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貴州“村超”40強交叉賽現場,小朋友與機器人互動。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攝
人形機器人在2025中國義烏國際日用百貨創新博覽會上。時補法攝(人民視覺)
安徽合肥2024世界製造業大會上展出的國家電網人形機器人。陳三虎攝(人民視覺)
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近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參與生産人形機器人的公司數量居世界首位,該領域超過50%的公司位於中國。報告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繼續取得最令人矚目的進展。”
業界普遍認為,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量産元年。當前全球機器人行業發展趨勢如何?中國人形機器人研發應用有何優勢?全球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突破口何在?本報記者邀請中國信通院泰爾系統實驗室高級工程師王堯進行解讀。
全球機器人行業發展趨勢如何?
業界態勢
人形機器人是指外形或結構模倣人類的機器人,通常具備類似人的外貌、姿勢、動作等特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人類的運動和行為,是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的産物。
從全球範圍看,人形機器人産業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成果富集的重要細分行業。
近幾年來,全球主要科技公司紛紛投資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或直接進場研發,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展開了激烈競爭。
根據2024年公佈的《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研究報告》,目前,美國特斯拉、Figure AI、波士頓動力等科技公司已進入全球人形機器人整機産品第一梯隊,1X科技、Digit等企業人形機器人産品位於第二梯隊。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採用“整機集成、關鍵零部件自研”的路線,快速推進整機産品迭代,産業迅速發展,産品不斷涌現,在技術方面與國外無明顯代際差異。
專家觀點
人形機器人主要由“大腦”“小腦”和“肢體”三個部分組成。“大腦”負責實現環境感知、行為控制、人機交互等任務,目前主要基於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同時也可通過雲邊協同,提高機器人的智慧水準。“小腦”負責控制人形機器人的運動,目前主要基於人工智能、自動控制、機器人作業系統等技術,實現複雜環境下的運動控制。“肢體”負責實現高動態、高爆發、高精度運動,集成了人體運動力學、機械結構設計、新材料、感測器等諸多技術,包括倣人機械臂、靈巧手、腿足等關鍵結構,並通過集成感測器和長續航動力單元,實現能源結構感知一體化。
中國人形機器人目前在智慧化水準、運動控制水準等方面基本處於全球第一梯隊。主要的研發應用側重三個方面:一是智慧化方面,相關科研機構著力加速人形機器人“大腦”和“小腦”研發,持續提升人形機器人的交互能力、感知能力和泛化任務執行能力。二是整機産品方面,相關生産企業正在通過優化技術方案、創新開發和訓練工具、整合産業鏈等多種方式,逐步降低整機産品的價格。三是應用場景方面,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正在不斷拓展人形機器人在生産製造(如汽車、數碼産品等行業)、商業和公共場所服務等場景的應用,加速推動産品在應用中迭代升級。
中國人形機器人産業為何全球矚目?
業界態勢
根據摩根士丹利發佈的《人形機器人100:繪製人形機器人價值鏈圖譜》數據,在過去5年中,中國內地人形機器人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全球領先,多達5688件;美國、日本、世界知識産權組織超過千件,依次為1483件、1195件、1123件。報告顯示,在參與製造人形機器人的100家上市公司中,73%位於亞洲,僅中國就佔56%。摩根士丹利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的初創企業受益於成熟的供應鏈、本地市場應用機會和國家的大力支持。
2023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發展目標: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培育2—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2—3個産業發展集聚區。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專家觀點
中國人形機器人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政策前瞻引領、産業自主創新和規模市場牽引等多重優勢疊加。
政策引領方面,2023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為人形機器人産業高品質發展指明方向。在政策牽引下,浙江、北京、廣東等多地積極因地制宜佈局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已形成具有一定引領性和規模效益的産業集群。
産業創新方面,人形機器人是多种先進技術共同驅動的融合創新産品,當前中國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加快推進、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得到強化,為人形機器人産業的創新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今年以來,中國人形機器人創新成果密集發佈,而且涌現出一批有想法、有活力、有韌勁的青年創業領軍人,令人鼓舞。
市場需求方面,中國人口規模巨大,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持續加快,勞動力缺口和養老育兒需求將不斷擴大,形成規模化的人形機器人應用需求。同時,中國具有非常豐富的工業和服務業應用場景,特別是中國工業體系完整、門類齊全,能夠充分發揮人形機器人的通用泛化能力,並且為人形機器人的快速發展提供場景支持和産業基礎。
全球人形機器人“破圈”,機遇挑戰何在?
業界態勢
人形機器人廣闊的商業應用前景,正在從夢想走向現實。美國知名金融機構高盛在報告中預測稱,人形機器人最早應用到工廠的時間為2024年—2027年,應用到消費市場的時間為2028年—2031年。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達140萬台,市場規模約380億美元。
報告認為,人形機器人尤其適合從事“危險、骯髒和枯燥”的工作,採礦、災難救援、核反應爐維護和化學品製造等領域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將非常大。將來10%—15%的有害危險工種和汽車製造業崗位將被機器人所取代。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此前表示,在2025年年底之前,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産業會達到一個新的量級。如果順利的話,到明年或者後年,人形機器人在一些服務業或工業的基礎應用方面有望推進;家用人形機器人對安全性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加成熟的技術支持,推廣速度可能相對慢一些。
專家觀點
從全球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水準來看,目前人形機器人研發、應用、落地仍面臨一些共同難點。
一是人形機器人智慧化水準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智慧化水準還無法實現大部分的非結構化任務,人形機器人自適應完成任務的泛化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距離真正進入工業、服務業的諸多應用場景還存在一定差距。這受限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水準以及高品質數據集獲取等上下游技術發展情況。
二是人形機器人成本仍需不斷降低。目前,具備實用功能、全尺寸的人形機器人整機産品價格普遍較高。要控制人形機器人成本,需要不斷完善相關標準體系、拓展應用場景、探索商業模式、形成産業鏈上下游分工協同,才能儘快形成規模效應,進而有效地優化投入産出比。
三是安全隱私等問題不容忽視。由於人形機器人出現故障時有可能對周圍的人員、財産造成較大損傷,人形機器人的推廣應用必須統籌考慮其功能安全可靠。同時,人形機器人還集成了攝像頭等多種感測器和人機交互功能,由此帶來的信息安全及隱私問題也需重視。
從全球治理角度來看,在人形機器人國際標準制定、國際安全倫理治理以及技術開發和場景探索等方面,中國持續推動該領域國際合作,未來也將為推進全球人形機器人産業安全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