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前沿技術引領新一輪發展熱潮
2024-12-12 14:00:1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責編:田蜜

  當今時代,科技革命與産業革命風起雲湧,創新正愈加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數字科技領域不斷涌現出新的發展動能,不僅構畫著更廣闊的數字未來,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也深刻影響著我們生産與生活的方方面面。12月11日,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政企代表匯聚第二屆“預見未來·前沿科創論壇”,圍繞技術發展前沿趨勢、創新成果應用場景以及科技企業在新一輪數字技術革命中的使命與責任進行了展望和交流。

前沿技術引領新一輪發展熱潮

  與會專家認為,在不斷接續的技術革命中,緊跟數字發展前沿趨勢,提升前瞻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才能在推動技術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勇立潮頭。推動前沿技術發展,在全球範圍內提升競爭力,需要有更多産學研協同的創新區域樣本,數字科技企業作為創新的重要參與者,更應立足自身優勢,發揮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的牽頭作用,做大做強研發,助力創新步伐提速,以加快實現我國科技自立自強。

  遠瞻技術創新前沿高地 把握時代發展機遇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浪潮下,前沿科創已成為驅動全球經濟增長、重塑産業格局的核心力量。”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曾堅朋出席論壇併發表致辭。

  從1997年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被機器人打敗,再到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集中爆髮式的創新成果涌現,當下人工智能已經進入創新成果集中爆發的技術奇點期;算力應用已無處不在的今天,高性能計算的茁壯生長不斷為大模型的迭新提供滋養,使得應用更簡單的自然語言完成指令處理複雜任務愈加精確......遙遠的科幻未來不再是構想,數字技術進步“提速換擋”的當下,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領域正在不斷出新。

  近日,由騰訊研究院聯合百餘位內外部科學家和技術專家製作的《2025數字科技前沿應用趨勢》報告預測了數字科技未來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揭示以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將引領新一輪的技術發展和産業重塑。

  “創造未來的第一步是需要我們去預判未來”,騰訊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莫閒表示這已經是騰訊第五年發佈《數字科技前沿應用趨勢》,“我們希望借此為前沿數字技術的探索打造一台面向未來的‘望遠鏡’。”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更加激烈,強化數字中國關鍵能力,構築自立自強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緊要性再提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數字經濟與全球戰略研究所所長曹鐘雄認為,未來需加快研究步伐,繼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只有把研究先做透、做紮實,拿出有力的創新研發成果,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先發優勢,成為標準和規範的制定者,在國際舞臺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劉莫閒介紹稱,一直以來,騰訊都在不斷加碼科技創新,自2018年以來已累積投入3205億元在研發開支上,通過自建實驗室群,佈局完善的研發體系,持續加碼前沿科研,設立“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和“科學探索獎”鼓勵科學家進行“從0到1”的原始創新,潛心基礎研究。

  “應該鼓勵更多創新主體更深刻地參與到國際競爭當中去”,曹鐘雄表示,要充分發揮科技大企業作為技術創新引領者和産業創新生態中樞的作用,充分利用大企業的資本、人才、産業場景和生態等資源整合,加速向科技創新舞台中心邁進。以大模型賽道舉例,自兩年多前GPT問世,到國産大模型“窮追不捨”,在不斷的競爭和技術迭新中,以騰訊的“混元大模型”為代表的國內大模型第一梯隊已達到或接近國際一流水準。

  另一方面,曹鐘雄也指出,面對不容樂觀的國際環境更要予以創新主體更多的耐心以及自主探索空間。AI大模型升級再放緩,技術突破和應用落地面臨挑戰的當下,應輔以適當和及時的監管,用更加柔性化的治理去引導企業,幫助其在技術迭新的道路上順利、平緩進入“快車道”,更好把握時代發展機遇。

  讓數字技術應用落在實處 加快産學研協同步伐

  “創新不能僅停留于‘實驗室’,需要更腳踏實地的落地與應用。”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中國·深圳)院長陳輝在會上表示。

  當前,數字科技的進步正在給千行百業帶去深刻的變革,數字和物理世界在纏繞中發生著更加真實的交互:譬如遊戲行業中用於高效構建虛擬世界的數字交互引擎應用於航天、工業等多元産業場景,同時也使得“文化保育”有了新的數字化實現方式;大模型應用到科技研發、實體産業等諸多領域和場景,惠及政務、金融、醫療等各行各業;AI技術飛速發展,人文關照與之伴行,養老之殤、殘障關懷等現實需要不再成為困阻和難題......

