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産業力 |   環球健康   |   會員頁面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物流裝備加速更新迭代
2025-03-26 09:19:13來源:人民日報責編:韓東林

物流裝備加速更新迭代

深圳豐翼寶安低空智慧物流運營中心,無人機正在執行任務。蘇麗艷攝

物流裝備加速更新迭代

山西太原郵件處理中心,中郵科技雙邊翻盤分揀機正在作業。陳明荃攝

  中國快遞有多強?1秒鐘,平均産生5400多件快遞;1天,最高日處理快件量達到7.29億件;1年,快遞業務量突破1700億件,連續11年穩居世界第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用頻次走高、處理能力增強、業務規模領先,快遞業持續高效運行,離不開物流裝備的堅實支撐。近年來,物流裝備製造業呈現出哪些新變化?又將如何助力中國快遞再上新臺階?記者進行了採訪。

  智慧化、無人化設備加快應用,助力物流降本增效

  山西太原小店區,中國郵政太原郵件處理中心高速運轉,一幕幕智慧場景正在上演:

  進口端,數十個智慧屏實時顯示位置,引導車輛前往對應的卸車口;貨物卸車後,海量包裹經過單件分離系統“整隊”後,交錯、堆疊的快件瞬間變得整齊有序;緊接著,在分揀帶上完成掃描稱重後,智慧檢測器全程跟蹤包裹路徑,讓每個包裹精準入袋……在視覺識別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助力下,平均每秒鐘有30多件包裹被快速分揀處理。

  這臺設備的運轉情況被實時傳輸到千里之外的中郵科技廣州南沙智造基地。在那裏,智慧監控平臺“實時監控”全國上千台分揀設備的運轉。一旦發生異常,便會發出預警,遠程指導現場人員維修,保障設備穩定運行。

  “這臺智慧分揀設備由我們自主研製,分揀速度處於行業領先水準,已在全國多個快遞轉運中心投用。”中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新研究院副總經理范生淼説,經過前期高速發展,行業正處於智慧化轉型階段,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讓物流裝備更加“聰明可靠”,更好應對複雜多樣的作業場景。

  以分揀機為例,搭載智慧化技術,工作模式由過去的單機運作轉向多設備集成化發展。中郵科技自主研發設計的小件全自動無人化處理系統,集合單件分離、視覺檢測、自動集包等多項技術,實現了小件包裹全流程智慧處理,即使在包裹高峰期也能“應對自如”。

  一組數據為證:新技術、新設備的加入,讓轉運中心分揀效率達到每小時8萬袋件,生産效率提升90%,分揀準確率超過99.99%,實現了低人力投入、高生産收益。

  智慧技術在分揀環節“大顯身手”的同時,無人設備也加速讓快遞配送“面目一新”:

  上底盤、安車架、四輪定位……走進位於安徽南陵縣的行深智慧無人車製造車間,只見島式生産平臺沿既定軌跡移動,一道道工序快速流轉,一台臺無人配送車接連下線。

  “我們研發製造的智慧無人車,通過融合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能夠實現貨物的實時追蹤和智慧調度,為快遞企業提供更精準高效的服務。”行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余桐説,這幾年,無人配送車加快應用落地,企業産能在5年內增加了4倍,今年預計將生産上千台。

  “智慧化、無人化設備廣泛應用成為我國快遞裝備業高品質發展的顯著特徵。”國家郵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去年底,我國規模以上郵快件處理中心達1300個,其中自動化率超過90%,行業累計應用無人車超千輛、無人機配送快件300多萬件,有效助力行業降本增效。

  需求牽引強勁,上下游緊密協同,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從自動化、智慧化到無人化,短短幾年間,國內快遞物流裝備何以持續向“智”攀升?

