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組合拳” 聚力“高品質”

2018-08-06 08:44:42 | 來源:人民日報 | 責編:陳晨

財政“組合拳”,聚力“高品質”(中首)(聚焦)(財智推薦)

財政“組合拳”,聚力“高品質”(中首)(聚焦)(財智推薦)

  新華社發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下半年,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走向如何?兩大宏觀政策怎樣協同發力?為此,我們推出“宏觀政策深解讀”專題報道,聚焦當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發力重點、産生效應,以及未來的政策空間。

  “加法”更有效

  與傳統擴張性政策不同,當前積極財政政策不是政府直接發力擴大需求,而是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間接發揮作用,優化資源配置,增加優質供給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求,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那麼,今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起到了哪些作用?著眼擴內需和調結構,財政怎麼發揮更大作用?主要的著力點有哪些?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年初以來我國積極財政政策聚力增效,助推經濟穩中向好態勢不斷延續,轉向高品質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

  “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施策、積極有效。”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與傳統的擴張性政策不同,當前積極財政政策不是政府直接發力擴大需求,而是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間接發揮作用,優化資源配置,增加優質供給;不是通過政策來替代市場,而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是單打獨鬥,而是認識和把握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的系統聯動關係,發揮財政政策在這些方面的整體效能。

  “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點,一是減稅降費,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二是保持支出強度,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民生的投入強調産生支出效益。”財政部副部長劉偉表示,今年以來,全國財政運行情況良好,財政收入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財政支出保持較高強度,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投入進一步加大。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專項扶貧支出1760億元,同比增長39.7%,著力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推進深度貧困地區精準脫貧;全國節能環保支出2627億元,同比增長16.3%,支持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快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促進生態環境品質改善;全國教育支出16400億元,同比增長6.9%,主要用於增加學前教育供給,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支持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等。全國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6482億元,同比增長11.3%。其中,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補助、撫恤、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支出,同比分別增長12.7%、10%、11.7%,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得到及時兌現,對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進一步加強。

  積極的財政政策多措並舉,在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投入力度的同時,也加快了預算執行進度。1—6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已完成預算的53.2%,比序時進度快3.2個百分點,在上年同期進度已經較快的基礎上又加快0.1個百分點,有力支持了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施、重點領域改革順利推進、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

  “減法”力度大

  深化增值稅改革等減稅措施已基本落地,有效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為轉型升級增添動力

  積極財政政策不僅體現在投入的加法,更體現在稅費的減法,一系列減稅降費“組合拳”,讓當前實體經濟的成本有效降低,轉型升級的動力更充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減稅降費1.1萬億元,這是近年來力度最大的。”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介紹,目前,深化增值稅改革、降低收費、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和鼓勵創業創新等減稅措施已基本落地,裝備製造等先進製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和電網企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工作有序開展,個人所得稅改革正在履行修法程式。

  減稅降費,企業的負擔輕了多少?記者從稅務總局了解到,自5月1日,增值稅稅率調整以來,共涉及增值稅一般納稅人895萬戶,改革首月即實現凈減稅348億元。

  今年出臺的減稅降費政策還包括:將享受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從5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將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10年,減輕企業創新稅收負擔;對載運貨物的挂車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降低企業物流成本;進一步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等。“這些政策對激發市場活力,降低企業負擔,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王建凡説。

  此外,為支持引導實體經濟提質增效,今年財政還安排就業補助資金,支持穩定和促進就業;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集中支持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實施創業擔保貸款貼息,降低政策門檻,取消小微企業不能同時享受擔保和貼息的限制,將對小微企業新招用員工比例的要求由30%降為25%。

  “焦點”更清晰

  聚焦減稅降費,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創業創新和穩定就業。財政政策是經濟政策也是社會政策,在民生領域也要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下半年,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主要體現在聚焦減稅降費、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創業創新和穩定就業上。”劉偉説。

  ——進一步加大減稅力度,在確保全年減輕稅費負擔逾1.1萬億元的基礎上,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至所有企業,初步測算全年將再減稅650億元。

  “按照今年預期的GDP盤子,預算赤字的絕對數與去年大體相等。今年不宜再增加赤字率,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應聚焦在減稅和擴大支出上。”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張連起認為,今年上半年,稅收收入增速為15.3%,增值稅增幅為16.6%,超過GDP增速1倍多,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仍有空間。

  ——對已確定的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電網企業增值稅留抵退稅返還的1130億元,在9月底前基本完成,儘快釋放政策紅利。

  “留抵退稅制度,是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企業的有效措施。”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副司長林楓介紹,此次改革,將部分符合條件的企業以及電網企業納入留抵退稅試點範圍,對其在一定時期形成的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一次性予以退還,將減輕這些企業資金壓力,有利於企業擴大投資,實現技術裝備升級。

  ——加快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出資到位,努力實現每年新增支持15萬家(次)小微企業和1400億元貸款目標。對拓展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規模、降低費用取得明顯成效的地方給予獎補。

  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和主渠道,有很多成長型企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企業成長既需要好的市場環境,也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然而,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可抵押資産少、信用記錄不足、信息不對稱,影響了市場信貸投放。

  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通過政府增信來分擔風險,是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又一重大舉措。基金的定位是準公共産品,實行市場化運作,不以營利為目的,實行再擔保費率優惠,對小微企業來説,便利程度、貸款可獲得性更高。給小微企業“輸血”,有利於夯實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進一步增強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

  ——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

  “按照全國人大批准的限額,今年地方發行的政府債券,除了納入財政赤字的8300億元一般債券外,另有1.35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這是在財政赤字外的一個制度安排。”劉偉介紹,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35萬億元,比2017年增加了5500億元,連同一般債券8300億元,都是確定了重點支出方向的,包括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以及精準扶貧、生態環保、棚戶區改造等重點領域,優先用於在建項目平穩建設。

  劉尚希認為,積極財政政策加力,還要通過創新更好地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政政策不僅是經濟政策,也是社會政策,除了傳統的經濟領域外,還要體現在民生領域,包括在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財政都要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同時,積極財政政策既要關注短期風險的防範與化解,更要轉向長期整體的戰略層面化解風險。這樣,財政政策既能短期有效也能長期有效,不至於造成風險的後移或者累積。(記者 李麗輝)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