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圖②:鐘超在觀察科研樣品。受訪者供圖
核心閱讀
根據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登頂。創新主體高度集聚,創新資源匯集流動,實驗室裏的靈感能快速地結出産業的碩果。這條100多公里長的科創走廊,不僅在地理空間上串珠成鏈,更在創新生態與區域協同發展上提質增效。
清晨8點,深圳光明科學城,柏垠生物創始人鐘超已經忙開了。這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科學家,在産業創新的“試驗田”,轉型為科創企業掌舵人。
“從線蟲壽命延長的基礎研究,到化粧品抗衰成分的商業化,再到醫療級生物材料的産業化,離不開粵港澳的‘創新接力’。這也是我們選擇在這裡孵化企業的原因之一。”鐘超口中的“這裡”,不僅是光明科學城——往西北,珠江口東岸線依次串起東莞、廣州;往南,接通深圳、香港,形成一條100多公里長的科創走廊。
先天區位優勢疊加資源稟賦,再加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推動創新主體高度集聚,創新資源匯集流動,在廣深港科創走廊交融成一曲曲創新“交響樂”。
9月,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超日本的“東京—橫濱”,成為全球第一大創新集群。
深莞港澳創新接力
2019年,鐘超在一篇國際論文中發現,研究團隊通過益生菌餵養線蟲意外延長其壽命,關鍵在於益生菌中一種酶可調節線粒體功能。鐘超受到啟發:“若將此機制應用於人體細胞,或可開發新型抗衰成分。”
隨後,鐘超帶領團隊運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對本土菌株進行基因工程優化,培育出能大量複製微生物的工程菌。這一研發歷時近3年,實現了從實驗室到量産的跨越。
鐘超感慨,若沒有大灣區的協同網絡,進程會緩慢許多。研發初期,團隊需高頻對接微生物學、材料科學等多領域專家,深圳光明區“樓上創新樓下創業”模式提供了關鍵支撐。樓上與科研院所共享儀器設備,樓下就是生産車間,科學家和工程師能隨時討論技術參數。
政策助力也讓鐘超印象深刻。深圳光明區為合成生物企業提供科研經費補貼、專利申報綠色通道,讓員工能專注研發。
在光明區,像柏垠生物這樣的企業並非個例。另一家企業粒影生物生産具有三螺旋結構的重組膠原蛋白。創始人團隊中,多名成員帶著前沿理論來到光明區,中試取得突破後,就放心地將産業化環節交給“同在一條走廊”上的製造業夥伴。
“珠三角有成熟的精密儀器和自動化設備産業鏈,這款高通量蛋白純化設備,就是從東莞定制的,成本僅為進口同類産品的1/20,效率卻提升數倍。”粒影生物相關負責人説。“智力+研發+製造”的協同,讓産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光明科學城的故事,離不開深莞港澳等共同奏響的創新‘協奏曲’。當科研、産業、政策與市場緊密配合,實驗室的靈感能快速結出産業的碩果。”對此,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表示,這不僅因為“走廊”上地理相鄰、優勢互補,更是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生動注腳。
依託這些基礎優勢,光明區瞄準制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先後出臺《深圳經濟特區光明科學城發展促進條例》《深圳市光明區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增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源頭動力。近兩年,各類創新主體牽頭和參與國家、省、市科技計劃項目超200個,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成交額年均34.5億元。
區域協同成果轉化
在廣州市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的實驗室裏,該院先進製造與自動化研發部負責人姚科博士舉起一枚鑲嵌在模具中的金屬圓片仔細查看。10年前,這個比硬幣略大的電容感測器,還只是實驗室裏一塊監測平面材料的“鐵板”,如今卻成為全球塑膠製品行業品質檢測的“智慧眼”。
姚科回憶,當團隊帶著原型機來到這裡時,立即被珠三角製造業的鮮活需求擊中:汽車配件商發愁流動末端填充不良,家電企業煩惱材料變更難察覺……複雜的工業場景成了技術迭代的絕佳試驗場。
“工業場景與工程人才是銜接基礎理論到産業落地的關鍵環節,這正是大灣區的強項。”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説,研究院的主要作用就是搭建橋梁。
在研究院這個“跨境試驗田”裏,姚科組建了一支“混搭戰隊”:有在企業錘鍊過10年精密設計的機械師,有攻克過工業級電容穩定測量的電路專家,還有開發智慧預警系統的軟體高手。他們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能承受數萬次模具衝壓的精密構件。
感測器形態的迭代,最具突破性。早年笨重的平板探測器升級為小巧的探頭,可適配各類模具。當感測器監測到異常時,電腦螢幕上的曲線會實時報警,比傳統抽樣檢測效率提升近百倍。姚科團隊正訓練AI系統自動解讀曲線,讓機器像老技師般“聽音辨障”。
從理論原型到商用産品,這個小小的金屬圓片,是區域協同跨境轉化的縮影——學者潛心理論探索,灣區工程師推動技術轉化,創業者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攜手彈響“變奏曲”。
依託科創走廊,廣東加快建設區域開放協同創新共同體。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粵港澳跨境科技創新合作不斷深化,走廊內面向港澳的孵化載體超過40家。
創新平臺生態共振
今年夏天,成立僅5年的希格生科(深圳)有限公司,憑藉瀰漫性胃癌靶向藥,在國際上受到關注。
公司首席運營官代長貴介紹:“我們通過AI演算法快速篩選數億級分子,精準找到能‘擊中’腫瘤弱點的化合物,讓新藥研發效率大幅提升。”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希格生科的發展是大灣區生物醫藥産業崛起的生動縮影。
2020年,希格生科創始人張海生帶著科研構想從國外回到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政策支持,讓團隊迅速匯聚了80%以上的研發人員,其中近70%擁有碩士和博士學位。
“這裡就像一個強磁場,”代長貴説,“國際專家通過快速通道來往深港,大灣區的産業鏈配套讓實驗效率翻倍。”
深圳的包容生態為創新提供了沃土。“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政府工作人員帶我們看園區,現場解決問題。”代長貴回憶道。
今年6月27日,深圳醫學科學院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正式啟用。該中心聚焦構建大灣區臨床試驗閉環生態,有效整合臨床試驗資源。該中心主任李鎰衝表示,中心通過要素共享與高效協同,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近年來,廣東圍繞“走廊”佈局建設了26個重點創新平臺,平臺內各類創新主體2024年累計申請PCT專利佔全省約1/10。沿線城市、園區、大裝置、實驗室等,如同一顆顆珍珠,在串珠成鏈後越發熠熠生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