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企承建非洲最長矮塔斜拉橋通車——“為坦桑尼亞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跨越維多利亞湖的馬古富力大橋。
本報記者 沈小曉攝
馬古富力大橋通車儀式上,演員載歌載舞。
赫爾曼·埃馬紐埃爾攝(新華社發)
馬古富力大橋承建單位當地僱員在安裝隔離帶扣件。
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東非公司供圖
坦桑尼亞北部姆萬扎省,維多利亞湖上,一座現代化橋梁越過波光粼粼的水面。
前不久,馬古富力大橋項目正式建成通車,這是第一座跨越維多利亞湖的永久性橋梁,也是非洲最長矮塔斜拉橋。馬古富力大橋是坦桑尼亞國家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由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與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承建。
坦桑尼亞總統哈桑出席通車儀式併為項目剪綵。她稱讚馬古富力大橋為“坦桑尼亞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成就”,強調該橋將成為推動坦桑尼亞經濟騰飛,深化與盧旺達、烏干達等鄰國貿易往來的關鍵樞紐。
“象徵著我們的發展雄心和推動發展的能力”
維多利亞湖作為坦桑尼亞的“母親湖”,為坦桑尼亞提供了豐富的淡水和漁業資源,孕育了坦桑尼亞第二大城市姆萬扎,但也成了湖區兩岸的地理屏障,對當地互聯互通、經濟發展形成制約。早在20世紀90年代,坦桑尼亞政府便提出在維多利亞湖上修建跨湖大橋,但受限于技術、資金等原因,該設想多年未能啟動實施。
2020年2月,被譽為“夢想工程”的坦桑尼亞國家級重大交通樞紐項目馬古富力大橋正式開工建設。該橋全長4.66公里,設雙向4車道,設計時速120公里。橋身色調巧妙融入坦桑尼亞國旗的綠、藍、黑、金黃四色,主橋塔柱造型獨特,宛如張開的臂膀橫跨湖面。
哈桑對中國企業在建設過程中的精湛技術與敬業精神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讚賞。她説,該橋是區域一體化的象徵,作為連接坦桑尼亞與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剛果(金)及肯尼亞等國的重要交通走廊,不僅顯著提升了大湖兩岸的互聯互通,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馬古富力大橋連接坦桑尼亞北部姆萬扎省的基貢戈和布西西這兩個地區,將原有2個多小時的繞行或40分鐘的渡船時間大幅縮短至5分鐘左右。這座大橋不僅突破了當地交通瓶頸,更將憑藉強大的輻射效應,帶動周邊農業、旅遊、商貿等産業蓬勃發展,惠及湖區百萬民眾。
“我曾經為了帶生病的孩子去基貢戈的布幹多醫院,等了1個多小時才等到從家去基貢戈的輪渡,當時真是心急如焚。”在姆萬扎生活了20多年的當地居民哈利瑪表示,湖兩岸的學校、醫院和市場資源分佈不均,許多家庭因交通不便錯失就醫或教育機會。“我們都很感謝中國朋友和中國企業,這座大橋是讓所有坦桑尼亞人引以為豪的進步。”
包括姆萬扎居民在內的多方人士表示,大橋建成後將為坦桑尼亞人民帶來經濟乃至社會等方面的福祉。良好的道路和橋梁不僅連接各個地方,還將人們與機遇、兒童與學校、農民與市場連接起來。
交通改善也顯著帶動了沿湖區域的投資熱度。根據坦桑尼亞土地、住房和人居發展部數據,自橋梁建設啟動以來,橋頭區域土地價格上漲超過30%,新增註冊中小型商業主體數量較3年前增長了2.8倍。目前,已有多個物流園區、旅遊開發項目正在規劃中,預計將在未來5年內為湖區創造超過2萬個就業崗位,推動從傳統漁業向綜合服務、商貿、旅遊的産業升級。
坦桑尼亞總理卡西姆·馬賈利瓦表示:“馬古富力大橋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象徵著我們的發展雄心和推動發展的能力,將促進貿易、加強安全,並開闢整個湖區和跨境的經濟機會。”
“展現中非基建合作水準的精品工程”
馬古富力大橋所處水域為坦桑尼亞重要漁業資源區,湖水品質直接關係到當地居民的飲用水安全與漁民生計。大橋建設施工期間,漁民們依然穿梭在施工水域,沒有一天停止捕魚。
項目副經理秦榕表示,建設期間,項目團隊堅持“環保優先”理念,通過創新工藝技術,有效控制對水體的影響,實現了“施工不擾湖”的綠色目標。其中,項目團隊自主研發的一體式柔性止水工藝首次在非洲應用,在水中承臺與樁基之間採用充氣橡膠膠囊隔水拼接,避免了傳統水下施工可能造成的水體污染。整個建設期間,漁船仍可安全穿越施工區域,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確保大橋施工精度,項目團隊全面應用BIM數字建造系統,打造湖上“智慧工地”。團隊圍繞橋梁關鍵構件建模、施工動畫模擬、方案動態優化等進行系統開發,貫穿設計、施工等全流程。“通過數字化管控,橋梁構件預製誤差控制在毫米級,確保了非洲第一座大跨度矮塔斜拉橋結構的幾何精度和線性控制。”秦榕説。借助BIM系統,項目建設大幅減少了資源浪費與碳排放,全面提升了施工的綠色、智慧、可持續發展水準,為當地建設者提供了數字化轉型範例。
