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産業力 |   會員頁面  |  環球健康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縣”在行動 重塑沃野新圖景——縣域新質生産力崛起中的“智慧農業”
2025-08-07 16:00:0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責編:鄭思雯

“縣”在行動 重塑沃野新圖景——縣域新質生産力崛起中的“智慧農業”_fororder_8a628cd271640c0d7c417fbbcb266e3d

  “新質生産力”的浪潮,正激蕩在中國縣域的田間地頭。

  山東壽光用物聯網、大數據重塑“種菜模式”,用手機控制智慧化設備,智慧大棚裏産出“身價”翻番的精品蔬菜;江蘇沭陽借力電商直播,將花木盆景賣成“網紅爆款”,讓老百姓的收入“芝麻開花節節高”;黑龍江五常運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升級建設‘溯源中國·稻鄉五常’品質品牌區塊鏈溯源平臺,捍衛品牌價值……

  當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融入農業基因,這些農業縣正經歷從“汗水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華麗轉變,生動詮釋著縣域新質生産力的強大動能。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運行體系的堅實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壯大縣域富民産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在地方,2025年江西省兩會提出要“落實推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打造更多經濟強縣、農業強縣、文旅美縣、生態名縣”。

  富民增收 鄉村新産業新業態繁榮

  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陳邦勳表示,在發展鄉村新産業新業態上下功夫,做足“土特産”文章,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農村電商、文化體驗等新産業、新業態,健全聯農帶農機制,把産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據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糧食生産再獲豐收,産量達到1.413萬億斤;預計全國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8萬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119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3%。

  老樹新枝 科技賦能鄉村産業現代化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近年來,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興業態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持續推動鄉村産業生産體系與經營體系向現代化邁進。其中,智慧農業憑藉技術賦能,為生産體系注入發展動能,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推動傳統農業生産模式向智慧種養方向轉型升級。具體而言,智慧感測器實現了對土壤濕度、養分含量、動物生理及氣象條件的實時監測,為精準灌溉、施肥、放牧提供了科學依據;無人機等智慧裝備的應用,大幅提高了種養效率和作業精準度,有效促進了水資源、肥料等農業資源的利用,為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望智慧農業普及之前,傳統農業生産長期面臨著諸多難以突破的瓶頸。彼時,農民往往依賴經驗判斷土壤墑情與作物長勢,灌溉施肥全憑 “估摸”,常常出現水資源浪費、肥料過剩導致土壤板結的情況;田間管理多靠人工巡檢,不僅耗時耗力,還難以及時發現病蟲害隱患,一旦暴發便可能造成大面積減産;作物授粉、農藥噴灑等環節同樣依賴人工或傳統方式,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熊蜂授粉的高成本曾讓不少農戶望而卻步;而傳統種植模式下,産量與品質難以兼顧,過度依賴化肥農藥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如今,智慧農業正在改寫傳統農業生産局面。在2025年壽光菜博會上,智慧噴霧機器人、智慧授粉機器人、智慧巡檢機器人等大顯身手,實現了管理作業全流程自動化;深液流栽培模式下的“巨無霸”番茄樹,冠幅面積150平方米、單株年産可達6000斤,刷新了人們對作物産能的認知;中國科學院稀土補光技術,助力作物産量提升 30%,而智慧授粉機器人則將熊蜂授粉成本壓縮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氣霧栽培、魚菜共生等新型種植模式,以及AM自然循環微生物土壤修復技術(改善土壤環境,增強作物抗病能力)、智慧水肥一體化、秸稈原位還田、量子富硒技術等100余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既提高了蔬菜産量與品質,降低了生産成本和勞動強度,又守住了生態紅線,真正實現了農業生産從 “看天吃飯” 到 “知天而作”、從粗放經營到精細管理的跨越式轉變。​

  農村電商為經營體系拓寬流通渠道。電商迅速發展,打破了鄉村産業商品價值實現的地域限制,特別是為“土特産”打開更為廣闊的市場。通過電商平臺,農戶直接對接消費者,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有效助力農民增收。例如,中國農大科技小院學子攜駐村科研成果亮相直播間,國産樹上熟榴蓮、玉露香梨汁等數十款農産品吸引全網3000萬觀眾圍觀和拼購,産品迅速售罄,顯著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 同時,拼多多還提供數據分析、客戶定位等服務,幫助農戶面向市場需求,優化産品結構。商務大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6.4%,農産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5.8%。一件又一件快遞“飛”出農村,帶動更多農産品出圈熱銷,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農村電商平臺數量穩定增加,經營主體規模不斷擴大,覆蓋範圍逐步拓展,成為城鄉市場流通的重要渠道。

  政策引導 築牢科技興農根基 

  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和基礎保障是科技紮根鄉村的“催化劑”和“孵化器”。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於産業發展的比例保持總體穩定,並提出完善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機制。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自2017年以來累計安排中央財政獎補資金200多億元,支持建設300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統籌佈局建設一批農産品加工園區等。商務部會同財政部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2014年以來累計安排中央財政資金支持1489個縣建設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近300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超15.8萬個。

  在新質生産力的驅動下,縣域經濟發展正邁向新征程。

  從山東壽光到江蘇沭陽,從黑龍江五常到全國各地的農業縣,智慧農業新産業、新業態展現出強大活力。未來,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有望更廣泛、更深入地融入農業生産各環節,推動效率與品質實現顯著提升;依託數字化手段,“土特産” 在品牌建設與市場拓展中或將實現價值躍升,為農民增收提供切實支撐;政策扶持體系將精準引導資源投入,營造更優發展環境,為智慧農業技術應用提供有力保障;新型職業農民與複合型技術人才的培育,將為智慧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當科技深植鄉土沃野,當發展成果潤澤每一位辛勤的耕耘者,智慧農業將加速鋪展出一幅鄉村産業活力迸發、農民生活富足安康的縣域發展新畫卷。

  (《國際・躍》觀察員)

  

  

  數據來源:

  1、中國政府網

  2、農業農村部

  3、國家統計局

  4、新華社

  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