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創造社會價值、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在這個問題上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們,如今有了充分交流觀點、分享實踐案例的平臺。
12月3日,以“生長”為主題的2024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大會(簡稱“S大會”)在北京舉行,旨在關注可持續發展中的企業力量,搭建面向全球的開放平臺,廣泛連接各行各業創造社會價值的生態夥伴,推動社會價值生態圈的形成。
本次大會由聯合國駐華協調員辦公室(UNRCO)、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清華大學可持續社會價值研究院、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共同主辦。來自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創新引領者、行動者、研究者與倡導者匯聚於此,從技術、産品、商業模式等不同角度,分享針對眾多社會問題的“解法”方案,共議如何有效使用企業的核心能力和創新力量,加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2024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大會現場。
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企業力量大有可為
聯合國發展系統駐華協調員常啟德表示,本次大會的目標,即凝聚共識、推動資源共享、鼓勵協同創新以及打造交流互動平臺,這些都是成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相信,本次大會不僅能激發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還能促使各相關方採取富有意義的行動”。
聯合國發展系統駐華協調員常啟德在S大會上發言。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彭華崗指出,近年來在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中,中國涌現出一大批先行企業,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範式和新的實踐。
彭華崗的演講中,提到了多個中國企業助力可持續發展的案例——華潤集團捐建的希望小鎮,將鄉村振興與企業發展戰略核心能力深度融合,打造了現代化鄉村的新樣板;國家能源集團寧夏騰格裏沙漠新能源基地項目,探索出“新能源建設+沙戈荒(沙漠、戈壁和荒漠)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發展新模式;騰訊發起成立百億元的“新基石科學基金”助力基礎科學研究,鼓勵更多科技工作者心無旁騖地探索科學“無人區”,形成了對中國基礎研究的有益補充。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彭華崗在S大會上發言。
“中國企業的探索和堅守,向世界貢獻了追求可持續發展、創造社會價值的中國 ‘解法’,我們熱忱期待世界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彭華崗表示。
清華大學副校長、可持續社會價值研究院院長楊斌也分享了自己的“洞見”。在他看來,對於企業來説,可持續社會價值創造可以幫助企業擺脫囿于“賽道”的慣性思維,不再以短期的商業利益為目標,而是服務於尚未得到滿足的社會需求、解決社會問題,從而充分發揮科技的創造能力,成為社會的“善引擎”,“如果這個社會當中出現很多這樣的‘善引擎’,我覺得整個社會的面貌、社會的動力系統會變得非常不同。”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針對社會痛點問題的科技産品,就像楊斌所説的“善引擎”,在關鍵時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今年9月,廣東東莞有一位小朋友在家裏溺水,在120到達之前,孩子爸爸通過騰訊SSV研發的企鵝急救助手小程式,在醫生遠程視頻通話的指導下,給孩子做了心肺復蘇,第一時間把人救了回來。
“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除了騰訊自身的科技能力之外,要連接120、醫院、社區志願者等救援力量,同時也要連接物業、計程車司機等社會力量,以及連接AED等社會急救硬體資源。”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介紹,這樣的應急網絡,10月份已經在中國四座城市落地,培訓了超過60萬急救志願者,接入超過2萬台AED設備,救援7000例左右。
“社會問題的解決,是多方合力的結果,它需要生態夥伴的力量,需要可持續發展的願景對所有人的感召。這也是我們在今天聯合多方共同舉辦S大會的初心——希望能夠激發更多的善意,讓善意生長更多可能。”奚丹表示。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S大會上發言。
産品、技術、模式創新探尋社會問題解法
在近年的創新實踐中,以企業為代表的社會力量運用核心能力,尤其是科技能力和商業能力推動可持續目標的實現,正在世界範圍內成為共識。結合各自差異化的核心能力,眾多先行者們通過産品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等不同方式,逐步探索出了一些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誕生了很多生動鮮活的案例。
作為世界領先的科技公司,微軟和騰訊充分發揮了自身産品的核心能力,來解決他們所關心的社會問題。
微軟慈善數字技能賦能全球合作總監Gregory Bianchi介紹,通過AI産品的賦能,微軟可以為每個學習者找到最佳的AI技能學習路徑,並提供學習內容和工具、資源和項目,幫助他們解鎖更多的機會。在中國,微軟已經為超過32萬人提供數字技能培訓,其中包括學生和殘障人士,以幫助他們能夠在數字時代更體面地工作和生活。
如何在不同的議題類型上尋找對應的“騰訊解法”?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SSV負責人陳菊紅,在現場分享了一則故事——今年久久公益節期間,延安一位愛心人士通過分分捐給公益項目“愛心餐”捐了一分錢,3天之後他在手機上收到反饋,這一分錢和其他人的捐款一起匯聚成了15塊錢,通過微信支付讓一名環衛工人領券在餐廳裏吃了一碗蓋飯;得到反饋後,他馬上又捐了10塊錢,因為他覺得這個事情靠譜、對自己尊重,可以持續做下去。
