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客在宣紙小鎮非遺體驗區學習製作花草紙。
榮 超攝

每年端午節前後,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的大小河涌上演一場場龍舟賽事,吸引眾多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
南海區文廣旅體局供圖

林棲三十六院為遊客再現400多年前藍印花布的製作場景,結合唐代名畫《搗練圖》,為遊客奉上現場演出《三單搗練圖》。
林棲三十六院供圖
在江南鄉村觀看非遺時尚秀,在秦嶺深處入住非遺民宿……作為文旅融合的創新業態,非遺旅遊近年來如春江潮涌,以文化賦能旅遊、旅遊激活非遺的雙向之力,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近日,中國旅遊協會發佈了“2025非遺旅遊融合年度創新案例”,入選的20個案例涵蓋景區度假區、文博場館、古城古鎮、民宿、文創、演藝、節慶等多業態,展現了非遺旅遊的創新活力。
古老技藝迸發青春活力
宣紙因“紙壽千年”而聞名,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宣紙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省涇縣是宣紙發源地,被譽為“中國宣紙之鄉”。
近年來,國家4A級旅遊景區宣紙小鎮(宣紙文化園)打破傳統非遺景區單一工藝展示的局限,打造覆蓋全流程的體驗場景。在原料種植區,遊客可實地觀察青檀皮、沙田稻草的培育過程;在工藝體驗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演示撈紙、曬紙、剪紙等工序,遊客可上手參與,感受一張宣紙經108道工序的匠心;在文化創作區,遊客可體驗運用數字技術如何將傳統紙張變為宣紙藝術品。
圍繞宣紙文化,宣紙小鎮推出了一系列文旅創新舉措,讓非遺從“靜態展覽”變為“活態體驗”。國紙客廳設有“宣紙古法技藝展示區”“非遺體驗區”和“國紙畫廊”三個主題空間,並推出《只緣身在紙山中》沉浸式微演藝,遊客從“旁觀者”轉變為“劇中人”。非遺成為可感知、可參與、可消費的文旅産品。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小鎮接待遊客4.74萬人次,同比增長13%。
河北吳橋被稱為“中國雜技之鄉”,歷經千年傳承,形成“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的深厚文化積澱,幾乎村村有雜技藝人。2006年,吳橋雜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為更好發揮雜技對旅遊的帶動作用,吳橋發力“雜技+文旅”,打造全時段場景,遊客在白天沉浸式感受傳統雜技的魅力,在夜晚欣賞雜技舞臺劇與雜技大巡遊等內容,實現從“看熱鬧”到“品文化”的轉變。
“漫步在吳橋,仿佛置身雜技的世界,多個沉浸式體驗讓古老技藝迸發青春活力。”河北石家莊遊客周先生説。
吳橋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統計顯示,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吳橋接待遊客32.83萬人次,同比增長94.3%,依託非遺技藝,走出一條讓文化味足、旅遊紅火的特色發展之路。
“旅遊是展示非遺活態特徵的重要渠道,也成為挖掘、發揮非遺活態價值的重要場景,同時,也從非遺中汲取了不少高品質發展的動能和要素。”中國傳媒大學非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楊紅認為。
跨界共生開創無限可能
“如果説傳統是深植大地的根,那麼創新便是奔涌不息的脈。非遺旅遊因其跨界共生而開創無限可能。”中國旅遊協會會長段強表示。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是典型的嶺南水鄉,平均每個村就有3支龍舟隊,龍舟文化底蘊深厚。
近年來,古老的龍舟文化在互聯網上廣受關注。以此為契機,2024年當地推出“南海龍超”品牌,整合特色龍舟賽事,涵蓋了廣東醒獅、鹽步老龍禮俗、九江傳統龍舟以及疊滘彎道賽龍船等多項非遺,形成“南海龍超”系列賽事,實現“月月有賽事、鎮鎮有特色”,推動非遺與體育競技、節慶旅遊的深度融合。
“非遺已成為驅動多業態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副教授、幸福與創造實驗室首席研究員妥艷媜説,在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非遺蘊含的文化記憶和生活美學,為旅遊産品設計、目的地品牌塑造以及體驗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在浙江省東陽市三單鄉的青山綠水間,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時尚秀正在上演。當地村民身著藍印花布時尚服飾,在梯田與古村落構成的天然舞臺上,生動再現400多年前東陽三單鄉藍印花布的製作場景,將紡線、繞線、染色、晾曬、清洗、縫製等場景與唐代《搗練圖》相結合,為遊客奉上現場演出《三單搗練圖》。村民從技藝傳承者蛻變為文化演繹者,遊客從旁觀者轉化為深度體驗者。古今交融,令藍印花布煥發時代光彩。
這場非遺時尚秀是當地探索非遺賦能旅遊多業態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7年,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東陽藍印花布”代表性傳承人林棲返鄉,發掘傳承藍印花布技藝,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打造“林棲三十六院”非遺綜合體。項目以非遺體驗為核心,以有機農田、有機茶園為體驗場景,串聯非遺民宿、素食館、生活館、咖啡館、茶館等多元業態,構建起非遺活態傳承的生態圈。2024年實現營收4458萬元,實現村集體增收395萬元,展現出非遺助力三産融合的極大潛能。
成為致富“金鑰匙”
在秦嶺南麓陜西省留壩縣火燒店鎮的“彩雲人家”民宿,民宿主人正趕制竹編燈籠等非遺文創産品,指尖翻飛間,傳統技藝化作增收的“金疙瘩”。
將民宿空間轉化為非遺傳承的“活態劇場”,給遊客“可觸摸、可參與、可帶走”的沉浸式體驗,這樣的非遺進民宿創新行銷,也為留壩縣帶來了更多的旅遊收入可能。
數據顯示,目前留壩縣共發展民宿193家、提升農家樂122家、培訓管家747名、帶動創業5000人以上。2024年,“非遺+民宿”套餐産品年銷售額突破1500萬元,400余名婦女通過非遺體驗崗位月均增收2500元。
“如今,非遺已成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推動共同富裕的‘金鑰匙’。”北京旅遊學會理事吳若山説,非遺能夠為鄉村旅遊提供有競爭力的內容支撐,助力打造以非遺體驗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湖北省宣恩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小城,有宣恩薅草鑼鼓、三棒鼓、滾龍連廂等多項非遺。近年來當地著力發展非遺旅遊,探索出非遺傳承與共同富裕的特色之路。
土家族織錦“西蘭卡普”代表性傳承人孫莉,創新設計出的手提包、圍巾、家居裝飾等文創産品,通過非遺市集、水上夜市等渠道,單日銷售額超3000元。宣恩將“宣恩烤活魚”從街邊小吃打造成非遺美食品牌,不僅年銷售額超3億元,還帶動養殖、加工等上下游産業鏈就業超萬人。
“展望未來,科技賦能非遺産品迭代創新將成為顯著發展特徵,如依託數字雲端建立“非遺數字博物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可依託數字工具包,將獨特的非遺技藝轉化為數字沉浸式體驗、數字藏品等新業態,針對年輕群體開發虛擬體驗、遊戲皮膚等數字非遺産品。”吳若山認為。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