  看需求側,快遞業務量的強勁增勢,牽引物流裝備加速更新迭代。

  “電子商務和即時配送蓬勃發展,帶動我國快遞業持續壯大,對人力成本、寄遞效率等提出新課題。”中國快遞協會原副秘書長邵鐘林分析,在此背景下,追求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成為快遞企業的核心訴求,推動物流裝備行業不斷加大技術創新。

  長期專注無人車領域的余桐對此感受深切。“末端配送需求激增疊加時效要求與日俱增,不少快遞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無人設備。”余桐告訴記者,經過幾年攻關,無人配送車的AI晶片、智駕大腦、終端感測器等已全部實現國産化,助力産品生産成本降低、競爭能力更強。如今,單臺成本已從5年前的40萬元左右降至約10萬元。

  廣闊的應用場景也成為新技術優化成熟的“練兵場”。

  轉彎、會車、超車,浙江杭州市余杭區,超30台菜鳥無人配送車自如穿梭于車流中,每天往返快遞城市配送中心和末端快遞驛站200多次。配送中心負責人介紹,“每台無人車能裝載約500個包裹,一鍵發運後,全程無需人工介入。”

  菜鳥不斷積累數據資源、優化演算法,歷經多年努力,于2024年將無人車技術拓展至公開道路和城市配送場景,公開發售的L4級無人車實現了網點到末端驛站的規模化包裹運送。

  “由於業務需求穩定增長、運營模式相對可控,自動駕駛已率先在物流領域實現商業化,並投入大規模使用。”菜鳥集團首席技術官李強認為,未來3到5年,物流行業或將部署應用超過20萬台的無人配送車。

  從供給側看,物流裝備製造企業與快遞企業緊密協同,為産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深圳寶安,步入豐翼低空智慧物流運營中心,偌大的起降場上,方舟40、方舟80、豐舟90等多款無人機整齊排列,只待運控平臺發出指令,便會起飛,開啟空中寄遞。諸多機型中,擁有8隻旋翼的方舟40格外打眼。雖然體型小巧,卻“身強力壯”、防水抗風,能攜帶10公斤貨物飛行20公里。

  “多品類、多功能的産品矩陣是上下游協同創新的結果。”豐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總裁杜昊告訴記者,方舟40從2017年立項、2019年定型到2020年投用,從模型機快速變為主力機。

  然而,隨著下游應用場景不斷開拓,團隊很快發現,一款機型很難“包打天下”。2023年以來,他們通過與順豐速運、順豐同城等建立供需對接小組,陸續開發出4款適配多場景、性價比更高的無人機。“作為新一代升力多旋翼物流無人機,方舟80已逐步替代方舟40,不僅單次載重更大、航程更短,寄遞成本也降低30%。”杜昊説。

  “物流裝備企業與下游快遞企業緊密協同,構成了中國快遞業的發展優勢。”邵鐘林表示,快遞企業或自營,或入股參股,或聯合攻關,與物流裝備企業結為商業夥伴,既推動物流裝備業提速轉型升級,也促進快遞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邁向高品質發展,需要更成熟的商業模式、更完善的産業生態

  更快、更深、更廣,這些年,中國快遞跑出發展加速度。與快遞業攜手共進的國內物流裝備企業也普遍看好行業前景。

  去年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開展以來,快遞企業積極響應,加快淘汰改造老舊設備,同步引進新型高效設備,釋放了物流裝備市場空間。目前,韻達快遞無人機配送服務已覆蓋全國20個省份的30多個城市,今年還將投入更多無人車;圓通速遞2024年投用自動化設備300余套,今年還將改擴建近50個集運中心,預計投入智慧設備近百套。

  長期看,智慧化已成為推動物流業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徑。范生淼認為,下游快遞企業上馬智慧物流裝備的意願越來越高,應用智慧物流系統的主動性越來越強,“未來幾年,智慧物流裝備行業有望保持快速增長。”

  前景向好,挑戰猶存。物流裝備業邁向高品質發展,有賴於建立更成熟的商業模式、更完善的産業生態。

  “由於無人配送車單價高、投入大,目前快遞企業多采用租賃模式。這樣一來,物流裝備企業就會面臨成本回收週期長、佔壓資金多等難題。”余桐説,在致力於技術創新的同時,企業積極探尋新型商業模式,“從售智慧設備到賣運力服務,變單一客戶用車為多客戶共享無人車,帶給用戶更好使用體驗,也提升了企業造血能力。”

  “無人配送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要造得出,更要用得好。”杜昊説,目前,無人機配送要真正進入千家萬戶,仍須進一步完善産業生態,加快形成涵蓋研發、生産、運營、配套等環節的産業體系。

  “向‘新’而行,向‘智’攀升,是行業發展所向、大勢所趨。”國家郵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深入落實“人工智能+郵政快遞”融合發展實施意見,加快分揀設備、運輸工具等設備升級,支持智慧雲倉、無人配送、低空物流等規模化發展,以現代化的物流裝備産業更好支撐快遞業發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