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於山東省東營市的國華HG14海上光伏項目。周廣學攝(新華社發)
近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閉幕。各國同意採取措施加快實施氣候行動,審查相關貿易壁壘,並敦促發達國家加大力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適應資金。
今年是《巴黎協定》達成十週年,全球氣候治理進入關鍵階段。COP30取得的成果、達成的共識,將對下一階段的全球氣候治理産生怎樣的積極影響?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哪些信心與動力?本報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陳迎和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孫永平,對相關問題進行解讀。
COP30就多項氣候議題達成共識
儘管本屆大會存在分歧與妥協,但取得的成果與進展仍然體現出多邊主義的力量以及全球團結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為未來十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實施注入了確定性
【觀察】
在《巴黎協定》達成十週年之際,各方對COP30寄予厚望,希望大會成果能為下一個十年的全球氣候治理指明方向。經過長達13天的談判,大會通過名為《全球動員 團結協作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總體協議,並就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氣候融資、國際合作等多項氣候議題達成共識。
據報道,COP30通過的總體協議呼籲各國更加主動地推進減排和適應行動。協議提出,到2035年前,富裕國家應將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資金提高兩倍,以幫助後者應對不斷加劇的氣候風險。協議還指出,全球貿易壁壘正在限制清潔能源技術的使用,相關機構應研究如何讓國際貿易規則更好地支持氣候行動。
【解讀】
陳迎:COP30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重點議題很多,包括各國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力度、全球適應目標、氣候適應資金、公正轉型等。在COP30取得的諸多成果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建立了公正轉型機制。
當前,各國都面臨能源體系從以化石能源為主向以可再生能源為主轉型的任務。如何保證轉型更加公平有序,是一個重要課題。本屆大會建立公正轉型機制,中國還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同努力,推動發達國家增加對發展中國家適應資金的支持。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這一成果具有里程碑意義,不僅是一個制度性進展,還象徵著希望與團結,表明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各國共同追求公平、平等與繁榮。這是多邊主義精神的體現。
孫永平:根據《巴黎協定》,今年是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重要節點。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20個國家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大會閉幕前發佈的《COP30全球氣候行動議程成果報告》,包含117項“加速解決方案計劃”,圍繞能源轉型、生態保護、農業革新、基礎設施韌性、社會發展及綠色融資六大主題,細化了30項關鍵目標,為全球氣候行動提供了可操作的實施框架。
本屆大會還首次將貿易議題納入成果文件,大會強調在採取氣候應對措施時,任何國家不得以單邊行動製造不合理的貿易歧視或變相貿易壁壘。各國也同意未來在附屬機構會議上,就貿易的角色及如何加強相應的國際合作開展對話,並邀請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等重要相關方參與。
總體來看,儘管本屆大會存在分歧與妥協,但取得的成果與進展仍然體現出多邊主義的力量以及全球團結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為未來十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實施注入了確定性。
需將大會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
氣候變化作為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必須通過國際合作來解決,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各國應當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行動,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觀察】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在會後表示,COP30達成多項務實成果,國際社會需將大會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讓氣候治理成果惠及更多民眾。
COP30首席執行官安娜·托尼表示,全球南方國家正在成為推動全球氣候議程的重要力量。她舉例説,巴西和中國等國家已在能源轉型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解讀】
陳迎: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日益嚴峻。今年1月,世界氣象組織發佈數據稱,根據對6份國際數據的綜合分析,確認2024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徵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各國因自然災害遭受的損失也在增加。與此同時,今年美國聯邦政府沒有派出任何高級別代表出席COP30,這是自1995年首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以來,美國聯邦政府首次缺席這一重要會議。
在這種背景下,國際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本屆大會上,各方普遍強調要重視合作,將承諾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氣候變化作為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必須通過國際合作來應對,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各國應當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行動,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孫永平:美國缺席COP30,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發達國家內部的協調能力。同時,地緣政治衝突、關稅問題等也對全球氣候治理的總體進程造成拖累。但需要看到的是,近年來,絕大多數國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共識日漸強化。
這種共識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外在壓力,即隨著氣候風險不斷加劇,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在逐步上升,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二是內在動力,即各國逐漸感受到,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能夠塑造新的發展模式,積累新的增長動能,實現本國經濟更高品質發展。
中國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確定性
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為《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做出了歷史性貢獻。2025年也是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五週年,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觀察】
近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回答有關COP30的問題時表示,中方將與各方一道全面落實本次會議成果,推動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
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計劃網站刊文稱,中國日前公佈的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並非空洞的承諾,而是針對特定領域、可以測算且時機精準的舉措,這些措施與下一階段的全球氣候行動相契合。中國公佈的目標表明,雄心壯志與務實精神可以並存,中國穩步推進綠色轉型的步伐引人注目。
【解讀】
陳迎: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為《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做出了歷史性貢獻。2025年也是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五週年,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了確定性,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在COP30上,中國發揮了重要的協調、引領作用。中國認真履行承諾,多項氣候目標提前達成,特別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起到重要示範作用。未來,中國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更大貢獻。
孫永平:中國一方面以身作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務實行動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另一方面堅定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國際合作,積極支持聯合國氣候行動,積極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
在COP30期間,“中國角”系列活動集中展示中國綠色發展經驗,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智慧。中國還與歐盟、巴西共同發起“履約碳市場開放聯盟”,推動碳市場國際合作向縱深發展,並正式啟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清潔爐灶”旗艦項目,以民生工程為抓手助力發展中國家低碳轉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