剛才講到了,雙碳的變革是一個經濟社會巨大的深層次的變革,它一定會在最基層的單位做到實時的體現,龍華區是比較基層的組織,我們企業更加是在新型電力網裏面處於末端的組織,從我們這幾年的探索來看,其實是挺複雜的,從上層的概念到基本的政策、到理念,到地方落實,是非常複雜的,因為每個區域的資源稟賦、能源結構、産業結構,經濟的狀況都是不一樣的,它要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有時候尤其是在地方政府,還是面臨很多困難的。當然龍華區在數字經濟和雙碳、新能源這一塊都是抓得很緊的。
雙碳産業運營中心就是在龍華區這麼良好的背景下,結合雙碳的戰略一起去開展相關工作的,我們建立了在區域行政級別最大的雙碳專家庫,我們現在有130多名一線的教授專家,都是跟雙碳領域相關的,是我們專家庫的成員。我們也組織了很多場針對企業碳轉型方面的培訓,同時我們也做了一些數字平臺,針對深圳市主要是龍華區這邊的一些核心産業,怎麼讓産品、企業滿足未來的低碳、零碳要求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們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認證理事會的理事單位,在進行碳足跡的標準制定,我們也在行業層面做一些碳的供應模型,我們也在做這樣一些實際性的工作。
從末端這個角度來看,或者是從下面執行的單元來看,確實是面臨的難題比從大的層面講會更難一些,我們都説看風景,從山頂看到的風景和在山腳看到的風景是不一樣的,從執行層面來看其實是面臨特別多的問題。整體來講我們基本的概念是希望能夠因地制宜來做這個事情,我們先在龍華區做了這個事情,很多地方政府也來我們這裡做考察交流,他們也確實認為在宏觀層面解決氣候問題,可能大家很多的方式是相同的,無非就是能源結構轉型、電氣化、節能、負碳的技術融合在一起解決問題。但從微觀層面來看,各個方面面臨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需要做很多細緻的系統性工作,這樣才能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終平衡的結果,這方面我們有幸做了一些探索,也是在非常艱難地往前走,我們也希望未來得到更多專家的指導,能夠讓我們走得更好一些。
這次會議我是非常興奮的,我前段時間還做了一場關於氣候的分享,剛剛看到研究院的一些材料,我也拜讀了,之前也看過,確實在不停地吸取新知識,昨天也聽到朱新蘭主席講到氣候影視要面向10億人傳播,我覺得都非常振奮。我們從一個集成層面來看,大家在不斷碰撞,一定會有一些新的東西出來。
翟永平:謝謝張總為我們介紹了龍華企業實施雙碳的一些措施。我跟進一個問題,昨天我參加了專家與龍華企業的對話,感覺到龍華區政府、企業在雙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看到有90多條措施。從您的角度來説,雙碳政策是全國的,廣東也有跟進,深圳碳達峰計劃也出來了,龍華特殊在哪?有哪些政府的做法是有龍華特色的?我想多聽一點龍華特色的雙碳措施。
第四位分享專家是港華智慧能源副總裁胡武華,請胡總介紹一下。
胡武華: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這樣一個活動,當我看到這個議題的時候還是比較吃驚的,因為這是影視氣候大會,吃驚之餘,某種意義上也是有一點小興奮。為什麼興奮呢?相當於我們有一個機會能給可能對這個行當不是特別了解的聽眾來講一下我們做的一些事情。
我們這個環節的主題是“數字能源融合發展”,我首先想從我的角度來給大家闡述一下這兩者是怎麼融合發展,以及它的必要性在哪。雖然剛才趙主席開場的時候做了一個闡述,但是我覺得接下來我的這個闡述可能會更細緻一點。
第二方面我會講一下港華智慧能源在數字能源融合發展這個方向上做的一些具體的努力。最後我會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現在全球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都在大力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目前光伏、風電、水電、生物質能是最主要的綠色低碳的能源,其中光伏、風電最近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這些新能源有一個特點,它的隨機性、波動性特別強,這個特點給我們電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為電網需要供需實時平衡,隨機性、波動性、捉摸不定,給電網帶來巨大的挑戰。
