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快積累和提升“中國技能”

2018-06-22 08:34:05 | 來源:人民日報 | 責編:陳晨

  近日,德國教育科研部、文化部長聯席會議和外交部聯合發佈一份調研報告稱,近年來中國國際地位迅速提升,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方面,還包括科學和文化領域,從聯邦政府到地方政府層面,都希望本國人儘快積累和提升“中國技能”。

  這份委託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撰寫的報告名為《認識中國、掌握中文——擴建德國“中國技能”的起點》。報告把對中文的掌握、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等定義為“中國技能”。報告通過長達上百頁的篇幅,對50多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團體代表進行訪談,分析了有關中國的知識在德國教育和專業培訓領域所佔的地位,匯總了德國各界對“中國技能”的需求和期待。

  報告梳理了德國在過去幾年裏為提升德國社會“中國技能”做出的努力和進展,也指出了不足。比如,與中國有關的知識在德國學校裏還是個“邊緣課題”,這與中國在全球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對德國的重要意義都不相稱。

  儘管早在20年前,中文就已經被納入德國學校正規教育體系,自2011年以來,漢語教師培訓課程在德國高校的覆蓋率也在上升,但截至目前,全德國只有120名漢語教師,以及每年從中國前來交流的二三十名漢語教學助理在高中授課。此外,儘管開設中文課的德國中學和職業學校總體在增加,但學習中文的學生人數多年來停滯在每年5000人左右。相比之下,法國的這一數字高達每年3.8萬。同時,德國高校以漢學或中國研究為主專業的學生人數甚至有所下降,去年全德國入學新生僅為484人。

  近幾年來,德國政府在提高“中國技能”方面推出大量措施,2016年,中德雙方共同舉辦中德青少年交流年。為進一步提升德國高校的“中國技能”,德國教育科研部自今年起將連續4年為高校提供數百萬歐元的支持資金。以獲得資助的霍恩海姆大學“中國技能”項目為例,該項目旨在提高德國與中國在科學和經濟領域交流合作的能力。霍恩海姆大學的經濟專業畢業生大多在本地相關企業就業,而這些企業大多也都在尋找能夠幫助其與中國企業進行商業交流的專業人才。通過這一途徑,霍恩海姆大學將校友會、地區企業、工商協會和學習與中國相關學科的學生聯繫在了一起。

  “目前德國學習中文的人太少,到中國去學習的經歷不是太少就是太短。”德國教育科研部、文化部長聯席會議和外交部在報告中直言,德國人對當代中國的了解還不夠。德國教育科研部國務秘書舒特表示:“關鍵在於,德國需要有足夠多的人才了解中國、理解中國。而除了會説中文,人們必須在中國學習、工作或者生活過,建立起與中國的各項聯繫,才能獲得‘中國技能’。”總而言之,獲得“中國技能”意味著要全面了解當代中國的各個領域。

  “我們並不都必須成為中國問題專家,但德國會很好地再次認識中國。”德國文化部長聯席會議主席、圖靈根州教育部長霍爾特表示,為達成這一目標,不僅需要教育部門的幫助,更需要經濟界例如商會和工業協會的支持。霍爾特指出,德國許多地方政府已經和中國保持著多層面的良好合作關係,在建立互信的同時消除偏見,德國的“中國技能”有望在未來幾年得到顯著增強。(記者 馮雪珺)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