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産業力 |   會員頁面  |  環球健康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人工智能+”讓優質醫療資源觸手可及
2025-11-04 09:20:37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責編:韓東林

“人工智能+”讓優質醫療資源觸手可及

七月二十二日,在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廣東省人民醫院贛州醫院沙河院區,醫護人員操作智慧化物流傳輸系統傳送物品。胡江濤攝(人民圖片)

“人工智能+”讓優質醫療資源觸手可及

9月8日,在重慶大學附屬沙坪壩醫院彩超室,輔助醫生進行影像診斷的AI醫療系統的應用,大幅提高了診斷品質。孫凱芳攝(人民圖片)

“人工智能+”讓優質醫療資源觸手可及

9月26日,在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腦機科學創新示範中心,學生與腦控機械臂做互動遊戲。胡攀學攝(人民圖片)

  AI(人工智能)眼底相機快速篩查兒童眼疾、陪伴型機器人助力孤獨症早篩、中醫經絡調理機器人精準按摩、醫療大模型提供全流程問診、動態血糖監測系統實時預警、AI為慢病患者定制健康方案……近年來,隨著AI推動數字醫療加速發展,從兒童到老人,從預防到治療,“人工智能+”讓優質醫療資源觸手可及。

  小朋友有了“新衛士”

  今年是國家衛生健康委確定的“兒科和精神衛生服務年”三年行動開局之年。近年來,得益於AI技術的發展,小朋友有了新的“健康衛士”。

  在2025年服貿會健康衛生服務專題展上,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施維拿起輕巧的智慧眼底照相機,對著人眼一掃,不到1秒,螢幕就清晰顯示出眼底圖像。施維介紹,AI演算法自動分析判讀幫助基層醫生快速獲取專業判斷,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品質的眼健康篩查服務。

  展臺另一側,一個眨著大眼睛的機器人憨態可掬。對著它説説話、闖幾關小遊戲,就能根據測試結果和表情語音等數據輔助完成高功能孤獨症的早期篩查。

  這臺陪伴型機器人覆蓋了高功能孤獨症譜係障礙兒童從早篩到康復的全過程服務,通過語音、表情、動作等方式與兒童互動,患兒在家即可開展評估訓練,提升社交認知能力。

  除了檢測和陪伴,“AI兒科醫生”也紛紛上崗。

  今年2月,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正式上線應用,這名存在於虛擬世界裏的“兒科醫生”,承擔的角色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專家的臨床科研助理,幫助醫生快速獲取最新科研成果和權威指南;另外一個是輔助醫生進行疑難罕見病的診斷和治療。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説:“我們在研發兒科AI醫生時提出‘雙醫生制’。我們所有的結果跟AI相互提醒,AI對於在整個醫生團隊中的角色就是輔助和朋友。”

  6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聯合商湯醫療發佈基於商湯“深思考”大醫·醫療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兒童全科醫生”,為基層兒科醫生診療與兒童居家養護賦能,將三甲醫院的兒科臨床診治經驗轉化為互動式“AI嚮導”。

  這個新推出的AI兒童全科醫生,通過超大規模醫學數據訓練與垂直領域知識注入,構建起具備臨床級“深思考”推理能力的醫療AI大腦。在此系統內,基層醫生可在診療過程中描述並提問,由AI進行精準回答,提供從日常養育指導到疾病診療建議的全方位服務,核心功能覆蓋兒童生長及心理髮育評估、兒童保健照護、常見疾病預防及處置和合理用藥指導。

  心理諮詢和心理教育領域也正在牽手人工智能。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北小六”機器人已經在多地上崗,它能先和用戶進行幾輪AI對話,判斷用戶在認知、情緒、行為、人際關係等領域存在的問題,並評估問題的嚴重程度並給出相應建議,或提示用戶到醫院精神科接受進一步治療。

  在一些學校,AI正助力教師成為學生知心夥伴。在北京市宏志中學的學生心理驛站,有兩個不需要預約的“心語小屋”,裏面的AI大模型學習了近40萬篇心理學期刊文獻和來自醫院、專業機構的100萬個心理輔導對話案例,幫助學生大膽説出心裏話。在湖南省長沙市湘江新區蓮花鎮中心小學,心理教師通過學生與AI的互動測試,動態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

  “老中醫”步入“新賽道”

  AI“點穴”式按摩頭部,你體驗過嗎?

