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第二屆香港國際創科展的“智慧香港”展館一角。新華社記者 褚萌萌攝
“我們利用巴士的實時位置等開放數據,設想了這款面向視障人士的公交無障礙小助手。”香港農圃道官立小學六年級學生郭煒昌向參觀者介紹。日前,他和同學組成了第二屆香港國際創科展上年齡最小的參展團隊,自己也在展會上“學到好多新知識”,希望長大後繼續發明創造。
這場以“智慧創新 聯通世界”為主題的展會,是香港特區政府與貿發局所策劃“國際創科營商周”的旗艦活動,吸引了13個國家和地區的展商。能力提升、産業優化、生態培育……眾多展品揭示出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創新密碼。
智慧賦能,釋放創新力
幻彩的燈光,一棟棟科技感十足的樓宇,河流、道路貫穿其間……這幅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城景圖,是由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的大模型繪製的。
“由我們訓練的香港首個自主研發基礎大模型已初步完成,預計今年中公佈。”中心主任、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介紹,該中心整合香港五所高校力量,自去年10月成立以來突破迅猛,“我們的模型兼顧本地特色,具有世界一流水準”。
該中心的展館內,參觀者可以體驗用人工智能來輔助寫作、解答專業問題等10項應用,觸摸香港創科發展前沿。
更多展館展示著智慧賦能日常生産生活的成果。在“智慧香港”館,匯聚了特區政府20余個部門的100多項智慧公共服務方案,如水務署的水質監測無人船、路政署的智慧工地管理平臺、警隊的智慧搜救方案等。
通過項目合作、比賽競標等多種方式,香港正在匯聚起澎湃的創新力。依託特區政府創新香港研發平臺設立的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前來展出的貨物分揀機器人、工業三維成像感測器、智慧包裝系統等智慧物流方案,預計未來可助力香港區域物流樞紐的深化發展。
要素整合,完善産業鏈
在初創企業專區,創客陳子健的團隊帶來可用於駕駛學校的虛擬駕駛模擬系統。對於城市路況的高精度模擬,是該系統的技術亮點。他在展會期間舉辦的初創企業介紹會上進行了項目説明,隨後立刻有人與他接觸洽談。
“作為一家剛剛成立半年的公司,我們希望通過展會找到投資人,將産品投入生産。”陳子健説。
本次展會顯示,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一系列生産要素正在香港重新組合、優化配置,推動産業鏈創新優化。
在展商人才配對活動現場,行業知名人士在臺上探討創科人才的培養,數十家企業代表坐在台下的多張小桌前,對求職者進行即時招聘。
“科技發展速度很快,作為一家金融科技企業,我們渴望優秀人才。”萊斯工程有限公司售前總監張月曦已經收到幾份不錯的簡歷,“求職者可以直接去展臺了解公司業務,招聘非常有效率。”
“創科企業資産輕量化,因此人才的作用更為關鍵。希望幫助更多新來港人士匹配到適合的崗位。”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理事劉歡介紹,該協會有300多名會員前來參會。
産學研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助推産業鏈提質升級。香港中文大學一研發團隊展出的醫療設備可以操縱微型機器人進行精細操作,預計還需數年完善才能投入使用。不過,團隊成員薛俊南介紹,該設備正在香港科技園及中文大學醫院的支持下進行臨床試驗。
資源連通,打造生態圈
展臺上,一架鐳射雕刻機將木料雕出複雜精美的圖案,以“科技之美”吸引著目光。“我們是來尋找專業買家的。”負責該産品的深圳市豐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高歌介紹,隨著産品迭代升級,該公司希望借助香港的平臺開拓企業客戶群。
來自阿爾及利亞的穆罕默德當場就下了訂單,因為機器“操作簡單、用途多樣、價格實惠”。“我是做計算機産品銷售的,但在展會上找到很多新機遇,發現很多可以帶回我們國家的新産品。”他説。
第二次參展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展團共帶來10余家企業。愛筆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産品解決方案總經理楊尚照覺得,今年展會的客戶更為專業,對智慧方案更為關注,有很多項目實際應用方和投資方。幾天下來,該公司的線下空間數字化設計已獲得眾多海外客戶的青睞。
海外參展商也正在香港實現更多連結。“除了將自己的産品推向市場,我們還在展會上看到許多創新成果。”印度移動應用開發公司Inwizards創始人阿努傑·辛格説,“期待未來能和香港的公司深入合作。”
國際創科營商週期間,特區政府還攜手業界舉行了數字經濟峰會、首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香港Web3嘉年華等一系列活動。
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一系列活動旨在促進本地創新科技生態鏈上、中、下游的發展,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新質生産力,將香港的創科氛圍推向新高峰。(據新華社香港電 記者褚萌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