為了應對挑戰,數字化就變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因為我們為了讓供需繼續保持平衡,要能夠隨時掌握這些供需的情況,並且精準地進行供需匹配,來保障電網的穩定運行。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的能源如果沒有數字化技術支撐,低碳化、綠色化轉型是不可能規模化推廣的。就闡述了為什麼數字化技術與未來的能源必須融合發展。
接下來講一下港華智慧能源在這個方向上做的努力。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港華智慧能源是什麼樣的公司,我們的母公司是香港中華煤氣,它成立於1862年,它是負責香港地區燃氣供應的公司。1994年進入內地拓展城市燃氣供應,也就是現在的港華智慧能源,所以它是負責內地的城市燃氣供應,目前港華智慧能源下面有兩家主要的公司,一家是港華燃氣,一家是港華能源。港華燃氣提供城市燃氣供應,港華能源提供新型能源、新型電力系統的能源供應。
我們現在聚焦工業園區的低碳化轉型,我們給這些工業企業首先鋪設這些分佈式光伏,然後做節能、低碳化的事情,同時管理它的碳資産,做它的購輸電方面的事情,總體來講我們在努力地為工業園區的企業提供低碳、綠色的電力供應。這是我們目前做的一些工作。同時我們也在構建以企業為單位的微網的模式,把源網荷儲進行多能互補、協同優化,實現真正的經濟用能,同時提升本地的分佈式能源消納,實現一個友好並網,並且實現經濟用能。
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數字是我們提供這些服務的一個最基礎的技術手段,也是一個某種意義上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因為你提供這些服務,涉及到你的效益、經濟性如何,以及能不能實現源網荷儲的多能協同優化,所以數字化貫串于我們剛才提到的分佈式光伏、節能降碳,包括我們正在投資的儲能充電,以及我們正在發展的微電網的服務模式。我們同時也在做一件事情,就是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把工業園區企業裏頭的能源資産進行聚合,形成一個具備可調節供需能力的虛擬電廠,然後再參與電力市場的交易,幫助電網來平衡供需,這是目前我們基於深圳的一些能源資源,已經實現了這樣一個虛擬電廠的管理,並且正在參與深圳的需求側響應市場,一方面在幫助電網削峰填谷,另一方面也是幫助我們的企業客戶創造一些額外的收益,目前已經在實踐。總而言之,未來的新型電力系統、能源革命需要新能源的支撐,需要依靠新能源,但是新能源又必須仰仗數字化技術,才能夠具備真正的生命力。
港華智慧能源正在實踐這樣一個數字與能源融合發展的道路,我們的實踐某種意義上已經證明這條路不僅行得通,而且必須大力深入進行推進。目標就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融合發展,實現大家夢寐以求的能源綠色、經濟、安全的三重目標,把一個大家認為難以平衡的三角變成一個穩定的三角關係。
翟永平:謝謝胡總,您的發言非常精彩,如果要打分的話,一定可以打99分,還有一分是我要問的問題,您的港華模式,園區、虛擬電廠這些概念,如果在國內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省份排序,你願意從哪個省開始,哪個省有最好的當地條件?畢竟做需求側響應,做零碳園區,還是要有一個小環境的,哪個省可能當地的條件最好,你會先去做?
我們只剩下8分鐘了,可能不會有第三輪了,我建議各位在回答第二輪問題的時候,也把您給我們的寄語説一下。先請程總。
程邁越:我想跟大家還是要建立這麼一個概念,我們講到向美國借鑒,可能我們要分清楚,我們的數字化現在對能源轉型意義最大的,我剛才建議的VPP,它其實是對電網的價值,是直接服務電網的,或者説它通過給電網的服務,為社會創造價值,這時候是需要公共政策,以及電網公司,它在能源轉型中起到樞紐的作用,它們要清晰地定義遊戲規則,而且要回饋這些參與的基層參與者,讓他們有足夠的經濟動力去提供這樣的電網服務。
能跟美國借鑒的,除了遊戲規則的透明之外,還有一個就是要盡可能推進電力市場的機制,如果能夠有隨行就市的電力價格波動,反映出供需方面的波動,對於參與VPP的分佈式能源資産的聚合商和投資人來講,他就會有更清晰的指針,同時也有盈利的機制,參與市場競爭,這部分可能會佔到美國VPP運營商超過一半的收益,它們從電網拿到的收益不到一半,如果在開放的州,在市場環境比較完備的情況下,甚至它可能只佔20%到30%,這是我們比較重視的。