  “讓數字技術應用落在實處,推動前沿技術産業化落地,需要共築科技生態圈,加速構建起貫穿産業、學術研究和應用的全方位創新生態系統。”共熵産業與標準創新服務中心副理事長楊濤認為。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沿高地,粵港澳大灣區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以及強大的創新集聚效應提供了一個助力中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區域創新樣本。

  科技創新是深港澳合作的“最大公約數”,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標簽。在會上,專家們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推動前沿技術創新落地的具體實踐發表看法。從矽谷的小灣區回到深圳的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IDEA)橫琴人工智能與數字技術中心的執行主任汪亞君談到,未來更好的創新模式一定是政産學研融合的創新,尤其是在AI産業上,中國集合各方力量的創新模式是具有優勢的。粵港澳大灣區匯聚一大批大型數字科技企業的濃厚的産業氛圍實際上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應用開發以及人才培育提供了生長的沃土以及發展的廣闊空間。

  “全球人才市場‘人才回流’趨勢的出現與政産學研融合創新密不可分,在這一創新融合中,頭部企業能夠看到未來産業的最新需求和最棘手的難題,將前沿課題分享到高校及研究機構,從而讓研究生及青年科研人員得以帶著前沿問題去探索,助力國內科研人才的駐留,以及海外高端人才的最終回流,推動産學研融合,構建人才培養-技術産出-産業推動的完整科技創新生態”,澳門大學河套積體電路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江洋表示。當人才、技術和模式三大科技創新重要因素齊聚,才能在基礎科學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及跨界合作上爭取更大的突破,落地更多、更豐富、更務實的合作成果,推動科技創新高品質發展。

  立足優勢發揮排頭兵作用 數字科技企業大有可為

  科技創新具有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在科學技術的研發過程中,“高成本、高風險、長週期”的特點尤為明顯,每一次技術突破的背後都是細水長流的長期耕耘。

  曹鐘雄談到,當前的科技創新需要回應的是如何實現技術突破與應用落地兩手抓,而這一過程中,時間成本、金錢投入、人才培養等都是需要思考的關鍵因素。甚至在某些關鍵領域只有頭部企業才能夠去承擔這樣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

  以華為、騰訊為代表的中國數字科技企業研發投入連續多年保持高位增長,兩家創新投入均位列世界前二十。而從成果産出來看,除騰訊等國內企業在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尤其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位居全球前列以外,在關鍵的數字技術上,我國的數字科技企業也正在通過自主研發逐步突破“卡脖子”風險。根據國際事務處理性能委員會(TPC)的測試結果,騰訊雲數據庫TDSQL在數據庫決策支持性能基準測試(TPC-DS)以及數據庫“事務處理類”性能測試(TPC-C)中均刷新世界最佳性能紀錄,拿下數據庫最核心的兩個應用場景。

  “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三中全會《決定》強調。

  數字科技是大國競爭的主戰場,未來産業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當前,我國已經在數字産業化方面走在前列。立足自身優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需要一批優秀的領軍數字科技企業發揮帶頭作用,在科研投入以及人才培育上持續深耕,在前沿領域和陣地繼續做更紮實、更牢固的研究。曹鐘雄談到,未來應該繼續發揮好民營企業的“創新者”作用,加強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對接,鼓勵企業發揮能動性,注重技術成果的産品化、市場化能力,更好驅動數字科技進步。(圖/文 陳東)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