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産業力 |   會員頁面  |  環球健康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非洲國家加快農業數字化轉型
2025-08-06 14:12:05來源:人民日報責編:韓東林

非洲國家加快農業數字化轉型

中國農業專家在布隆迪布瓊布拉農村省操作無人機設備以監測農田。

人民日報記者  黃培昭攝

  近年來,不少非洲國家農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持續加快,數字技術正深刻改變著這片大陸的農業生態。從田間地頭的生産環節到農産品的流通領域,衛星遙感、物聯網、電商平臺等技術的應用,不僅為當地農民帶來更科學的種植方式、更暢通的銷售渠道,也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中非在農業數字化領域不斷深化合作,以務實的技術支持和項目落地,為非洲農業現代化添磚加瓦。

  推動農業生産方式革新升級

  埃塞俄比亞高原的咖啡種植園裏,一架挂載多光譜鏡頭的無人機正緩緩掠過。每週兩次,它會將拍攝的作物葉片顏色、土壤墑情等數據傳輸至中央決策平臺,生成精準的施肥、灌溉方案。“過去憑經驗判斷哪塊地該澆水,現在數據説了算。”種植園負責人阿比內特指著螢幕上的熱力圖介紹,數字化管理讓咖啡畝産提升近兩成,病蟲害發生率下降三成。當前,埃塞俄比亞正積極推進國家農業轉型計劃,已在咖啡、高粱等優勢産業推廣無人機巡檢、衛星遙感等技術,覆蓋農田超100萬公頃。

  在尼日爾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乾旱曾是農業生産的最大威脅。如今,手機應用程式“精準農灌”平臺為這片土地帶來轉機。埋在田間的感測器實時採集土壤濕度,結合氣象衛星數據和作物生長模型,系統會自動向農戶手機推送灌溉建議。“以前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飯,現在根據數據分析進行科學灌溉,用水量減少了,産量反而提高了。”農民圖雷向記者展示手機上的灌溉計劃表,上面詳細標注著每次澆水的時間和水量。這種“用數據節水”的模式,已推廣至20多個村莊,惠及3萬多農戶。

  數字技術帶來的變革,正在非洲農業領域各個環節顯現。在科特迪瓦北部的科霍戈市,初創企業“非洲味道”打造的“農産品+加工+品牌”一體化平臺,通過全流程數字追蹤系統,提升了産品附加值。企業負責人法蒂瑪·巴表示,“我們不再只是可可出口國,我們要做非洲的巧克力品牌。”布基納法索推廣的“智慧農場”系統也初見成效,系統整合播種計劃、勞力調度、産品銷售等功能,農戶通過手機即可管理整個耕作週期。在摩洛哥,手機應用程式“農業技術融資”開發農戶信用評級系統,讓農民可以在線申請農業貸款,資金到賬快、利率低。項目負責人塔裏克強調“數字金融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項研究表明,若非洲廣泛應用農業數據平臺、遙感技術等數字工具,未來10年糧食産量有望提升40%以上,將顯著緩解非洲糧食不安全問題。

  打通農産品流通“最後一公里”

  肯尼亞內羅畢郊外,一大早,50歲的農戶琳達在手機上輕點幾下,Twiga Foods平臺的訂單系統立刻顯示:有26家城市零售商預訂了她種植的番茄。“以前菜熟了要等中間商來收,價格被壓得很低;現在直接對接市場,收入漲了三成。”琳達邊打包蔬菜邊説。這個成立於2014年的數字平臺,為上千名農民與城市零售商之間架起溝通橋梁,實現了實時需求匹配、統一冷鏈配送。

  在非洲,農産品流通不暢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大頑疾。世界銀行數據顯示,非洲每年因倉儲不足、運輸低效等問題損失30%—50%的農作物,相當於數千萬農戶生活的用量。而數字技術的介入,正在打破這一困局。盧旺達的e—Soko電子交易平臺上,農民每天可查詢80多種農産品的市場價格,平臺通過智慧演算法匹配供需。該國農民協會主席告訴記者,自平臺推廣以來,當地咖啡豆收購價平均提高15%。

  尼日利亞的FarmCrowdy平臺通過數字化供應鏈管理,讓農戶與投資者、分銷商精準對接。“我們在卡諾州的玉米種植基地,通過平臺提前鎖定收購商,播種前就簽訂保價協議。”平臺負責人介紹,這種模式已幫助5萬多農戶規避市場風險。

  在南非約翰內斯堡,FarmFresh冷鏈企業的運輸車上,物聯網感測器實時監測溫濕度,數據同步至雲端管理系統。“以前靠師傅憑手感調溫度,現在系統自動預警,損耗率從20%降到了5%。”公司經理莫伊塞斯一邊展示手機上的溫控曲線,一邊對記者説。

  從東非的田間市集到南非的冷鏈倉庫,數字技術正以看得見的變化重塑非洲農産品流通體系。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幹事兼非洲區域代表阿貝貝·海爾—加布裏埃爾表示,這些創新技術不僅提高了生産和銷售效率,更在農民與市場間建立起更加公平透明的平臺,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非合作成果惠及當地民眾

  走進坦桑尼亞姆萬扎省的玉米田,農民恩德沙烏正在澆水。“我從新聞裏聽説,未來土壤水分和病蟲害預警等數據,都可以直接推送到農民的手機裏。過去,我們種地看天憑感覺,將來要靠科技、憑數據説話。”恩德沙烏的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成為現實。

  今年5月,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和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簽署協議,將合作實施“利用衛星數字解決方案促進坦桑尼亞氣候適應型農業”項目。該項目係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項下雙方合作首個項目,旨在通過可獲取、可負擔、可操作的衛星信息與通信技術,提升坦桑尼亞農業生産力與氣候適應能力。該項目將直接惠及5000名小農戶,間接覆蓋坦桑尼亞全國多達100萬的農戶。

  近年來,中國以務實合作助力非洲農業數字化轉型,成果遍佈多個領域。在技術落地層面,華為與非洲多國合作建設“智慧農業雲平臺”,在贊比亞的棉花種植區部署物聯網設備,實現從播種到採摘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在能力建設方面,中國在莫桑比克、塞內加爾等國建設智慧農業示範中心,培訓了2000多名當地農技人員,幫助他們掌握無人機操作、數據分析等技能。

  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漢弗萊·莫西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中國積極助力非洲實現農業數字化轉型,通過建設智慧農業示範中心、推廣衛星遙感和數字氣象服務,推動精準灌溉、病蟲害監測和災害預警,幫助非洲農戶提高産量,提升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在莫西看來,從跨境電商平臺帶動越來越多非洲産品進入中國市場,到“數字創新工程”推動雙方電商合作落地結果,中國不斷用實際行動支持非洲發展,讓合作成果真正惠及非洲人民。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