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經歷證明,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只要踏實做事,就能夠取得成功。我們相信,那些回歸常識、尊重奮鬥的人,終將洞見時代機遇,並最終改變世界。”大疆創新(DJI)創始人、CEO汪滔介紹説,大疆用了10年時間從0到1,並站上行業之巔,開啟全球飛行影像新時代,展現出改造世界的無限可能。
從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到執掌“獨角獸”企業的“馴獸人”,汪滔無疑是這個時代傑出的創業者代表。作為無人機領域的開創者,汪滔開闢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2006年創業,6年之後,大疆突然為世人所知,猶如橫空出世,站上了無人機領域之巔。但天空沒有極限,汪滔豪言:“未來,無所不能!”
日前,上海證券報記者走進大疆創新,感受這只“獨角獸”與眾不同的獨特氣質。
人才:真知灼見置於最前
深圳市南山區的威新軟體科技園,是一個並不起眼的科技園區。走進大疆創新的展廳,一系列型號的無人機如精靈Phantom系列、禦Mavic Air、曉Spark、悟Inspire 等有序擺開,令人仿佛置身未來空間。
“公司初創團隊不超20人,包括汪滔在內,都是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出發點也很單純,就是為了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疆創新公關總監謝闐地向記者介紹説,大疆和其他很多公司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公司從開始醞釀的時候,就沒有考慮要去掙錢。
如今,12年彈指而過,大疆已經從起初的3人創業團隊,發展到現在全球員工人數超過12000人,客戶遍佈全球百餘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無人機市場份額中佔比超過70%,成為絕對的王者。
對於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大疆毫不諱言:技術創新和人才。
汪滔的話,總透出一股澎湃的動力。他説,技術創新是大疆的發展命脈。以夢想為源動力,憑藉精湛的技術力量和高端人才儲備,大疆從商用自主飛行控制系統起步,填補國內外多項技術空白,之後又陸續推出了飛行控制系統、雲臺系統、多旋翼飛行器、小型多旋翼一體機等産品系列,皆已成功走向市場。大疆堅持創新和原創的理念,以與生俱來的超群創新能量帶領産業革命,重新定義“中國製造”的內涵。
人才則是大疆發展的中樞力量。謝闐地介紹説,對於人才,大疆有著自己的定義標準——真知灼見。所謂真知灼見,主要就是看在做事情或者看問題時,能否做到不跟隨、不跟風、不盲從,能否獨立思考並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大疆就是個敢於説真話的孩子。這裡由一群從不妥協、極富洞見、堅持夢想的人聚合而成。我們堅信實幹而非投機,堅信夢想而非功利。”汪滔説。
讓有真知灼見的人得到資源,在這一點上,大疆很是“任性”。
謝闐地向記者舉例説,2012年,當汪滔在為如何解決“精靈”系列空中懸停、畫面平穩以及360度無遮擋拍攝等問題而苦惱時,有一個叫陳逸奇的尚未畢業的大學生大膽地提出了解決方案。汪滔二話沒説,讓這位實習生成為一個上百人規模團隊的領導,並提供了數千萬元的研發資金。2年後,第一架具有360度全視角高清攝像功能的變形無人機問世。
為吸納人才、培養人才,讓人才順利成長,大疆提供了扁平化的機制和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研發資源的分配,需要每個人憑藉自己的創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去公平爭取,研發預算不設上限。
“You can,You up。”謝闐地如是總結。
對於“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大疆有獨特理解。“對人才,大疆會提供好的資源、資金、平臺去給你做,讓你無所不能。”謝闐地進一步解釋。
2013年,大疆資助的大學生機器人比賽——RoboMasters開啟,今年將舉辦第四屆。僅前三屆大賽,大疆就投入逾2億元資金,並從中招收20位人才加盟。