  由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研發的AI“中醫”——治療緊張型頭痛的小型化經絡調理機器人一體機就具備這樣的神奇功能。在螢幕上點擊“開始識別”,一體機的機械臂便精準定位頭部穴位,循著預設路線開展調理按摩。

  “比起人手操作,機器治療的穩定性更強,還能融合力、熱、磁等多物理場協同刺激,療效更可控、更持久。”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張路説。

  為塑造中醫藥的“智慧大腦”,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廣醫·岐智”大模型項目在中醫藥健康産業國際智庫論壇上正式發佈。從導診、預診,到問診、隨訪,“廣醫·岐智”大模型可提供高效的自助就診體驗。

  從“氣”“血”等概念,到“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再到君臣佐使等藥物配伍理論……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世所矚目。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趙宇平看來,中醫原創思維與人工智能“思維”高度契合與共融:中醫辨證關注全身狀態的改變,而AI大模型關注全局各模組的數據;中醫辨證通過反饋調理,而模型迭代通過反饋調整。

  “現代科技的進步,給中醫帶來了很多啟示。”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認為,發展中醫藥,必須充分借鑒和利用現代科學的成果。

  為了幫助中醫藥更好地“擁抱”AI,國家一直在行動。

  202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數據局印發《關於促進數字中醫藥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用3至5年時間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逐步融入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全鏈條各環節,全力打造“數智中醫藥”。

  推進中藥工業數字化智慧化發展,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賦能全産業鏈……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提升中藥品質促進中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中,又見中醫藥“擁抱”AI的身影。

  通過對大量患者舌苔圖片的深度學習,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分析出舌象對應的健康狀態,輔助中醫醫師診斷;通過對中藥古籍中海量方劑數據的挖掘分析,發現新的藥物組合模式,為新藥研發提供思路;中醫智慧可穿戴設備、中藥材品質識別、中醫藥古籍及名醫學術經驗傳承……各方合力下,“老中醫”正加速步入“新賽道”。

  慢性病有了“新管家”

  在預防檢測和治療控制慢性病領域,人工智能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傳統的疾病診療模式以“診斷、治療、康復、隨訪”的流程為主,醫院和社區的醫務人員是慢病管理的主要執行者,承擔起慢病中的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等多項工作。在傳統慢病管理環節中,管理的關鍵仍然是靠“人”。但是,面對不斷增加的慢病患者,這顯然無法滿足巨大的管理需求,也會影響現有醫療機構的管理效果。

  面對人群基數大、管理週期長、個性化需求多樣的慢病管理領域,醫療人工智能被寄予厚望,成為慢病管理的“新管家”。

  以糖尿病這一慢性病為例,《健康中國行動——糖尿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4——2030年)》明確提出推動糖尿病防治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但傳統慢病管理仍面臨資源分配不均、個性化方案缺失、動態監測滯後等痛點。在此背景下,AI技術成為破解行業困局的重要力量。

  近日,三諾生物舉辦了以“全球諾、共幸福”為主題的全球媒體開放日,展示了其在持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GM)、慢病數字化管理、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佈局與最新成果。

  當前,血糖監測領域正經歷從“間中斷點測”向“連續動態”的技術變革。據國際糖尿病聯盟數據,全球糖尿病患者規模持續擴張,傳統血糖監測方式存在的檢測盲區、需頻繁採血等痛點,推動市場對CGM的需求顯著上升。CGM技術不僅能提供全天候血糖波動趨勢,更可通過實時數據為糖尿病管理提供精準決策支持,已成為血糖監測領域增長潛力突出的賽道。

  作為一家全球化血糖監測企業,三諾生物基於自主研發的第三代葡萄糖傳感製備技術,加速推進CGM産品技術迭代與全球佈局。其自主研發的SinoGPT系統結合DeepSeek大模型,將AI技術深度融入慢病管理全流程,構建起“血糖監測—數據分析—行為干預”的完整數字化閉環管理體系。

  “三諾愛看CGM怎麼實現日常血糖管理?15天持續佩戴,每3分鐘生成一次血糖值,全天480次精準監測。依託海量血糖數據積累,我們構建了專屬的血糖分析模型,運用深度學習演算法深度挖掘血糖變化規律。用戶通過手機端即可實時查看血糖波動曲線,直觀了解飲食、運動等生活因素對血糖的影響。同時,系統搭配智慧分析功能,根據用戶血糖數據提供個性化飲食、運動建議。而當血糖出現異常波動時,系統也能自動觸發預警機制,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及時通知患者與醫護人員,並提供針對性的干預建議,有效降低糖尿病並發癥風險。”三諾生物副董事長李心一對本報記者説,“CGM不僅是血糖儀的技術升級,更是三諾從設備製造向糖尿病數字管理服務轉型的載體。長期而言,三諾將通過深度融合AI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打造糖尿病垂直領域專屬大模型,強化糖尿病診療推理能力,優化糖尿病智慧體的基礎底座。依託多年積累的檢驗樣本與動態監測數據優勢,以數據建模推進精準分型指導、並發癥風險預判等功能迭代,實現從數據沉澱到臨床決策的智慧閉環,開啟代謝疾病智慧管理新範式。”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