從數字化和能源關係的角度,我們要把今天看到的能源轉型,可以相比的是20年前的互聯網。在20年前大家都認為互聯網是IT人的事,現在看來各行各業、人人都參與其中,我們今天的能源轉型,大家可能還以為是跟能源相關的人的事,其實不然。再過10年,可能我們就會覺得,每個人在中間都有機會,每個人都應該參與,因為它是對我們整個經濟結構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我們整個基礎設施通通再造的過程,是一個巨大的改變,也是巨大的機遇,人人都要參與其中。
翟永平:謝謝程總,非常好的寄語,我們都要參與。
下面請劉主任回答我的第二輪問題,您覺得大模型用得上嗎。
劉宇:我覺得大模型肯定能用得上,大模型對我們的消費行為,對發電企業電功率的預測,以及對我們有風沒有風、有雨沒有雨,有太陽沒有太陽等等的氣象感知,它越來越超越我們人類的個體,越來越智慧化的技術在我們能源和電力,以及我們能源市場的消費行為中間,它對於預測、感知的能力越來越強,會給我們使用能源和反哺能源電力市場帶來更大的便利。
我想再強調的是,能源電力的數字化給我們的新技術帶來更多的應用場景,同時數字化的技術也讓我們使用能源更加方便,我們的能源有可能是既從遠方來,比如廣東用的能源是從新疆、雲南過來,也有可能從我們身邊來,還有可能是我們的車輛來提供,這些都需要用數字化的技術,用互聯網的思維,用人工智能等等這些新的模型和新的工具,才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也讓我們所有的消費者、生産者都能更便利、更積極地投身到低碳、綠色地應對氣候變化這個大的語境中間來。
翟永平:謝謝劉主任,下面請張主任,講講龍華特色,加上您的寄語。
張志東:翟老師給我這個話題比較大,我也不太能代表龍華區政府,我只是説作為龍華區的企業,我們一直給龍華區服務,談談我的認知和感受。
我認為龍華區在應對雙碳這一塊是兩個方面都在做出努力。
第一方面是應對變化,雙碳這個事情來了以後,肯定是對我們現在的産業,包括我們整個的經濟發展,包括未來的佈局都會産生影響。龍華區的措施主要是積極調整、靈活管控、數字先行、協同發展。同時還有一點,龍華區的産業是按集群管理的,龍華區在龍頭産業和龍頭行業,這些企業在向碳的方面轉型是先行的,包括我們服務的企業,大家知道時尚行業,全球女裝看深圳,時尚就看龍華的大浪,我們也跟服裝領域的很多先進企業合作在做相關的工作,這是應對變化。
第二是擁抱機遇。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利用自身的自然稟賦,比如你有足夠的地方可以建光伏、風電廠,你就往這方面發展。龍華區是沒有那麼大面積的,工業企業又非常多,龍華區在推進新能源發展上面也是想了很多辦法,包括積極地參與深圳市的低碳園區建設、申報,還有公共機構,在碳這一塊也是在做積極的探索,還有零碳工業園的建設,龍華都在做這樣的探索和努力,這是擁抱機遇的第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自然資源去發展新能源相關的事情。
龍華區應對變化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是深圳市20+8里面的數字産業和新能源産業集群落地地區,這一塊是真正把應對氣候變化變成了一個産業機遇。
我的寄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穩妥前行,構築美好未來。
翟永平:最後請胡總。
胡武華:排位的話,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我了解的也不全。我從一個角度來講,我剛才提到新型電力系統要實現綠色、經濟、安全,從商業的角度,我們就考慮這三個方面的基礎怎麼樣,它的需求怎麼樣,基礎設施到資源和條件,涉及政策。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怎麼樣,它的電價差怎麼樣,從這些方面來看,我們的判斷大概是,現在江蘇、浙江、廣東(尤其是深圳),這些地方從這三個維度都有比較強的需求,也有比較好的基礎。嚴格的第一名,我希望是深圳。
最後我也簡單寄語:能源與數字化,可以理解成它們曾經是走散的孿生兄弟,現在它們團聚了。這對孿生兄弟對我們的能源革命、未來的新型電力系統能産生多大的作用,要靠我們周圍這些人,讓這幫孿生兄弟産生力量,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希望以後大家都能一起合作,把這個孿生兄弟的力量發揮出來,如果大家不知道如何合作,歡迎大家到港華智慧能源來參觀交流,我們可以詳細地解釋如何進行合作。
翟永平:謝謝胡總,時間已經過了兩分鐘,我就不總結了,我想請大家和我一起感謝四位專家今天的分享,也感謝組織方組織了這樣一個科普性、國際性和專業性的論壇。
(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國際在線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