另外,馬古富力大橋主橋採用大跨度斜拉橋結構,其連續梁截面為單箱四室、變高度斜腹板設計,自重大、跨度廣,對挂籃承載力和穩定性要求極高。項目團隊量身定制了寬幅輕型菱形挂籃系統,通過有限元建模分析、地面預壓和現場測試,系統解決了非彈性變形、受力不均、抗傾覆等關鍵技術難題。這套挂籃系統極大提升了梁體懸灌施工品質與線性精度,是“中國建造”解決非洲複雜橋梁結構難題的又一代表作。
在通車儀式上,哈桑和眾多嘉賓對工程建設品質給予高度評價,盛讚大橋“極度完美”。嘉賓們駐足凝視橋體結構,稱馬古富力大橋項目是“展現中非基建合作水準的精品工程”。
從綠色環保到數字建造,從專利技術到智慧施工,馬古富力大橋凝結了中國建設者幾十項原創技術與專利成果,也記錄了中非攜手共建的實踐典範。
“這座大橋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大橋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始終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高度重視本地人才培養與産業帶動。項目本地員工佔比近95%,累計創造近3000個就業崗位,培養逾1500名專業技術工人。中方工程師通過“手把手”教學,將橋梁設計、施工技術等知識傾囊相授,助力坦桑尼亞打造了一支具備實戰經驗的橋梁建設專業隊伍,填補了該國相關領域人才缺口。
提圖斯是一位坦桑尼亞工程師。在中方工程師同事的幫助下,提圖斯完成了從初學者到項目骨幹的蛻變,掌握預應力張拉、焊接工藝、架梁安全控制等關鍵技術。“中國工程師不僅教會我們技術,更教會我們嚴謹和協作。”提圖斯表示,坦中同事之間的協作不僅建起了橋,也築牢了彼此的信任與友誼。“這座大橋不僅改變了姆萬扎的交通狀況,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未來,我要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更多項目建設中,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
馬古富力大橋連接了兩岸,也架起了一座中坦民眾之間“心與心”的橋梁。項目安全員喬書亞來自姆萬扎一個普通家庭,家中兄弟姐妹眾多,生活拮據。5年前,剛滿20歲的他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得知中國公司在招聘施工輔助工人,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儘管工作非常辛苦,但喬書亞工作積極,很快就引起了項目部中國同事的注意。“這個小夥子學東西快,而且做事踏實。”這是當時一位中方安全主管對他的評價。
一次偶然的機會,喬書亞被調去協助安全部門做日常巡查。他認真記錄每一個安全隱患,主動提醒工友戴好安全帽、穿好反光衣。中方安全主管教他識圖、識別標識,教他如何處理應急情況。他虛心學習,夜裏回家還翻著中英對照的筆記苦背專業術語。半年後,他正式成為項目本地安全員,成了項目上最年輕的一位安全管理人員。
隨著項目建設推進,喬書亞成為現場安全工作的骨幹力量。“以前我只想著怎麼填飽肚子,現在我想得更多了。我想學更多知識,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安全工程師。”通過幾年的努力,他不僅改善了家裏的生活條件,還供弟弟妹妹繼續上學。喬書亞還經常主動組織當地青年參加項目技能培訓,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學到的東西。他説:“中國公司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工作,更教會了我們如何規劃未來。我也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把握機會,在工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這座橋將成為我們國家的象徵和驕傲之一,這是東非最長的大橋。”坦桑尼亞工程部部長阿卜杜拉·烏萊加表示,大橋通車不僅通過就業、基礎設施和經濟機會改善了民眾的生活,也是坦桑基礎設施領域的一次升級發展。“這是一項偉大而出色的工作,為坦桑尼亞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