謝闐地説,大疆創辦這一賽事的初衷並不是為招攬人才,而是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華、實現創意的一個空間。
據介紹,大疆現有1.2萬名員工中,近一半是在做工程開發工作,其中從事研發的在3000人以上,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佔比在15%左右。
正是因為將人才當作第一資源,大疆無人機系列産品的每一次迭代、每一次升級,幾乎都是從0開始,技術架構方案完全不一樣。比如大疆的精靈3和精靈3SE,兩者雖然外觀相似,但後者的架構完全推翻了前者。
談到公司發展需要的政策紅利時,謝闐地不假思索地説:“我們只需要一樣政策紅利——把全球高端的工程人才招攬到深圳來。”
資本:這方面訴求並不強
不到一個月前,市場傳出大疆最新一輪融資10億美元的消息。據悉,此輪融資結束後,大疆最新估值可達到160億美元。
“大疆對資本的訴求不是很強烈,也沒有IPO的計劃。”謝闐地告訴記者,在2006年創業當年,大疆就實現盈利了,從不缺錢。
財務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大疆創新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9.8億元、97.8億元、175.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4.2億元、19.3億元和43億元。據大疆董事會預計,2022年大疆營收可達1700億元。
謝闐地説,大疆所從事的,是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在這方面資本基本上幫不了什麼忙。資本所能幫助的,是在做重復性的事情上。比如,某件事情需要重復做3年才能出來一定的成績,有了資本的助力,可能將做這件事情的週期縮短到一年甚至半年。但是,大疆所致力的創新性、突破性的事情,無法預知要花多長時間,説不定突然靈感來了就很快,也説不定要拖很長時間,此時投入1萬元或1億元,幾乎沒有大的區別。從大疆所處在的機器人領域看,資本在解決從未出現過的機器人、人工智能技術難題上目前還是無能為力的,這與資本可以給互聯網企業發展帶來非常大的助力完全不同。
此外,謝闐地還認為,某種程度上,資本或許還不能真正理解大疆。比如,大疆想做一個不進行商業化的項目或者技術,但資本可能就接受不了這一點。大疆還需要跟資本進行更好的溝通。
“但是,資本來了也攔不住,必須提供一個窗口,不然朋友都沒得做了。”謝闐地説,大疆可以和資本進行良好的合作,未來,大疆要做更大的生態,可能要通過資本的辦法去做,這時就需要與資本有良好的合作。
未來:軟硬結合走好先進製造業的路
紮根在創新創業浪潮下的深圳,大疆從一開始就不滿足於做一家無人機製造商。“未來,無所不能!”汪滔説。
謝闐地告訴記者,大疆一直沒有僅僅把自己定義在無人機領域,大疆的定位是一家科技公司。目前,大疆的模式在於,先把靠譜的人才聚在一起,然後看這些人想要做什麼,再看這些人想做的技術能否互通,或者大疆已有的經驗、模式能否將他們的想法實現得更牛一些。
在吸引人才方面,大疆也不局限在無人機或攝影設備這一技術領域,而是一直在招攬跨界的高端人才。
由於在無人機領域的絕對領先位置,外界對大疆的認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固化,這也成為令公司困惑的一個難題。所以,大疆想要用新的産品來説話——自己不僅僅是一家無人機公司。
據悉,大疆要拓展的三大新方向包括:一是醫療影像AI市場,年市場規模在50億美元以上;二是教育方面,“3歲+科技”課程的年市場規模在100億美元以上;三是新興産業,包括圍繞視覺、演算法、影像處理、集成晶片技術為一體的人工智能及先進製造、機器人等相關市場。
以大疆官網招聘主頁上顯示的一家名為深研生物的公司為例,這是一家目前在開發針對生物技術研發乃至細胞治療中可應用的自動化設備和醫療器械的公司,願景是實現個體化癌症免疫治療及相關的各項技術,實現高度自動化、精準質控、針對廣泛癌症並顯著提升治愈效果和病人生活品質的個體化癌症免疫治療方案。
在“未來無所不能”的方向上,謝闐地反復稱,大疆不會拋棄製造業,從而造成空心化;大疆會軟硬結合,堅定走好先進製造業的路。
當前,互聯網企業在市場上的估值顯得更高一些,因而有部分企業會因追逐高估值而去剝離製造業的部分。“空心化很危險。”謝闐地説,如果沒有製造業,很有可能出現倒閉的風險,有很多這樣的教訓。(作者:朱文彬 白錕對此文亦有貢獻)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