“在愛心餐産品的設計流程中,無論是誰出資捐款,都是通過微信支付讓環衛領券,在提供愛心餐的餐廳中核銷,最終給捐贈人反饋。運用數字化能力,互聯網捐贈的所有利益相關方都被連接在一起,從而讓公益變得更透明和可持續。“陳菊紅表示,“我們要破的題,是找到社會議題中最適合騰訊去發揮作用、最痛的那個點,然後用騰訊最擅長的能力去撬動問題的解決。”
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SSV負責人陳菊紅在S大會上分享。
全球非營利教育機構可汗學院創始人薩爾曼·可汗,也在大會現場分享了可汗學院研發的新産品——AI教學助手Khanmigo是如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在Khanmigo出現之前,不少學生也會通過視頻等方式自我學習,但Khanmigo出現後,能夠和學生互動回答問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這一點讓大家都非常興奮。我們發現,使用Khanmigo的孩子們學習效率比其他人高30%-40%。”
河鋼集團副總經理李毅仁則作為技術改變世界的代表,分享了河鋼集團如何運用最新的“氫冶金”變革技術,將一向被視為重污染、高能耗代表的鋼鐵企業,打造成綠色低碳發展新典範。氫冶金示範工程一期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0萬噸,減排比例達到70%以上。
河鋼集團副總經理李毅仁在S大會上分享。
除了通過産品和技術的創新,模式創新也是不少企業和組織創造社會價值的有效方法,蓋茨基金會和著名投資機構LeapFrog是其中的佼佼者。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目標守衛者”項目全球負責人、副主任Dawda Jobarteh介紹了他們通過全球創新價值鏈,來確保一些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公平有效的;為了加快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蓋茨基金會每年還會發佈《目標守衛者報告》,分享這些目標背後的數據和故事,並借此激勵世界各地的目標守衛者,並促使更多人採取行動、實現目標。”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目標守衛者”項目全球負責人、副主任Dawda Jobarteh在S大會上分享。
LeapFrog合夥人Stewart Langdon則分享了他們如何秉持“創造有意義的利潤(Profit with Purpose)”投資理念,來實現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步提升的。與傳統金融資本不同,LeapFrog長期關注非洲和亞洲的新興市場、專注于投資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企業。目前,LeapFrog投資的項目覆蓋全球5.37億人,其中有3.59億是新興消費者(每天可供支出的生活費用不足10美元的人群),為他們提供了醫療保健、金融工具或氣候解決方案。
LeapFrog合夥人Stewart Langdon在S大會上分享。
圍繞著AI向善、低碳環保、健康普惠、鄉村振興、商業創新等主題,更多創造社會價值的探索和實踐,在S大會上一一呈現。擁抱輪椅上老人的數字機器人、解決馬爾代夫島嶼儲能難題的新技術、治療兒童斜弱視的遊戲、面向鄉村經營人才的培育指南、點亮全球783萬家庭的清潔能源……在全球生態夥伴的共同努力下,方方面面的社會問題正在迎來越來越多的解法,善意也生長出更多的可能。
韌性社會需要重塑新時代商業文明
“德國學者馬庫斯·布倫納梅爾在其《韌性社會》一書中,把韌性理解為一種反彈恢復的能力。該書指出,不管人類面對的是金融危機、國際衝突、氣候變化、新冠疫情等,決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固守現狀。一個社會的韌性強弱,取決於這個社會在環境需要時改變和調整執行社會契約組合的能力,而不僅僅是依靠個人思維主義。”
資深媒體人秦朔用這樣一段話,開啟了S大會閉幕論壇的圓桌對話環節,多位專家學者圍繞著“韌性企業與韌性社會”的話題,分享了各自的見解。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存在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實現商業價值,第二重境界是基於社會視角來做好事,第三重最高境界則是基於社會公平正義和可持續的視角來創新引領社會價值:“以騰訊為代表的企業運用數字化技術、帶動用戶廣泛參與、營造共創共益的社會氛圍,我覺得這個貢獻絲毫不亞於其創造的經濟價值。只有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雙輪驅動,企業才會走得更遠。”
“以前我們談論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底層邏輯是企業發展犧牲了環境、佔用了資源,要通過回饋社會來承擔自己的責任。而現在我們談論企業運用核心能力創造社會價值,邏輯則完全不同——這是從被動承擔責任到主動貢獻價值、從自治到共創、從獨享到共享、從獨贏到共贏的根本轉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環資委副主任委員呂忠梅説。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談到了他對零碳時代重塑新商業文明的看法:“‘雙碳’目標對於我們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企業必須要改變現在的生産方式,政府部門也應該制定更加科學的市場機制,通過市場設計引導和鼓勵企業挖掘轉型的潛力。在這一點上,企業和政策制定部門要緊密配合,才能讓‘雙碳’轉型更加高效、成本更低。”
S大會閉幕論壇的圓桌對話環節。
在S大會現場,清華大學正式宣佈成立可持續社會價值研究院,致力於深入研究和探索可持續社會價值的內涵與實踐。該學院將通過與企業共同探尋共創路徑,挖掘中國可持續社會價值的發展成就,推動其理念在國內外的傳播和實踐。在成立儀式上,清華大學可持續社會價值研究院副院長程源同步對外發佈了研究院的首個項目“可持續社會價值全球開放研究計劃”,探索創造社會價值方式的特殊性和普適性。(圖/文 陳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