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初創型科技企業的關鍵點

2019-02-02 08:46:35 | 來源:證券時報 | 責編:陳晨

  如果我們把科技企業按照其處於成熟期哪個階段,簡單地做一個劃分,那麼我們可以簡單地把科技企業分成三個階段:初創期、成熟期、衰退期。這裡,談一談對於初創期科技企業的投資需要注意的一些要點。

  企業前途難判斷

  由於科技行業“新”的特點,很多初創型企業所從事的生意,都是以前沒有過,或者在以前的生意模式基礎上發生了重大改變的。

  這種改變會帶來兩種情況,一種是發現了一塊巨大的寶藏,比如網約車、網絡購物,都屬於此類。另一種情況,則是創業者錯誤地估計了社會的需求、供給、技術等因素,從而虛構出來一個市場前景。但是這個市場前景,和實際的市場前景,有比較大的差別,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都是相對來説更貼近這種情況的例子。

  在每一個社會中,市場前景都是不一樣的。以網絡購物為例,這個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勢頭,比在美國要好得多。但是這個行業在兩國的起步期,則是幾乎同時的,都是2000年前後。那麼,為什麼同一種商業模式,在不同的社會産生了不同的前景?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至少包括以下幾點:中國經濟有後發優勢,當網絡購物興起的時候,中國沒有足夠的銷售體系與之抗衡,而在美國,以沃爾瑪為代表的銷售體系已經很發達;中國的人工成本更低,美國更高的人工成本無法承擔低廉的快遞價格;中國的小企業更多、産品更分散與多元化,導致網購可以滿足這種個性消費的需求,而美國很多行業中的企業,多半已經整合成幾家大型企業,不需要特別複雜的點對點銷售體系;中國企業管理更鬆散,很多員工上班可以收快遞,美國人上班幾乎無法處理自己的事情,更不要談跑到樓下收快遞。

  以上列舉的各種因素,共同導致網購行業在中國的發展比美國要好得多。所以,當投資者在選擇一個初創型科技公司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計算,這個公司的未來是否有前途?其前景的規劃,是否包含了太多不一定能夠成功的假設?這種計算,是要建立在對當地社會和經濟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的(比如很多中國人就不知道美國人上班不能收快遞)。

  需要指出的是,在很多時候,由於科技企業的獨特性、創新性,導致這種假設的計算,很難做到精準。其實,即使是今天很多成功的科技企業,在當初創業的時候,創始人都沒能料到自己能做到這麼成功。如果連創始人都沒能準確預料到企業的前景,又何況投資者呢?所以,以上所説的對企業前途的推斷,必須是一種模糊的、大方向上的,我們不能要求這種推斷是一種精準的、確切的推斷。

  競爭不會缺席

  在信息時代,哪怕是最好的商業計劃,一開始都會有無數競爭者。由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信息流極度發達,各種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機構非常活躍,因此,幾乎任何一個初創期的科技公司,都會遇到大量競爭。這種競爭可能會比第一家進入行業的初創企業來得稍微晚一些,但是很少會缺席。

  比如,在前幾年的共享單車行業,我們就能看到無數衝入行業的資本所帶來的巨量競爭、以及鋪天蓋地的自行車。在這種競爭中,投資者在面對初創型科技公司時,相比于研究成熟期的科技型企業,就要格外注意企業管理層的能力,以及企業的經營狀況。

  對於企業管理層的能力來説,這種要求是多方面的。他們需要有足夠的遠見,不在戰略上犯大的錯誤;要有足夠大的度量、足夠的自我反省精神,能夠及時聽取別人的意見、糾正自己的錯誤;要有足夠的親和力,對員工足夠真心,能留住核心的人才,避免他們跳槽出去(這種跳槽往往會導致更多競爭對手);他們還要能足夠細緻,能注意到企業經營中很多細枝末節的東西,以免企業被細節拖垮;最後,企業管理者還要有足夠的社會道德感,這能避免他們在利益面前走彎路。

  以上的要求,可能對投資者來説過於複雜、過於難以判斷了。畢竟很多時候,即使是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我們都很難判斷他們是否符合以上要求。這時候,投資者就要通過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審查,來推測管理層的能力和狀態。或者更具體一點説,通過對經營狀況的審查、産品銷售的感知、對管理層的判斷等幾個因素的綜合判斷,來做出大致的推測。

  要麼大賺要麼大虧

  由於在A股市場上市的公司,多半是處於成熟期的企業,因此A股投資者對初創型企業的盈利狀態並不熟悉。對於成熟企業來説,他們的基本面變動往往不會太大,年份好的時候可能會有15%的增長,糟糕的時候有15%的下跌,它們很難讓投資者大吃一驚。

  但是,對於初創型科技企業來説,我們經常看到的情況是“成者王侯敗者寇”。成功的企業由於開創了一個巨大的、新的市場,加以科技型企業往往有比較強的網絡效應(産品價值隨購買這種産品的消費者數量增加而增加,更多消費者就會帶來更多消費者)和規模效應(規模更大的企業在經營上有更大優勢),因此成功的企業所帶來的回報,往往是上百倍,甚至有些上萬倍的。谷歌、騰訊、阿裡巴巴、京東、臉書等企業,都是這方面很好的例子。

  而對於失敗的企業,由於科技型企業大多是輕資産公司,不會像公用事業公司、交通運輸公司那樣有巨大的資産,因此科技型企業一旦失敗,往往會變得比一文不值好不了多少。其虧損的比例,比傳統企業的虧損,要大得多。

  對於這種“要麼大賺要麼大虧”的投資環境,傳統的A股投資者需要有所意識,並且做出兩種轉變。

  對於成熟期的企業來説,由於其基本面波動不會太大,因此很多投資者更習慣做波段交易。價格上去就賣掉,價格下來就買入,反正企業變動不大,波段交易的錢不賺白不賺。同時,很多投資者習慣於重倉交易,只買一隻,或者只買幾隻股票是常態。

  但是,對於初創型科技企業的投資來説,投資者要適應這種“賺錢的企業會帶來百千倍的回報,虧錢的企業會幾乎虧光”的狀態,因此必須要減少波段交易,這樣才能在找到好的投資標的時,不因為頻繁買賣而錯失自己的利潤。另一方面,投資者需要用大量的分散投資,通過持有幾十個、乃至一兩百個經過精細選擇和分析的好公司,來避免“一旦虧損就是巨虧”的風險。

  總結來説,在我們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裏,初創型科技企業往往會給投資者帶來傳統投資不可想像的回報。在過去幾十年裏,我們看到成熟市場中,一些新生代的、優秀的投資機構,都是通過投資初創型科技企業,相對老一代投資家取得了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回報。而由於初創型科技企業和傳統型、成熟型企業之間巨大的區別,因此傳統投資者需要修正自己的投資判斷體系和投資方法,才能更好地適應這種新興的投資標的。(作者 陳嘉禾 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