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穿梭、飛鳥停駐,野兔、小麂間或躍入眼簾……走進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的華潤江中制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灣裏製造基地,宛如步入森林公園。生産車間內,機械臂此起彼落,原材料在密閉管道中傳輸,廢水、廢氣被集中收集並進行無害化處置,各條智慧生産線正全力開“跑”。
“這個智慧車間只需要10余人,同等産量的傳統車間卻需要近200人。”基地總經理鐘志堅介紹,在生産運營過程中,還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通過改進工藝主動節能降耗,並對中藥渣等廢料進行資源再利用。
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記者在江西省調研採訪時發現,走綠色低碳與智慧製造之路的企業,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發展循環經濟、壯大綠色能源産業的例子,還有很多。
走進位於宜春豐城的格林循環産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只見一批批廢舊家電被“喂”入自動化設備中破碎,經過AI分選、造粒等一系列工序,“脫胎換骨”成炙手可熱的新材料。“我們每年要回收廢舊塑膠、家電10萬多噸。”格林循環集團董事長秦玉飛説,公司生産的可再生塑膠顆粒,廣泛應用於家居、汽車等行業。
記者在景德鎮金綠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一塊塊造型多樣、質感十足的新型綠色建材,竟是由固體廢棄物製成。“這種新材料非常輕,並且具有防水、隔熱、保溫的功能,被廣泛運用在建築裝飾等領域。”景德鎮金綠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薛俊東説。
園區、企業、廠礦、車間……“變廢為寶”的綠色“魔法”,每天在上演。
來到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韶口鄉漁光互補光伏發電站,成片的太陽能光伏板組成巨大的藍色“保護傘”,源源不斷産生綠色電能,“傘下”水域中游弋著成群的生態魚。三峽新能源萬安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方海説,項目每年可發電1.1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4萬噸,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9.7萬噸。
行走在贛鄱大地,記者發現,作為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的綠色生態,正不斷催生發展新優勢、新動能,驅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並進。
“這些年,江西出臺全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産業鏈現代化‘1269’行動計劃,發佈‘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賦能産業鏈群綠色低碳發展;出臺全省先進製造業促進條例,為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法治‘護航’。”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一級巡視員江明成介紹,江西綠色低碳的政策體系逐步完善、産業結構更加合理、生産方式加快形成、發展動能更加強勁。
位於新餘市的中國寶武新鋼集團是老牌鋼企。近年來,新鋼集團搶抓機遇向“新”而行,按下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快進鍵”。
在新鋼集團硅鋼集控中心,鋼卷生産工藝縮短50分鐘,集中操控和協同管控功能強大;在物流管控中心,鐵運量提升28%以上,運輸信息實時掌控,用車工單自動派發……目前,新鋼集團各條産線上活躍著100余臺工業機器人,建成2個全智慧運行的“黑燈工廠”,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産效率。
産業數字化、數字産業化正成為江西創新發展的主戰場。目前,全省智慧製造標杆企業已達225家,上雲上平臺企業數突破30萬家,智慧化管控設備超5萬台(套)。
傳統産業“添綠”的同時,江西省加快推動新興産業倍增發展,持續壯大電子信息、航空、裝備製造等優勢産業規模,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製造業。
近年來,贛州依託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加快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助推稀土資源綠色化和高值化利用。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黨委書記齊濤説,“利用稀土新材料研發海上風電設備,發電能力將提高20%,節約永磁材料10%以上”。
上饒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國家光伏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組件産能約佔全球的4.5%。作為園區龍頭企業,晶科能源N型Tiger Neo光伏組件全球累計出貨量突破100GW。“100GW組件意味著,每年可生産清潔能源電力約1300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3億噸,節約標準煤約5252萬噸,相當於植樹約70.2億棵。”上饒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劉加豐説。
隨著一批新興産業的崛起,江西産業結構持續向好。2023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為28.1%,較“十三五”末提高6個百分點。産業結構調優,又帶動江西工業用能結構持續優化。全省製造業高耗能行業用能佔工業比重穩定在50%左右,較“十三五”初期下降9個百分點。
培育壯大綠色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行穩致遠。“我們力爭到2026年,全省生態環境品質持續穩中向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初步形成,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制度全面建立,形成不同類型區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樣板,探索一批在全國範圍內可學習借鑒、可複製推廣的首創性標誌性制度成果,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取得顯著成效。”江西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王前虎説。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